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黄河 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
2022-09-29 10:14  点击:115299


日报头条讯:“王刚是一位生长于中原大地的重要艺术家,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格局中,耸峙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座艺术奇峰。20世纪80年代初,王刚步入画坛。四十余年来,在与时代浪潮的共进中,王刚以其独特的艺术理念、过人的勤奋游走于架上绘画、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构造者之一。

  

  在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历史进程中,置身时代潮流更迭中的艺术家们基于个人艺术实践语境,在不同的维度层面,以各自的方式触摸社会现实。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乡土写实主义大潮中,王刚以城市“工业风景”和“彩陶”主题静物画为主要探索对象;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急剧转型,都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王刚的艺术探索开始由“原始彩陶”“古代石刻”“造像”这类主题切入更具社会现实意义的“农民工”“矿工”主题;2000年以来,中国正式进入当代艺术时段,在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艺术语境中,王刚以农民-农民工为母题创作的“老万”系列作品,奠定了他的“精神现实主义”的艺术探索之路,并开始了他的 “当代艺术中国方式”的积极践行(范迪安语)。他所创作的一系列探讨“人与大地关系”及对“生命存在意义”追问的行为艺术和大地艺术作品,其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与深刻的主题表达拓宽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在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历程中,王刚通过持续的学习使自己始终保持着开放的状态,其艺术理念、语言方式以及演进逻辑在与时代潮流共进中又表现出了鲜明的独立性。

  

  作为长期生活、工作在河南的艺术家,在持续的艺术探索中,通过对文化传统源头的追溯与社会现实的介入,王刚寻找到了与中原大地厚重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社会现实相沟通的方式,将其转化为个人艺术探索的背景和原点,并发展出了一种个性鲜明、强有力的艺术探索方式。在当下的全球化艺术语境中,从在地性角度,王刚的艺术实践对本土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当代转换途径的探索,及贯通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脉络的独特方式,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显然,同样重要的是王刚面向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艺术实践指向及艺术精神上的本土文化立场。回顾王刚四十余年的艺术历程,正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王刚艺术探索的内在动力,在“内在的表达需要”和寻找“更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方式”的深层,是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在急剧转型的时代进程中,对社会现实做出的思考、批判和回应。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不断深化的商品经济和全球化艺术语境中,王刚始终在作品中高扬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并在关切时代社会现实和溯源本土文化艺术传统中,发展出了具有鲜明本土艺术精神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图像范式。从早期的写实性与优美典雅,到走向成熟后的表现性与凝重笨拙、质朴直接,王刚从未考虑过对市场和商业的迎合,王刚这种以精神性价值追求为终极追求目标,特立独行的艺术劳作方式——艺术精神上的独立性,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正如批评家杨卫对王刚的艺术实践的概括:一个人撑起了一个艺术现象。

  

  四十余年艺术探索,从对时代现实的积极介入,到对超脱性的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追寻;从最初面对世界,到最后面对苍穹宇宙;从有声到无声;正是在个体与时代环境及历史文化传统的种种矛盾冲突所形成的张力中,作为艺术家的王刚完成了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叩问。

  

  本次展览是对王刚2000年以来艺术探索的集中梳理和呈现。籍由艺术家王刚的黄河系列绘画《何以黄河》,共同探讨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何以黄河?”

  

  在回溯历史和对时代现实的观照中,王刚从三个层面——对黄河的重塑、对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的刻画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探讨,展开了关于这一命题的追索。何以黄河?在王刚的艺术叙事中,一定程度上,即“黄河”“人”与“大地”在相互依存、彼此映照中铸就的永恒的生命景观。因此,结合新世纪以来王刚艺术实践的演进脉络和探索方向,展览划分为“黄河”“人”和“大地”三个篇章,以王刚2014年创作的巨幅油画《何以黄河》为开篇,进入关于这一命题的阐释和叙事逻辑中。

  

  第一篇“黄河”

  

