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读了一篇文章《维特根斯坦:人类思想的四个误区》(下面简称“维文”),文章指出西方哲学家对现代人思维与生活的重要性而言维特根斯坦可以排名第一,而他澄清了人类四种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这四个误区使我第一反应想起了实效经济学,实效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经济思想却恰恰跳出了这四个误区,这也许是在当前世界上经济学发展难以突破的格局下实效经济学能够创立的重要原因。
维文指出:如果给西方哲学家作个排名,排第一名的大概率是“轴心时代”的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排第二名的,估计是“启蒙时代”集大成者康德;排第三名的,恐怕则非20世纪的维特根斯坦莫属。然而,这只是按照“时代”先后排名。如果就对现代人思维与生活的重要性而言,维特根斯坦可以排名第一。维特根斯坦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型哲学家,也不仅在于他开启了哲学史上继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之后的第三场转向——语言学转向,更在于他对语言的反思,澄清了人类四种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而这四种思维误区,直指我们的生活核心。
人类第一个思想误区与实效经济学的反误区
维文指出:人类第一个思想误区是“大部分争论,是语言的争论”。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无穷的争论。从“巴以冲突谁更正义”,到“谁才是真正爱国”,再到“怎样才算真正的爱狗人士”。其激烈程度可以达到“割席断交”。维特根斯坦在其代表作《哲学研究》中则是道出了争论的根源——人们的思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倾向,即认为语词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分歧在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洞察了诸如“正义”这些概念的本质。然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事物根本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性。概念就像一个家族的男女老少,有的眼睛相似,有的脸形相似,但绝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可以规定这个家族。“人生的很多争论,其实几乎都是语言的争论”。
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使我想起了实效经济学对诸多繁杂经济现象的透视、抽象、归纳和提炼。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人们争论的根源来自于对本质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进而争论就是语言的争论;然而事物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性。实效经济学创立一种理论,需要在诸多经济表象中抽象出一种这些表象背后共同的东西,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这个共同的东西不是事物的共同本质,而应是“家族相似”性。作为一种理论创新,实效经济学找到的是事物共同本质?还是“家族相似”性?实效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对世界上既有的经济学理论形成突破,在于它对繁杂的全球经济表象找到了一种“家族相似”性,即经济真实。我们不能说经济真实是各种经济事物的共同本质,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经济真实是各种经济事物的“家族相似”性。人们对经济事物可以有各种描述,以及进行阐释的各种经济理论,但是,经济事物的真实状况只有一个,即真相只有一个。在哲学逻辑上,真实真相是无法获得的。但是,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真相。只有(最大限度地)反映出经济真实状况的描述和理论才是所谓正确的和有意义的。这个角度就是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理解实效经济学的逻辑。
学者把实效经济学称之为实物经济学和真实活动经济学,就是上面所说的道理。比如,同一个物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同,意味着财富(货币)价值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是在不同的国家其实际财富不同,而经济真实还是这个物品本身。还需做进一步的真实性分析,该物品对于不同的人,效用不同。假如是一辆普通的家庭小汽车,对于普通市民,会使用小汽车直至报废,而对于拥有10多辆世界顶级豪车和跑车的富豪,预计这辆车几乎不用,直到报废。这是实效经济学中的受众效益的真实。我们仅看到这辆小汽车还不够,还要看到它的受众效益的最终情况,这样才能得出经济真实。否则,就是片面的。实效经济学为什么提出受众效益?世界上既有经济学考察的产品,只要生产了,或者只要买卖了,就是经济成果。比如GDP核算的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实效经济学发现,产品生产了,也形成相应的支出了和收入了,如果最终没有被人们所使用和消费,不但没有形成实际成果,反而是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这个情况的经济真实不是经济成果,而是浪费损失。为此,实效经济学要考察各种经济事物的这种经济真实。罗来军教授创立实效经济学提出“从实立论,论用于实;去伪存真,真实才效”。对于实效经济学的经济真实,全球的人们会有争论吗?一定会有,但是相信,一定会比GDP等既有理论的争论要少得多。
人类第二个思想误区与实效经济学的反误区
维文指出:人类第二个思想误区是“滥用大词,是一种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滥用大词,从“平等”“正义”等抽象概念,到“存在”“本质”等形而上学的词汇。维特根斯坦称这些抽象、理论化的语词为“超级概念”。维特根斯坦认为,使用这些含义模糊的“超级概念”是极度危险的。使用者其实不理解这些词汇,而这些词汇本应该像“门”“灯”“桌子”一样日常,与活泼的生命体验相关,而不是某种教条化的口头禅。《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一书,记载了维特根斯坦的批评:“研究哲学,如果只能使你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对日常问题的思考……。那么,它有什么用处?”
