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对外交流之树枝繁叶茂
2022-12-25 09:57  点击:9038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广大文旅工作者立足本职,担当实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生动实践。

近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创新推出“蒲公英”系列培训项目,内容包括语言培训、非遗展演体验、文艺精品创作交流等。中心主任王衍良介绍,近期开展的语言培训邀请约140位塞尔维亚中资企业的当地工人,学习汉语表达与书写,深受大家欢迎。王衍良说:“我们将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新成果,把彰显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体现中国风格的舞台艺术作品、展现中华风光的美术画作引入塞尔维亚;同时联动驻塞中资企业、华侨华人的力量,让文化艺术培训更加生动,促进中塞两国民心相通。”

“我们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程大兴表示,下一步,广西将不断完善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建设。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的系列活动,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通过“欢乐春节”“中国旅游文化周”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对广西文旅资源的对外传播。持续完善并利用好“探索广西”“壮美广西”等海外新媒体平台,系统宣传桂林山水、壮族三月三等文旅品牌,讲述新时代精彩的广西文旅故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多年来,黑龙江省黑河市充分发挥对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对俄文化交流典范城市。启动于2010年的中俄文化大集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成为两国人民共同期盼的节日。特别是今年,双方克服疫情影响,艺术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全面展示两国特色文化;两国14个城市的线上交流推介也使得中俄文化大集这个老牌活动不断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在未来的中俄文化交流中,我们要拓展文化交流的广度,深耕‘文化+经贸’‘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项目,全力通过‘文化+’的形式,让对外交流合作成为传播中国好声音、打造中国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黑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秀娟说,“特别要发挥大集的平台、渠道、桥梁作用,将大集范围延展至两国腹地,扩大交流内容,提高大集知名度。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沿边文旅走廊建设,发挥大集的核心带动作用,推动中俄沿边城市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

近十年,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海外演出千余场,覆盖2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城市,其中《梦之旅》海外演出600多场。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赵双午表示,剧院将继续积极参加“欢乐春节”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将通过成立新杂技工作室,办新杂技国际艺术节,建立国际新杂技孵化基地,进一步擦亮湖南对外文化交流这张闪亮名片,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杂技艺术的力量。”赵双午说。

“文化在交流、展示中会释放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力。”近年来,山西工艺美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展销部负责人李新叶跟随山西对外文化交流团队,先后前往毛里求斯、葡萄牙等国开展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他在策展布展上兼顾当地民众的审美习惯,力求拉近产品与观众的距离,采用非遗技艺互动展示等观众参与度高的方式,立体讲述山西文化、中国文化,营造出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

今年5月,山西工美全力打造的“晋艺工坊”系列产品被纳入山西省“中华文化走出去外宣资源库”,成为“送给世界的礼物”。李新叶表示:“我们将继续积极走出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上下功夫,依托‘晋艺工坊’品牌,进一步将工艺美术产品的原创性、文化性、市场性、实用性有机结合,实现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艺术化,让山西的工艺美术技艺更亲民更生动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11场活动、3场线下主题展、7场线上展演、1场成都文旅主题推介、10部天府文化推广视频、近50家国内外媒体关注报道……2022年成都和悉尼文化交流热热闹闹。四川省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年9月底,克服疫情影响,近百件成都优秀动漫企业展品、原画漂洋过海到达悉尼,“漫不可挡——成都优秀动漫作品展”顺利开展,成为成都动漫企业联合“出海”的一次尝试,为中澳双方加强动漫领域的合作搭建了平台。未来,中心将精心研究“天府文化”的国际表达,通过线下展览、“云演播”“云展览”“云游”等多种途径,讲好成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统稿:韩洁,参与采写:苏锐、宾阳、张建友、张玲、郭志清、朱萌、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