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九次革命及中国学者理论修正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范式革命:从杨小凯到罗来军》等评论实效经济学的文章提出“斯密|马歇尔—罗来军”框架,指出罗来军的实效经济学范式从斯密和马歇尔的范式往前又走了一步,也是往经济的本质又走了一步,即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本质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而是人的实际效益,并把实效经济学的相应理论逻辑称为“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学范式”。这与实效经济学创立人罗来军创立实效经济学的本意相一致,也是人本主义思想和逻辑在经济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罗来军在创立实效经济学的过程中受到人本思想的深度启发,再考虑到中国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先进的思想理念,在综合人本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经济学或人本经济学等相关思想理论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面向世界各国各地提出“人本经济学派”倡议,以倡议各国各地的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和创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经济理论,最终形成人本经济学派的统一范式、鲜明主张、实践价值,更好地以理论支撑“为人服务”的经济实践发展。
一、人本主义经济学相关研究的历史进程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是一种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的形而上学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拒绝唯物主义,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人本主义经济学主要探讨满足人的需要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或阻止人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作为首要的研究任务。认为人是有机的、历史的和社会中人,而不是静态的、机械的个人,人的需要与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不仅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其核心思想是: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前提,人的需要是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主要经济学家有18~19 世纪的罗斯金、西斯蒙第、布兰奎、卡莱尔、拉斯金、霍布森和 20 世纪的舒马赫、刚登、阿马蒂亚·森、马克·卢兹。
根据休谟、穆勒、霍布斯、刘红红等人的文献材料,经济学发展有一个从人本到物本、再从物本到人本的演变过程。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有着一定的人本主义精神,认为人的需求和自利本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斯密认为, 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 经济人是自利、自爱的, 而自利并不意味着自私, 只是说个人的利益是一个人最密切关心的事, 但同样可能包含了家庭情爱、社会义务, 甚至还包含在他看来具有重要意义的更为广泛的活动, 将自利解释为一定是“物质的”, 是一种曲解。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没有将财富作为唯一核心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福利的提升。这个观点是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时期,是从人本到物本。随着18世纪末以来的经济自由化过程,经济学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特别是在1870年以后, 在新古典主义中形成了“纯粹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以17世纪的机械论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当作一个自然过程, 个人在其中构成基本要素, 赢利追求是一种自然的合规律性行为, 短缺和竞争是其框架条件, 经济问题由此被完全视作一个由效率系统控制的纯粹功能性、技术性、策略性问题, 其结果就是形成一种纯粹计算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中, 人完全被物化成“生产要素”, 与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的作用完全一样。人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实现产出的最大化。19世纪末经济学研究的物本化倾向之所以日益取得主流地位,与经济学越来越局限于财富最大化研究的主旨相关,也与实证主义分析方法的流行相关。
到20世纪50年代后, 由于社会实践问题突出,人们发现: 人不仅仅是生产要素; 市场、竞争、效率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也会产生不公, 很容易蜕变为社会分裂和冲突, 产生种种恶果;人的价值理念和更高的生存境界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行为的价值判断等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经济学研究又开始注重人的因素, 即经济学重又回到了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人本身。现阶段,人本主义经济学仍然被人们所关注。经济学还是应该回到她的出发点(森,2000)。不管其如何发展,都总要回答两千年前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即“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科学”,那么,最终要回答人类如何才会幸福、人类如何避免不幸。随着人类经济和技术的日益发展,目前是到了该关注幸福的时候了。我国学者也对人本主义经济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主要有巫继学、陈惠雄、刘红红等人。刘红红(2008)指出:当代经济学已经在理论和经济现实之间导致了巨大的裂痕,已处于深刻的概念危机之中:全球性的通胀和失业,财富的不当分配,能源短缺,人类竞争的加剧和满足感的下降等;现在对任何人都是痛苦的现实,可主流经济学已不再能对这些社会的和经济的反常现象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经济学的乏力正被公众、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以及经济学家自己所承认,走出经济学功利境界的狭隘视野已成为当代经济学发展的关键。
世界上经济学发展的未来出路在哪里?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人本主义经济学肯定是答案之一。
二、实效经济学的创立与人本经济学派的提出
(一)人本经济学派提出及核心研究领域界定
目前阶段,面对主流经济学的困境,人本主义经济学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并不能令人满意。根据全球学者对人本主义经济学的评判和看法,虽然人本主义经济思想源远流长,人本主义经济学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是目前仍处于前科学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人本主义经济学看起来丰富多彩,但是许多理论内容缺乏自恰性,存在着逻辑困境;二是人本主义经济学较多内容缺乏显著的、可靠的理论创新,有的重要内容与其他经济理论雷同;三是人本主义经济学很多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并不比其他经济理论好,对经济发展及经济挑战难以给出更好的治理方案。
