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端午节,丝路民族戏剧学研究又出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6-21  浏览次数:101777
核心提示:从中外民族戏剧学走向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端午节庆时,丝路民族戏剧学研究又出发黎羌时逢兔年端午节,在秦岭深处翠华山麓的太乙宫镇,在中国知名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的美丽校园中,全国各地二十余所高校和博物馆

从中外民族戏剧学走向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

端午节庆时,丝路民族戏剧学研究又出发

 

时逢兔年端午节,在秦岭深处翠华山麓的太乙宫镇,在中国知名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的美丽校园中,全国各地二十余所高校和博物馆的著名专家、学者、作家、诗人、文化企业家济济一堂,前来参加渴望已久、规模盛隆的“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高层论坛”这是继承2021牛年端午节前夕在河南郑州市召开的“一带一路乐舞戏剧与演艺文化高层论坛”的又一次我国社会人文学科的标志性学术会议。

牛、兔两年端午节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在丝绸之路上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演艺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戏剧学”,如何在龙腾虎跃赛龙舟的新时期蓬勃发展,于新时代焕发出青春无限的魅力。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这是明朝著名诗人边贡于端午节时写的一首古诗《午日观竞渡》,诗中形象、生动地书写着端午节来源、形式、内容与端午节龙舟竞渡、祭祀龙祖的传统风俗。

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 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追溯至战汉时代。有祭屈原,祭曹娥,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赛龙舟,南北各地有划龙舟、舞龙船,赛龙舟的风俗习惯。 同样,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代表着中华多民族演艺文化理论与实践精华的“民族戏剧学”,也正在乘风破浪、蓄势待发,又一次从关中、中原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丝绸之路长河,向着世界、向着未来,再一次展示其厚实的积蓄、宏大的气场与远大的目标。


一、终南山下,集思广益话未来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首笔力劲健,气韵生动,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的《终南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终南山的远景,渲染高耸入云、连绵不绝的浑茫气象。由远及近,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攀行山间,回望来路,白云青霭苍茫成片,然而身在其中,却又无影无踪。由高而下,写登上山巅的观感,突出终南山的辽阔幽深。尾联勾勒了一幅深山问路图,写出高山大壑带给人心的荒远幽远之意。 

此诗写景由远及近,移步换形,有声有色,写出了终南山景物的千形万态。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高层论坛就是在历代哲人、诗文作家云集的终南山翠华岭下太乙河畔,风景优雅的地方举行的。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亢西民教授在《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高层论坛》上致辞:“关于丝绸之路与演艺文化的研究与探索,我校、我院对此重大课题一直很重视。于2021年5月,由本校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由河南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协办的“丝绸之路乐舞戏剧与演艺文化高层论坛”,得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取得圆满成功,其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至今令人难忘。”

 西安翻译学院是一座创立数十年的中国西部民办高校,文学与传媒学院从建院起就非常重视中西文化关系、中华多民族艺术的学术探索,不仅从丝绸之路国别之语言文字方面,亦从西北地区族别之文学艺术交流方面进行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在此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相信通过此次以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演艺文化三大命题组合讨论、研究与探索,还有辅助集全国专家、学者之力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博览》丛书的工程启动,将有助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有利于中华多民族戏剧艺术新的发展。

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何玉人《关于“中外、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研究”》中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本月2号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主席的讲话给我们这次会议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也是我们开展民族戏剧学研究与秦岭演艺文化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动力所在。

民族戏剧学尽管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的属性,但是,说到底,它应该属于艺术学的范畴。“丝路民族戏剧”研究是以哲学、美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与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邻近学科为伴,以秦岭文化为背景的“丝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它既符合戏剧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符合“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创新理念。

 

著名作家、西安翻译学院张宗涛教授在《<法显西行记>及<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博览>(丛书) 的价值和意义》一文中指出:

由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李强先生、亢西民院长担纲主编的《丝路民族戏剧学博览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其知识价值、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均不可低估。《丛书》目前设计为十本,分别从“文脉”、“文物学”、“文献学”、“文学”、“乐舞学”、“戏曲学”、“影视学”、“美术学”、“教育学”、“文运”等十个方面对“中外民族戏剧”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辑要,涉及内容丰富,学理构建恰当。

福建省福州市创作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智联忠在《关于民族戏剧学建设的几个问题》“民族戏剧学”是一个开阔的学术概念,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充满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崭新学科,对于民族戏剧艺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宏观上看,民族戏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我国的汉族、少数民族在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戏剧艺术,当然还可以扩展到全世界的戏剧。就现阶段而言,可以先集中于本国的戏剧艺术,以此不断扩充、完善。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美学、戏剧创作、戏剧表演、戏剧生态等都是民族戏剧学的重要内容.

民族戏剧学的建立和学术开展只有立足中国深厚的文化,在东西方戏剧艺术的比较中,自觉地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戏剧文化成果,进而以跨文化的视野,以敏锐的学术发展的眼光,切实展开基础性的研究、有效推进前瞻性的思考、原创性学术成果的重大突破,

只有对本民族的传统美学精神、艺术精神、戏剧精神充满信心,“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才能建立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戏剧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建设好民族戏剧学。这是新时代民族戏剧学和戏剧学者的使命与担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建树《关于民族戏剧学研究的理论思考》指出:

国内民族戏剧学研究以李强、柯琳《民族戏剧学》专著为首部系统的成果集大成者,李强(黎羌)籍此出版系列著述,将此研究推进。民族戏剧学研究在当下须关注世界多民族国家视域中的民族戏剧,作为民族戏剧研究的借镜之一,并厘清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中华民族戏剧之关系,从而更好地审视新形势下的民族戏剧学研究,从人类戏剧经典的世界流动流程中梳理出民族戏剧的人类戏剧学意义。

郭英杰在《关于新时代丝路民族戏剧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指出:

“丝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高层论坛”,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坛,因为论坛的宗旨旨在繁荣与发展丝绸之路区域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戏剧艺术。选择在这样一个时刻召开,亦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一带一路”理念的民族戏剧学研究等,它们是新时代语境下的新话题。开展丝路民族戏剧学研究,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国际视野,要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

身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性地屹立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具有名垂千古、气象万千的丝路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丝路民族戏剧学研究在研究站位、研究策略、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色、研究风格等诸多方面,应该有别于国内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丝路民族戏剧学研究。

李宝宗在《一次发凡起例的学术会议,一项筚路蓝缕的编纂工程》的致辞中指出:

“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高层论坛”,这是“一项筚路蓝缕的编纂工程”,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那个高校发起和主持过“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博览”丛书编纂工程!发凡起例,筚路蓝缕,对学术研究事业来说,其“启山林、立鼻祖”的意义,往往都是难以估量的!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走过一百年的今天,学界对以文物为主体的出土文献,对于丰富学术资源,开阔学术视野,深化学术研究意义的认识,也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我们坚信博物馆参与高校学术研究,参与“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博览”丛书的编纂,它一开始,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

    这次会议收到28个高校与文博单位的学术论文,其中仅在会议上作主题发言的就有26篇。

   1、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玉人 《关于“中外、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研究”》

2、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赵海霞《丝绸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3、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宗涛《法显西行记》及《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博览(丛书)》的价值和意义

4、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高益荣《丝绸之路与秦腔的传播》

5、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大新《宋金元杂剧成熟兴盛与汴京戏剧中心地位的确立》

6、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 郭英杰《关于新时代丝路民族戏剧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7、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赵颖《“娱神”到“娱人”——清末新加坡华文报刊所载华人戏剧研究》

8、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博士  高字民《青春舞台中的丝路叙事与戏剧美育——以西北大学为例》

