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美 创造美 奋斗美 | 美术作品中的劳动之美
2022-05-03 09:59  点击:86983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翟群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雕塑)  165×155×115厘米  周思旻  中国美术馆藏

▲ 医生(油画)  120×110厘米  1987年  靳尚谊  中国美术馆藏

▲ 劳动模范游园大会(国画)  49.5×74.8厘米  1952年  李可染  中国美术馆藏


对于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而言,表现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刻画先进的劳模形象、描绘火热的劳动场景都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主题选择。从劳动模范形象到时代领跑者的先进典型,从传统的农民、矿工、钢铁工人等形象,到医生、教师、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形象,再到快递小哥、奔波在城市中的年轻一族等,从以雄安新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场地到乡村振兴中取得喜悦成果的农村新貌,从边疆渔港到广袤草原,不同画种、不同流派、不同语言、不同切入点表现的劳动主题创作,无论是对人物细节和动态的捕捉,还是对宏大场景的壮阔描摹,抑或对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都通过艺术家的画笔成为瞬间的永恒,并共同构成一幅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时代画卷。

▲ 春耕忙(油画)  101×136厘米  1965年  胡善馀  中国美术馆藏

▲ 西沙之晨(油画)  107×182厘米  何岸  中国美术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美术创作也进入了转型时期。让艺术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贴近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展开创作,成了新中国文艺的基本任务。画家们纷纷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气概,进工厂、走农村,悉心体会生活,笔耕不辍,以不俗的笔墨描绘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美术史论家陈履生认为,国画的时代之变,正是通过建设主题率先开启了人们对于国画的新知,而这种创作方法以及创作模式在经过历史的发展后,形成了新中国美术的传统,一直影响着此后的创作,比如“新山水画”的出现,就成为中国画的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傅抱石、宋文治、魏紫熙等的《光荣参加农业生产》,谢之光的《春耕图》,钱松喦的《积肥大军战太湖》,方济众的《铁路工地》,安正中的《歌满果园》,石鲁的《山区修梯田》,林风眠的《轧钢》,朱梅邨、姜大中、陆一飞的《准备出发》,程十发的《给生活打扮的人们》,朱文侯的《劳动创造一切》,郑慕康的《劳动图》,应野平的《丰收图》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新中国普通劳动者的主体形象,画面洋溢着不同岗位劳动者建设祖国、勤奋工作、努力创造的火热氛围。

▲ 孟泰肖像(版画)  42.6×26.3厘米  1954年  路坦  中国美术馆藏


新中国工业版画承续了新兴木刻精神,不论是表现工业建设场景,还是表现火热的工业生活,或者是表现劳动大众,都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伟力,镌刻爱国主义精神,进而陶冶大众。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赵延年的《我们要与时间赛跑》、沈柔坚的《只争朝夕》、张在元的《纵横千里》,还有陶儒生、黄丕谟、殷福林合作的《冒雨焊接》、丰中铁的《电力先行》等,无不在劳动生产场景中投射出那个火红年代中国工人的气概。孟泰是我国钢铁战线著名的英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杰出的劳动模范。从20世纪50年代起,孟泰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创作的典型。1954年,路坦创作了一组石版画《孟泰像》,这组作品因为对人物的了解而十分传神,成为路坦的成名作。此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其他美术家对这一形象也多有表现。

▲ 春风吹来的时候(油画)  146×185厘米  王岩  中国美术馆藏

▲ 新的空间(雕塑)  133.5×92.5×29厘米  1984年  唐大禧  中国美术馆藏

▲ 摘火把果的姑娘(国画)  90×75厘米  1982年  蒋采苹  中国美术馆藏


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观念的解放,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反映普通劳动者的人物画作品进一步涌现,它们不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也对当代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涌现出王大同的油画《雨过天晴》,王迎春、杨力舟的中国画《黄河在咆哮》,朱乃正的油画《金色的季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广廷渤的油画《钢水·汗水》,马常利的油画《草原上》,张得蒂的雕塑《日日夜夜》,詹建俊的油画《潮》等众多表现劳动者的优秀之作。

《黄河在咆哮》以俯视的视角,用大写意手法泼洒墨色,运用阔笔塑造形体,再泼色渲染,展现一艘船由左向右行驶于正在咆哮的黄河水之上,以及船上13位船工合力摇桨的雄姿,刻画出船工团结的力量,洋溢着一种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宏伟气势。