  集中呈现王刚近十年来创作的黄河系列作品。经过了三十余年艺术探索和人生浮沉,在花甲之年,王刚再次把目光转向了黄河。2010 年前后,他用取自黄河滩的泥沙,混合着油彩和丙烯,在亚麻布上创作了一系列巨幅的黄河风景作品,并发出喟叹,何以黄河?!王刚的黄河系列作品以其深刻的精神性和纪念碑化的特征引人注目,构成了美术史黄河主题创作序列中最新的一环。透过这一系列富于象征色彩的宏大风景,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黄河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还有艺术家关于黄河的历史文化想象,以及投注其中的个人心灵景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心,中原的各方面深受黄河的影响,这里的人们的成长经历、生命体验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刚笔下的黄河一往无前、生生不息、质朴刚健、永恒不灭的精神品格,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生命底色。 

  何以黄河三号  150cm×220cm  2021  综合材料

  

  第二篇章 “人”

  

  重点呈现王刚的 “老万” 系列作品。“老万” 系列作品代表了王刚的核心艺术理念与图像创造。1999年,王刚创作了《老万村里的兄弟们》,由此构建了一个 “老万”的艺术世界。在王刚的艺术叙事中,“老万”即万千普通劳动者。“老万”是农民、农民工、煤矿工人…… 也是一个具有浓厚哲学意味、崇高而理想化的人。王刚通过“老万”触摸时代社会的巨变。一方面,从追问生命存在意义的角度,深切关注“老万”的生存现实,呈现他们真实的生命状态。在“老万头像” “群像” 系列以及《正月》等作品中,王刚用气势撼人的巨幅型制,呈现大写的顶天立地的“老万”;用混合了黄河泥沙的土色表现“老万”的特殊质地和底色;用数以千计的泥塑,写生 “老万”真实、鲜活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思考时代生活的迅速变化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转型。《矿工群像》《老万系列,鹤岗矿工》组画,王刚通过对“在地底下求生”的煤矿工人的关注,表达对农民工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二十余年间,经持续性的构建,“老万”成了王刚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理念和图像创造。“老万”系列,对中国人内在精神、文化肖像的表现,显示了一种新的肖像画语言范式的构建。透过这些或棱角分明、豁达乐天,或饱经沧桑、深邃幽远的“老万”的背后,是艺术家对人的尊重,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人的真实的寻找。

  

  老万群像  540cm×440cm  2009  综合材料

  第三篇章 “大地”

  

  重点呈现王刚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大地艺术作品。对人与大地关系的探讨代表了王刚艺术实践的另外一极。在王刚的艺术实践逻辑中,人与大地的关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人对土地的依恋或某种难以割舍的乡愁,其实质是艺术家基于历史和现实而展开的关于“人” 的真实和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2006到2010 年间,王刚与柴中建先后策划实施了行为艺术《泥土的记忆》《大地浮雕》《大地丰碑》《大地之子的婚礼》和《大地上的人》,通过 “从哪里来”的追问, 尝试唤醒人们血脉深处关于泥土的记忆;2015到2018 年间,王刚历时三年,在新疆的木垒和沙湾创作了巨型地景艺术《大地生长》《大地凝视》,在亘古洪荒的大地上面向四季轮回和时空的深处,观照“人” 的存在意义。王刚最新的大型装置作品《耧·楼》,则从社会生产的角度对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困境等问题进行了追问,以此隐喻当下中原——中国正在经历的由传统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时代转型。王刚的大型公共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以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独树一帜。他的大地艺术,则体现了一类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和典范性的艺术探索实践。在对人与大地的关系的持续探讨中,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到大地艺术,王刚完成了艺术实践方式的转换;在超越具体的生活现实经验,迈向更具超脱性的观念叙述与表达中,经过一系列观念升华和意义增殖,阐述了人与大地的依存、合一。复归大地,这是一种更有深意的回归。

  

  何以黄河?艺术家王刚在喟叹中,通过对华夏历史文化源头的追溯,对黄河滋养的人与大地的探查,重塑了关于黄河的意象,也再造了一种崇高的人文理想。二十余年来,王刚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传统为底色的当代艺术实践,彰显了一种深层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王刚在作品中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既有作为一种人类情怀、人文理想的普遍价值,更有着积极的现实启蒙意义,展现了这个时代精神追求所达到的力度、高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