罗来军在创立实效经济学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人本主义经济学的上述情况,也同时感受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人本思想和逻辑在新的历史条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理论阐释和实践指导。为此,在创立实效经济学的同时,面向世界各国各地区提出“人本经济学派”倡议,以倡议各国各地的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和创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经济理论,并形成理论主张鲜明一致的经济理论流派,以便更好地以理论支撑“为人服务”的经济实践发展。希望人本经济学派结合新的全球经济实践和新的历史条件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克服以往人本主义经济学存在的不足,最终形成人本经济学派的统一范式、鲜明主张、实践价值。
在此对“人本经济学派”做一些界定,以便各国各地的学者更好地从事和推进人本经济学派的研究。人本学已经在很多领域开展,心理学领域、人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政治经济学领域等。“人本经济学派”倡议聚焦于经济领域,可以称之为“人本学中的经济领域的学派”。人本经济学派研究的范畴需要在以往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和规范,在此指出当前和未来推进人本经济学派研究的核心领域,主要有三个核心领域:人本前提、人本过程、人本结果。即倡议世界各国各地学者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和推进人本经济学派研究。
1.人本前提
人本前提是指研究人本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以及在此假设前提下构建新的人本经济理论或者改进已有经济理论。马克·卢兹在《人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中指出人本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四个假定前提:一是把人放在经济研究的中心位置,设定“人类研究的对象就是人本身”,“衡量事物的标准就是人”,而人“在被看成生活在社会里的人”加以考察时才最有意义;二是设定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向善性又有向恶性,而利他主义所给予的品质至少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方面,人的本性就是由这些积极的与消极的、崇高的与卑劣的品质构成的;三是设定人的潜质是生长和发展的,潜质的生长是指人性中积极的、创造性的一面在人身上的凸现,它是人性中崇高方面的展示;四是设定任何社会或文化任何时候都处于动态过程中,此乃人的潜质生长之关键,所以时间及其变化对弄清人类行为与制度变迁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各国各地的学者可以根据新的经济实践和新的发展条件提出新的人本假设前提,进而拓展新的经济理论。
2.人本过程
人本过程是指研究人在生产或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状态,以此形成人本经济理论。前文提到: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中, 人完全被物化成“生产要素”, 与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的作用完全一样;人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这个生产和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人肯定不是人本经济学派所追求的人的状态。人本经济学派所追求的人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过程不是向像土地、资本、自然资源一样的生产要素,而应是“有尊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涉及人本过程的经济实践已经存在,比如禁止使用童工、改进劳动工作环境、创新型企业采取灵活的工作氛围。这些都是人在生产和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处的状态的实际做法。随着人类的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在生产和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角色与传统相比将发生重大改变,改变的总趋势是人的舒适、兴趣、尊严、自我价值实现的分量越来越多。人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应该怎样?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本化和经济效率?这将是非常复杂的重大课题,值得人本经济学派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便为人类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提供现象阐释和政策建议。
3.人本结果
人本结果是指研究生产和经济活动的结果对人的效果和福利情况,如何实现对人的最大效果和福利。从人本结果的视角来看,实效经济学可以看作人本经济学流派的一个理论分支。学者指出,在主流经济学体系中,人只有两种意义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一是作为经济分析出发点的人的动机和行为;二是作为财富生产要素的人的作用;而人本主义经济学对这两个方面做了人本化改进,对于前者,提出了人本化的假设前提,对于后者,反对把人作为和土地、资本完全一样的生产要素。与主流经济学和现有的人本主义经济学相比,实效经济学增加和强调了“人本结果”的视角,经济行为的结果要以人的实际效益(即实效经济学的受众效益)进行衡量,把以往人本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从“前提”和“过程”开拓到了“结果”。不仅如此,也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往前推进了一步,正是这个原因,《经济学第九次革命及中国学者理论修正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范式革命:从杨小凯到罗来军》等文章提出“斯密|马歇尔—罗来军”框架,指出罗来军的实效经济学范式从斯密和马歇尔的范式往前又走了一步,也是往经济的本质又走了一步,即人类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本质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而是人的实际效益。
此外,实效经济学的经济实效把人的实际效益与相应的所有经济活动(资源流)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实效经济学基本范式)中进行考察,以此逻辑来探索人与物的关系。也即是说,把人本结果和相应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构建实效经济学。实效经济学的构建注意克服了既有人本主义经济学存在的缺陷:理论存在逻辑困境、缺乏显著可靠的理论创新、实践应用不强。实效经济学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创新,而且发布后很快就被人们拿来直接在实践中应用,比如勺叉的产生(spoon+fork=spork),而且,勺叉很快普及,截至目前,绝大多数中国航空公司使用勺叉替代了原来的勺、叉、刀三个航空餐饮餐具。这种理论构建方式可以为人本经济学派创新理论提供一种参考。