▲ 钢水·汗水(油画) 260×168厘米  1981年  广廷渤  中国美术馆藏  


《钢水·汗水》创作于1981年,表现的是一个炼钢工人大汗淋漓的公歇时刻,被认为“实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与超级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成功嫁接”。广廷渤在谈到这幅作品的创作时说:“我不是诗人,没有更多的联想,我只是感到那优质的钢水就是用这汗水换来的。”1979年,他多次去钢厂体验生活,和工人同吃住,记录下炼钢工人每一个工作细节,画了100多张速写稿、50多张素描稿以及20多张工人写生头像及半身、全身像和工厂环境油画、丙烯画稿。他被工人炉前紧张劳动的场面所感动而创作了这幅作品。

▲ 潮(油画)  177×196厘米  1984年  詹建俊  中国美术馆藏


詹建俊的油画《潮》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画面中,一位年轻劳动者自信地挺立在绿潮涌动的田野上,胳膊下撑着一支铁锹,随风飘起的大衣弧线轮廓与身后绿潮漩涡造型相呼应。油画笔触借鉴中国画笔法,奔放潇洒、热烈饱满,洋溢着写意的激情,富有强烈的视觉张力。挺拔的站姿、矗立的铁锨、飞动的外衣、舞动的绿潮,与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建构起意象的表达。

▲ 建设者们——新兴木刻精神不死(版画)  121.8×183.2厘米   2006年  代大权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走上了奋进新时代、积极筑梦的新征程。新时代需要艺术家用新的智慧和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手法、优美的语言来刻画和表现与时代有关联的劳动者形象,发现劳动和劳动者之美,从内心深处表达对于劳动者的崇敬之情,这是时代赋予美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 “时代领跑者”人物群像(油画)  200×800厘米  2015年  何红舟  封治国  尹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时代领跑者”人物群像(国画)  200×800厘米   2015年  吴宪生  韩京雷  李鹏  吴冠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时代的领跑者》美术组画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诠释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60位全国劳模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风范,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的变迁。此外,以“最美中国人”为主题的美术创作项目,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重大典型”等为蓝本,邀请全国一批美术家创作了21幅油画和中国画。这些都是近年来最为集中创作劳模形象的美术工程。

▲ 兄弟(水粉画)  150×150厘米  2009年  陆庆龙  中国美术馆藏

▲ 孔繁森(雕塑) 204×87×69厘米 2008年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藏


创造经典,是美术家的艺术追求和时代使命,劳动者成为他们积极表现的主题。如在表现优秀共产党员、时代先锋、“最美奋斗者”孔繁森的美术作品中,吴为山的雕塑饱含力度、充满厚度、别具特色。他以独有的写意雕塑手法刻画的孔繁森全身像,其头部做具体深入表现,头戴藏族宽边毡帽,脸上洋溢着坚毅乐观的神情。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金奖作品陆庆龙的《兄弟》,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的中国画金奖作品李玉旺的《使命》、版画金奖作品曹丹的《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雕塑金奖作品焦兴涛的《烈焰青春》等也都是表现劳动者的力作,而且关注的都是从事普通而又艰苦、危险工作的劳动者,如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 快递!快递!(雕塑)  柳青  268×300×260厘米  20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 时代节奏(国画)  193×400厘米  2019年  王巍  中国美术馆藏

▲ 共享单车(国画)  255×477厘米  2019年  马鑫  中国美术馆藏

▲ 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画)  230×360厘米  马佳伟  20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国画)  203×506厘米  2019年  范春晓  中国美术馆藏

▲ 助梦(国画)  54×280厘米  2019年  张见  齐鸣  李玉旺  李朋帮  李丹  管海龙  中国美术馆藏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新时代出现了新的劳动内容。柳青的雕塑《快递!快递!》和王巍的国画《时代节奏》都将视线投向了忙碌辛劳、用双脚的速度维系着整个社会电子商务效率的快递员。马鑫的国画《共享单车》中,近处的车流人潮和远处密密排列的共享单车都显示出年轻人在都市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刘伟佳的油画《穿越江河湖海——中国奇迹工程南水北调》、马佳伟的油画《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范春晓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等都关注了伟大时代工程中的像螺丝钉一样的建设者。正是这些普普通通又兢兢业业的劳动者,推动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他们不仅是画作的主角,也是时代的主角。

的确,劳动者是时代的主角,也必然是艺术表达和歌颂的美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