9、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刘雨欣《从“娱神”到“娱己”:马来西亚现代戏剧对传统民族戏剧的传承与变迁——以纪传财《剑鱼•妾》为例

10、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李贵森  《丝绸之路表演艺术探析 ——《复活军团的》民族自信与文艺精神》

11、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  李强(黎羌)《纵观横察秦岭演艺文化历史与现实》

12、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博士 曾金寿《歌舞戏的艺术特征与历史价值》

13、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兰宇《中国秦腔戏曲舞台美术民族化艺术特征的形成和表现》

14、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 李宝宗 《基于传世/出土文献辑解基础上的隋唐五代少数民族艺伎研究初稿》

15、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王衡《老腔探源兼论戏剧起源问题研究》

16、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张继超《关中道情考略》

17、福建省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 智联忠《关于民族戏剧学建设的几个问题》

18、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 李跃忠《苗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9、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李 宜《探析藏戏中戏师的核心地位》

20、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后 高明《民族戏剧与美术概说》

21、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教授 博士 郝成文《清代宫廷演剧与民族共同体的书写》

22、昌吉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教授 博士 王晓玲 《图说民族戏剧美术学》 

23、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张碧《爱的三重名义——论吉狄马加诗歌情感意向的演进》

2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 刘建树《关于民族戏剧学研究的理论思考》

25、晋中学院、中南大学博士后 赵琦《当代民族戏剧音乐创作的历时记忆及嬗变》

26、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博士 巴 微《仓央嘉措诗歌的戏剧化抒情文体》

另有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院长庞龙,秘书长卫云腾、书画研究院院长王腾、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咸阳秦都古陶李帖霖馆长、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宝宗等,前来致辞或讲话,为“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的学术探讨与《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文化博览》丛书的撰写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曾几何时,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与文艺百花园中,有着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文学、艺术形态,其中民族戏剧是集其文化大成的丰姿绰约、鲜艳美丽的奇花香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满湖的荷花高举着圆圆的绿叶,密密地直到天边;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绽开的花朵,又是那么的红艳。娇嫩的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可爱的昆虫立在上头倾心欣赏呢。

“民族戏剧”是指一切以民族文化为特征的中外多民族的戏剧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最早体现民族戏剧学特质的是远古傩戏、木偶戏、皮影戏、歌舞戏等,现当代则体现于话剧、歌剧、戏曲、音乐剧、影视剧与沉浸式情景剧。

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在历史上经历了百戏,乐舞戏,杂剧,传奇等形式,汉族国剧即京剧,从地方声腔的梆子戏起家,有机地融合了昆/乱/高腔等,形成了代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表演艺术形式。少数民族戏剧代表性剧种,如藏戏,蒙古戏,满剧,朝鲜唱剧,回族花儿戏,维吾尔剧等,均产生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地带,是中外、中西跨界民族文学艺术的结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曲六乙先生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一书,形象、生动地介绍与记录了此种优秀的中华民族表演艺术的形成、成熟与发展。在当代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用力最勤、学术成果最多、理论最精深的当数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曲六乙。他在国内最早捷足先登调查与研究被学术界长期忽略的极为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他所写作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一书,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专门系统介绍少数民族戏剧的著作,此书内容包含少数民族戏剧的基本概念、范畴、分布、分类、发展以及藏、白、壮、傣、侗、彝、苗、维吾尔等十五个民族的主要剧种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戏剧交流的文化概况,另外在此书还颇有价值地附录《少数民族主要剧种、代表剧目》与《汉族戏剧中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主要剧目》两个简表,此书出版之后,逐渐促使人们发现与重视起汉民族之外众多少数民族戏剧的丰富文化遗产。

曲六乙在担任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与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及其各种社会兼职过程中,不辞劳苦,无数次地深入到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考察,又陆续写作与出版了如《艺术:真善美的结晶》《西藏神舞、戏剧与面具艺术》《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它》《“三块瓦”集》及其《戏曲口诀初探》《歌剧艺术的民族风格及其他》《历史剧纵横谈》等大量有关学术论文,尤其他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概念的阐述为学术界广泛认同。

