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原阳县毛氏脉络发展研究及新解
2022-05-09 07:47  点击:111205

文:毛国杰 河南原阳毛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原阳县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河南省原阳县文物普查组新发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石碣一通。该石碣的发现,为研究近500年的黄河变迁、地层变化、阳武毛氏的播迁等,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现将发现情况与碣文介绍于后,并就有关问题与有识之士商榷。


中间者为河南原阳文联原主席、原阳文化局原局长赵光岭

左一为河南原阳毛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原阳县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毛国杰

右一为河南原阳毛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毛国兵


一、发现情况与碣文

《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石碣,位于原阳县城关镇1.5公里的丁庄村西北隅。经走访群众与实地勘察得知,此处为阳武毛姓先茔,占地数百亩,内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后毛氏茔地迁至今靳堂乡毛老庄村东,原茔地废弃,成为耕地,但在原茔地内和周围仍可见到大量的完整或 残缺的石碑和碑座。该石碣位于茔地的东南方,露出地面近0.8米,经发掘得知:该碣为圆首,下埋1.2米,总高2米,宽0.8米,厚0.2米,文字竖排16行,每行30字,共335字。(如图) 碣文为:

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

  国学生兰皋任自东撰

儒士西峰张益谦篆书

毛氏在阳武为钜族,据世仁公所修族谱云,先世不知何所迁徙故断。自二世祖文整公以下,公二子,长子别籍,次子讳守信生四子,讳麟者为之长,亦生四子,翥次焉,翥亦子四,而三讳 杰则生子二,而长讳隆有子四人,长讳致恭,实生自省,文整公以上为一世祖,世代邈远,名讳未详,至于自省盖九世矣。子孙繁衍故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旧茔在东郭外三里许,冢墓累累,相望或昭穆紊舛,不能辨识。致恭公甚患之,故临终叮咛于子命改葬焉。自省泣承顾命不遑寝食,乃于旧茔之傍卜地一区,广饶爽垲,以为茔域。止迁其祖矣,祖母之柩而乃尊乃堂徙葬焉,其先世之祖不迁葬者,重本也,求记不朽,予惟欧阳文忠公迁葬陇岗阡,盖自庐陵而迁于颖也。自省之迁惟易狭隘为宽广,使祖先之体魄获安,神魂有依而已,口口口忌风水 口口口然为时。

嘉靖三十六年戊午夏吉旦

不肖孙自省立石

                                                                                           《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石碣拓片

二、对黄河变迁和地层变化的验证

因石碣处在其原始位置,坟地没有遭太大的人为破坏,故石碣被埋入地下1.2米应为黄河淤 积所致。最上层约0.3米,土质混杂,应为现代 人翻动的耕土层。第二层约0.4米,白细沙土, 质地坚硬,包含物较少。根据《原阳县志》记 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河决武陟娄堤, 冲原武数十村舍,人皆行舟。水冲向东,阳武城 被围几陷,城南北水深数尺。水退地变沙卤。” 该层应为这次决口所致。第三层0.37米,红黏 土,土质黏而坚硬,包含物较少。《原武县志》 记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河决荥泽王 禄镇(今属原阳)。水自原武西绕县北,东人阳 武北,淹数十村。水挟黏泥,所过处淤尺许,沙 卤变为膏壤。”此红黏土层应为这次淤积。第四 层约0.15米,土质为白清细沙,中间挟有少量 红土块,包含物较少。《阳武县志》记载“康熙 三十五年(1696)河决阳武张家庄,县城徙高埠以避水”,该土层应为这次河决所留。再前,可能因该处地势较高,未能上水。

综上可以看出,近500年内,原阳的地层至少抬高1.2米,并且以上3次决堤在原阳还不算 太大。而此前大的决堤有1194年河决光禄村,1288年决口贺屯,1391年再决黑洋山,1448年 南决姚村口,4次大的改道决口,使原武玲珑塔 下埋一层就不足为奇了。

三、以该茔地为祖茔的毛氏 非明代迁民

根据原阳1995年所修《毛氏宗谱》云:“我毛氏一族,自前明朝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桐县迁至河南省阳武县定居落户,迄今已有620余年。”“我毛氏由山西洪桐迁来始祖坟茔。坐落在原阳县城东北三华里丁庄西北角。”石碣为嘉靖三十六年(1557)立,至洪武二年(1369),中间相隔188 年,而自立碣人到一世祖已9世。据原阳县党寨王氏祖坟内明万历岁次丙戌(1586)王氏家族立祖碑记载,党寨王氏迁来的时间在洪武之初,洪武元年为1368年,到万历岁次丙戌(1586),间隔216年为7世,每世略高30年。“考稽我祖本山西人,姓王氏。自 ……太祖高皇帝整仁义之师,破胡元逆乱,干戈扰攘,……曳逃窜,我王氏渊源之自散遗……是乎为之 惆怅者矣。惟我高祖成始移档寨 定居……我辈久沐天阙遗化,而与 一本之说,独……默然乎,于是 ……七世孙,纠众……会,搜遗谱, 复为之刻石,以……不朽之。”那么,按每世30年计算,阳武毛氏9 世为270年,从嘉靖三十六年 (1557)前推270年,就到了元世祖时期,也就是元朝早期。可见该碣‘为“新迁茔域碣记”,其先茔在县城.“东郭外三里许”,绝不是洪桐县迁 ,来始祖;该茔地始祖的先辈至少还有7代埋在先茔(东郭外三里许),而7代前推已到元代早期。故该茔地的毛氏先民不可能是明代迁 民。原阳毛氏山西说,可能是受民谣“要问我祖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的影响。

碣文记载:“阳武毛氏为钜族。据世仁公所修族谱云,先世不知何所迁徙故断。”可见定居时代之久远。“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说明当时人口之众多。“旧茔在东郭外三里许,冢墓累累,相望昭穆紊舛不能辨识,致恭甚患之。”从自省的祖父到文整公仅6代,不可能“冢墓累累”连葬位次序也分不清。以此推测阳武毛氏在此居住的时间相当长,《原阳县志》记载的原阳“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是有其一定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