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对我触动很大,就是这一思想激发我撰写这篇对实效经济学的评论。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谈论深奥问题,不能改善对日常问题的思考,有什么用呢?”(不是原话,而是其意思)。很多人指出,实效经济学和其它很多经济理论不同,随处都可以运用实效经济学,包括身边的繁杂琐事。我本人就有这种体会,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事项,只要存在着“非实效”问题,就可以应用实效经济学进行直接、清晰、有效的识别、分析和改进。我也时常看“实效经济学”微信公众号发的实效经济学实践应用来自全球的实际例子,小到生活中的一个布衣柜插件,都能够很好地应用实效经济学进行分析和改进。当然,企业、产业、国民经济同样能够很好地适用实效经济学。
《经济学范式革命:从杨小凯到罗来军》一文指出:“实效经济学不仅有理论范式的革新,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性。任何一个小事,都方便运用实效经济学,从这个角度讲,实效经济学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经济学;任何重大事项,也都方便运用实效经济学,从这个角度讲,实效经济学是领导决策的经济学。”我想对这篇文章中的经济学范式革命增加一个新的范式,即“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日常问题中的经济学范式”。这种范式对于人类而言、对于世界各国而言,是最为珍贵的理论范式革命。从这个角度而言,实效经济学是伟大的维特根斯坦的“改善日常问题”这一伟大思想的直接践行者,是“应用到日常问题中的经济学范式”的创建者和先行者。
人类第三个思想误区与实效经济学的反误区
维文指出:人类第三个思想误区是“思想的狭隘,源自视野的狭隘”。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误解。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误解不是源自愚蠢,而是源自狭隘。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足够聪明,但由于缺乏视野宽度,从而很难理解他人。维特根斯坦用一个“兔鸭图”作比喻:理解的秘诀在于“面相(aspect)”的转换,或者说视角的转换。一个视角是兔子,另一个视角变成了鸭子。当我们尝试着改变视角,对事物和人心的理解,很快就可以改善。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认为,相互理解不能达成,还因为我们缺乏综观。即没有学会站在更高的视角,试着用足够多的例子,鸟瞰语词的全貌、滋养自己的灵魂。
维特根斯坦关于狭隘思想和狭隘视野的观点,使我想到实效经济学恰恰是打破了世界上既有经济学的块块思维而创立的。《经济学第九次革命及中国学者理论修正西方经济学》有一段内容:“一般情况下,一个产品或经济事项需要经历多个经济主体和环节,怎样才能判别最终对人是否有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来军开拓了一种新的理论逻辑,即以“物”为轴线来研判经济产品、事项和活动,把跨越多个经济主体、多个时段空间的整个过程贯穿起来进行实效判断。即分析它们从产生到消亡的所有环节、整个过程,考察资源要素从开始投入到完全终止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效益与消耗、影响之间的差额情况,分析对特定受众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得与失。”很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家庭、产业、国家等主体,比如最常见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而实效经济学需要把这些主体贯穿起来,突破主体界限,突破条块分割,形成一个包含“全过程,所有方面”的“资源流”。这样的理论逻辑不正是突破了维特根斯坦所讲的“狭隘思想和狭隘视野”的人类思想误区吗?