他老人家还以是以云贵高原上盛开的“山茶花”作比喻,来反映绚丽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在祖国戏剧百花园中的独特位置:“少数民族戏剧,做为中华民族戏剧的组成部分,它有着一般的共性,譬如歌、舞、剧的高度融合,唱做念的完整运用;曲调的类型化,动作的舞蹈化;特殊的舞台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复杂的技术性和虚拟手法。..... 山茶花没有别具风格的品种和独特的芳香,就不成其为山茶花;少数民族戏剧没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就不能成为各民族的戏剧。”

中华民族戏剧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或华夏民族传统文艺理论也同样对应于中华民族戏剧。故此。我们竭力倡导的民族戏剧学,实际上首先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戏剧学。若将目光投向中国周边国家、地区,乃至更远的西方诸国,即逐步扩展为外国,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民族戏剧学。也只有在此全人类大文化背景下,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与确立中国民族戏剧的理论研究体系。

20世纪前半叶热衷于“民族戏剧”研究的专家学者如黄芝冈、任半塘、孙楷第、郑振铎、钱南扬、周贻白、冯沅君、王芷章、阿英、谭正璧、赵景深、严敦易、王季思、隋树森、傅惜华、庄一拂、董每戡、杜颖陶、张庚等。后半叶如如徐扶明、戴不凡、徐朔方、陆蕚庭、胡忌等也加入到民族戏曲研究的队伍中。解放初期,民族戏剧相当于中国戏剧专门学科国剧,正如解玉峰指出:“如‘国画’、‘中医’等称谓一样,‘中国戏剧’亦不妨径直称‘国剧”,但其指义应严格限定为与世界其他民族显著不同的、最具我华夏民族特色的一类戏剧”。

他另外还写到:“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后改称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民族戏剧理论研究中也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其机构设置和决策部署也直接影响着后来中国戏剧学的构建。”“从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舞台美术’三个研究科室的设置,我们不难体会到话剧或西方戏剧观念对民族戏剧中的渗透和影响。50年代中后期,各地也相继地成立了中国戏曲研究院相应的下属机构,这样相对完善系统的研究系统,使得50年代民族戏剧研究方面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思路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体制性的保障。”其目的是“中国戏剧学人在尝试民族戏剧学的建构”。

在民族性与民族化方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与老舍合作的剧作体现得最为完美。由此位语言大师的“剧作卓尔不群,而且开辟了‘京味儿’话剧的先河,成为其后话剧文学享用不尽的资源。美学意义上的‘京味儿’是以北京城市文化传统及市民文化精神为根基,以‘底层’与‘日常’为着眼点。以‘京味儿’语言为显著标志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韵味。” 后来北京人艺的苏叔阳、李云龙、何冀平、过士行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继承与发展了老舍的“京味儿”民族风格,创作出许多优秀话剧作品。

他在《中国百年话剧史稿》中记载:“自从话剧被引进我国的那天起,戏剧界关于话剧民族化问题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欧阳玉倩、田汉、曹禺等人一直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实践。1956年前后,因为外国同行的批评,这个问题被突出出来。民族特色的缺乏自然与话剧界独尊斯坦尼体系、拒绝吸收其他体系的营养直接相关。”  

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话剧会演期间,文化部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昆曲《十五贯》座谈会,周恩来总理尖锐地指出:“《十五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值得话剧界学习。我们的话剧,总不如民族戏曲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北京人艺著名导演焦菊隐在学习民族戏曲表演形式而在《虎符》《茶馆》《蔡文姬》等民族话剧舞台艺术取得杰出成就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故然,民族风格是通过某种程度的民族形式才能被表现出来的。然而。没有民族生活内容,就不能有表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面貌的形式。”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其中收录1958年至1962年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一些有关民族戏剧方面的文章。其中如李超的《让我国多民族的戏剧艺术百花齐放》,彭华、夏国云的《促进民族戏剧的繁荣与发展》,余从的《学习民族剧种史的心得》,曲六乙的《少数民族戏剧的艺术风格问题》等重要论文已为民族戏剧学的筹建拉开了帷幕。

