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审时度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其中提出了一项创新举措“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是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学者们对此的讨论更深入,寻找这一举措的实践踪迹和理论依据,发现这一措施在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从古至今从未有这样的提法,梳理现今所有的经济理论,也找不出支撑这一举措的理论。但是,中国学者罗来军教授刚刚创立的实效经济学,却为这一政策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撑,甚或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可以作为这一创新举措唯一的理论支撑。鉴于本人参与微信群里热议此事项,很多人不了解该内容(见下面信息),故不揣浅陋、尝试为大家整理一下实效经济学对这一政策举措进行支撑的具体理论内容以及理论逻辑溯源,欢迎批评讨论。
从当前众人讨论的情况看,“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意思就是希望非经济性政策也能起到象宏观政策那样促进经济发展,至少不能妨碍经济发展。实效经济学中的相关内容为:“参照物理学和宇宙学中的反物质,实效经济学提出“反经济”(Anti-Economy)的概念,并初步探讨反经济的经济逻辑,以推进反经济对世界各国经济实践的解析以及参考作用。把不利于或妨碍正常经济发展或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合理行为和现象统称为反经济。为了理解反经济的概念,举个例子,Petoohkk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去上班,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个行为就是反经济的行为;如果Petoohkk生病了,需要休养或者去医院,这时不上班就不是反经济,虽然不去上班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反经济也是常见的现象。比如,韦伯探讨了重视穷人的意识潮流和重视富人的意识潮流。在前者占主导的地方,贫穷被认为是正当的,而拥有财富却感觉自己有罪,这样的地方很难发展经济。这种情况就是反经济的现象。(要了解相应的具体内容,还需查看实效经济学的相应理论,实效经济学微信公众号上有)。实效经济学上面的理论内容就是非经济性行为可能会妨碍经济发展,也可能会促进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创新举措“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就是非经济性政策最好能促进经济发展,至少不要妨碍经济发展,即非经济性政策不能反经济。实效经济学的理论恰好支撑了这一政策举措。
罗来军教授约30年观察世界各国经济实践创立实效经济学,能够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全面节约等国家战略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撑,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和政策举措也为实效经济学提供了实践样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创新举措“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就为实效经济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独特而珍贵的政策实例,这个政策实例进一步凸显了实效经济学细微切入经济实践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优势。
罗来军教授为什么能够提出这样的经济理论呢?我认为与他创建理论的一种方法有关,即把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科学规律转化应用到经济领域。罗来军认为自然界和人文社会同处一个宇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相通之处,自然科学的一些逻辑能够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罗来军采取上述方法转化和构建了多个经济理论内容,比如根据交通领域的跨线做法提出“跨线激励”;根据宇宙现象和物理学创建非经济性行为影响经济等理论;与人讨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弊端提出“第三参照论”。国内学者把相应理论称为物理经济学创新的一个方向(从定量研究发展到逻辑转化),国外学者把相应理论称为“宇宙转化经济学”(Cosmos-Converted Economics)和“宇宙原型经济学”(Cosmic Archetype Economics)。这些理论对实践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比如“第三参照论”具有很强的事物认知思维,有评价指出:第三参照论的逻辑有可能超越了相对论,至此,人类的物理逻辑有三个:绝对论、相对论、第三参照论(又称“相对绝对论”)。第三参照论对更全面、深刻地认知和策划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独到的借鉴与参考。(刘志刚 内蒙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