《经济学第九次革命及中国学者理论修正西方经济学》还有一段内容:“实效经济学可以借鉴科学领域大统一理论去探索发展经济社会理论的大统一理论,此后也有学者认为实效经济学范式有条件成为经济社会理论的大统一理论(应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经济社会理论的大统一理论”)。百年来全球的科学家们孜孜以求人类自然科学的大统一理论,多名科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经济社会领域是否也能够构建出大统一理论呢?目前没有人知道答案。所有的经济现象或者社会事项都可以用实效经济学基本范式(实效=受众效益-投入消耗-所涉影响)这个公式的四个方面进行解释,并逃不出这四个方面。这至少激发了学者开始思索经济社会理论的大统一理论,不管实效经济学能否成为大统一理论。”从实效经济学到“人类社会科学的大统一理论”,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视野上突破维特根斯坦所讲的“狭隘思想和狭隘视野”的人类思想误区。这一突破值得整个人类去期待,正如期待“人类自然科学的大统一理论”那样。
很多人认为实效经济学之所以能够提出鲜明的理论创新,在方法上“跳出经济看经济”,就像实效经济学创立人罗来军提出的第三参照论那样,为了完整地看清楚经济这个事物或者这个参照系的全貌以及细节,就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更大的参照系,以此确定经济这个事物的客观实际。在思维思想上,我认为罗来军比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在维特根斯坦“综观”“站在更高的视角”的基础之上,提出“怎样综观,综到什么程度”“如何站在更高视角,至少高到何种程度,或者多高最合适”的一种具体的工具,即“实效经济学第三参照论”。我非常惊诧并崇拜第三参照论的提出,人们也给出了极高赞誉。物理学者曾评价指出:第三参照论在逻辑上应超越了相对论,至此,人类的物理逻辑有三个:绝对论、相对论、第三参照论(又称为“相对绝对论”)。第三参照论的第三参照(第三参照物、第三参照系、第三参照运动)、相对绝对、实质状态等思维逻辑,既有绝对论又有相对论的逻辑,但又超越了绝对论和相对论,对人类探索和认知物理世界更为有用、又更为准确。还有人给出一个形象的评价:第三参照论是站在相对论巨人的肩膀上,并一手把绝对论从地上抓起来。
人类第四个思想误区与实效经济学的反误区
维文指出:人类第四个思想误区是“人生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践行着“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更多人则是对生死、人生价值等终极问题漠不关心。于是,哲学对他们只剩下了实用价值。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曾反复强调:“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人生问题也完全没有被触及。”在八九岁的时候,他就曾倚门思考伦理问题:“如果撒谎对自己有利,那为什么要说实话?”在弥留之际,他留给世界也是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是非、对错、美丑等终极问题,并把罪恶、自律、道德纯洁等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维特根斯坦的上述思想很玄乎,但是,我却在实效经济学中与维特根斯坦的这个思想产生了共鸣。实效经济学创立人罗来军把维特根斯坦的“人生的哲学思维”转化为“民生的经济学思维”。经济的终极问题、终极价值是什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就是使人幸福。但是,如何做到却是人类的大难题。这是民生问题,如同维特根斯坦的人生问题。维特根斯坦强调“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人生问题也完全没有被触及”,同样,生产技术问题都解决了,民生问题也可能没有被触及。无论是个人挣钱,还是企业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经济,都应使人幸福。当然,这里的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体人、社会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同时,别忘了,个人是社会人中的具体的人,没有大多数的个人就不会有社会人。实效经济学提出受众效益,这其中要考虑社会效益。学者提出“斯密|马歇尔—罗来军”框架,为什么罗来军“受众效益”范式从斯密和马歇尔的范式往前又走了一步,其经济思想根源在于“更能使人幸福”。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让世界瞩目,而实效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通往幸福之路:增长、就业和分配》,也应让世界瞩目。《通往幸福之路》一文,罗来军已经思索和撰写了10多年之久,目前进行意见征询,尚未发表。我有幸学习了该文,我对该文提不出意见建议,但是,我却想对这篇还未面世的文章做个评论:从世界上既有经济学的思维来看,《通往幸福之路》讲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增长,其次是就业,而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分配,没有文中的分配模式,人类无法通往至高的幸福。而《通往幸福之路》中的分配模式的实现,需要每一位个人和经济治理者修炼和拥有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观,进而达成实效经济学的民生观。实效经济学的民生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人生问题是相通的。人们尤其是经济治理者,如果想通了践行了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观,那么在经济实践中也就会确立和践行实效经济学的民生观。
中国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思想财富和精神成果,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这是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观在经济发展上的体现,也是实效经济学的民生观的直接体现,还是人类通往幸福之路的基本思想取向。
维文的最后一段“今天我们阅读维特根斯坦,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是维特根斯坦,让我们远离了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让哲学重回凡俗人间;是维特根斯坦,让哲学由名词、理论,变成了动词和生活体验;是维特根斯坦,教会我们看到日常概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想用同样的逻辑说:今天我们阅读实效经济学,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是实效经济学,让经济理论直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实效经济学,让宏大的GDP等经济成就,变成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体验;是实效经济学,教会我们看清日常概念的经济福利增减变化。(作者:刘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