当然,人本前提、人本过程、人本结果也可以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人本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广博复杂,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开展深入的研究,这也是提出人本经济学派的原因之一,通过学派来倡议和凝聚世界上更多的学者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
(二)人本经济学派研究和其他经济理论的关系需要解释一下本文倡议的人本经济学派的研究与其他经济理论的关系。其他经济理论都是分析和指导人们更好地发展经济的理论,总体而言,人本经济学派研究与其他经济理论不矛盾,而是充分借鉴其他经济理论来推进更切实可行的人本经济理论研究。比如制度学派,人本经济理论也同样需要制度,而可能进行拓展的是,制度设计如何更好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而现有制度学派的很多理论成果依然是有用的,并不是人本经济学派创立全新的制度理论去替代制度学派。人本经济学派研究最可能的一个路径是,运用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理论逻辑和视角对相应的以往经济理论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提升、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新的历史发展条件,创立出自成体系的人本经济理论或者人本经济理论分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状态和变化,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宝贵机遇。实效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我们理解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即人本主义,要与唯人主义区别开来。唯人主义把人类置于中心的位置,按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这似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和福利。但是人的发展以及自由、幸福的获得要客观上受制于所处的物质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关系。为此,人的发展以及自由、幸福的获得务必遵守客观规律,在经济领域就是经济规律。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够解读出人本经济学派研究与主流经济学派及其他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后者研究了各个经济领域的经济规律,人本经济学派需要借鉴和吸收相应的经济规律成果,对有些内容引入人本视角和逻辑进行补充和改进。人本经济学派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或理论分支,也必然会对既有的经济理论成果进行必要的借鉴参考。实效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就是强调了人本经济结果的同时,也强调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其中借鉴了多个经济学流派理论。守正创新,在充分借鉴既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更好的理论创新。
(三)人本经济学派研究倡议提出和倡议人本经济学派,以期望引起世界各国各地学者更加重视,以及激发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人本经济理论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实效经济学团队期待与世界各国各地愿意投入人本经济学派研究的人员一起,推动人本经济学派的研究,推动实效经济学以及其他人本经济理论的研究,以理论支撑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经济发展,在实践层面形成经济成效普遍提升的实效革命。实效经济学团队希望和全球学者构建和形成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交流、合作、发布、反馈的稳定机制,一起推动新历史阶段下的人本经济学派研究。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人本主义经济理论不是世界上经济学的主流理论。然而,在此想强调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技术和文明的发展,经济服务人的条件和意识都在不断提升,本文提出人本经济学派研究,也是因为已经具备了推动人本经济理论成为世界上主流经济理论之一的历史条件。
三、中国有条件成为人本经济学派研究的引领者
理论源于实践。人本经济学派研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比如,中国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战略部署等。再比如,最近几十年来欧洲的福利主义制度安排,实际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制度实践,而产生这一制度的深刻原因是通过福利制度安排鼓励人们对于过度物质主义的放弃和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的期待(陈惠雄,2004)。展望未来,在人本经济学派研究的全球进程中,中国有条件成为引领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远的人本经济思想,中国当前经济建设蕴含着深厚的人本经济理念,为中国学者推进人本经济学派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条件和营养。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蕴含其中的经济思想,能够为我们研究人本经济理论提供思想营养。比如张波(2008)研究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经济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一向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同时也深知“仁”的实现是离不开现实物质条件支撑的‚因而系统地研究了人与物的发展关系问题。这在儒家学说的早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那里已初步发展成型。对于具体的内容和观点,在此举一个儒家思想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待经济学中“稀缺”的例子。儒家早在孔子时代就意识到欲望存在的合理性,正所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而第一次将欲望与稀缺联系在一起的是荀子。他将各种欲望视为人的本能:“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并由此在《富国》篇中以一种与现代经济学十分相似的思路提出了“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的命题,这正是我们所熟知的“稀缺”。
中国的发展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追求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美丽中国建设也是践行人本思想和逻辑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过顽强努力,中国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制度体系、全球贡献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发生巨大变化,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罗来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海南省委政研室前副主任、实效经济学创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