李超的《让我国多民族的戏剧艺术百花齐放》中论证:“民族的戏剧既有美丽的灵魂—社会主义思想,又有健全的体魄—严整的,优美的,具有高度技巧和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彭华、夏国云的《促进民族戏剧的繁荣与发展》中指出:“民族戏剧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之所以称之为民族戏剧,正是因为它有着与汉族剧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具有自己民族浓厚的地方特色。”文中还说:“民族戏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各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说唱等等都可吸收。少数民族的戏剧正因为是在各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基础上孕育成长起来的,所以才别具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戏剧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戏剧学作为文化人类学与戏剧人类学的分支与平行学科,在如今逐渐与其他历史、地理、文化、文学、艺术、文献、文物学科融汇而形成新的富有前瞻性、复合性的新的民族文化形式。由“民族学”与“戏剧学”合成的既传统又新兴的民族戏剧学有着远大的前途与巨大的学术研究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将有力地推动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互相借鉴与利用,跨学科文化性质的高度整合。

 、春风浩荡,小树茁壮举华盖          

有诗云,”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是剪刀”,“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春风浩荡,万象更新!渐暖的春风,吹醒了路边的野草,让广袤的大地变成了绿绒绒的青草地;春风吹绿了依依的柳枝,让婀娜的柳树变成了窈窕淑女;春风吹红了那灼灼的桃花,绽放在美丽的春光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古诗词里的春风,染绿了民族戏剧学的小树,吹开树上的千花万朵!

时隔40度春秋,于21世纪初,代表着中华民族戏剧文化是包括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多民族的即其传统文学、艺术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文艺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与形成的民族戏剧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的社会科学物化形态。过去学院派文人型的狭隘的“戏剧戏曲学”无法适应与阐释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广阔外延。只有借鉴于文化人类学、戏剧人类学精华的民族戏剧学才能与新近整合的戏剧与影视学及其世界戏剧文化理论与实践接轨。

人类学、文化学、艺术学基础性的学术专著《民族戏剧学》,于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有前言:民族戏剧研究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第一章: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戏剧学,第二章:民族戏剧学研究方法与实证,第三章: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中的民族戏剧,第四章:文化人类学中民族戏剧的认证,第五章:人类宗教巫术与神话中的戏剧仪式,第六章:人类原始民族戏剧与祭祀文化,第七章:人类语言文字树与民族戏剧艺术,第八章:民族礼乐仪式与原始傩戏形态,第九章:民族戏剧艺术中的巫傩文化,第十章:民族戏剧文化中的乐舞诗进化,第十一章:民族美术造型与戏剧艺术遗存,第十二章:东西方民族戏剧文化的相互交流,第十三章:蒙元时期华夏民族戏剧的西渐,第十四章:古希腊罗马戏剧文化的传播,第十五章:胡文化的发生与印度梵剧的东渐,第十六章:人类历史文化圈与西域戏剧的成因,第十七章:北方古代少数民族乐舞戏的演进,第十八章:南方古代少数民族乐舞戏的嬗变,第十九章:胡汉民族史诗与叙事诗的戏剧转型,第二十章:华夏与胡夷民族乐舞戏之整合,结语:关于民族戏剧学的思考。

由李强、柯琳合著的,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民族戏剧学》将“民族戏剧”的概念扩大至中外各民族戏剧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与世界各国土著民族所共同拥戴的民族戏剧,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之大成,成为当今世界最令人神往与倾慕的文化典型。”并认为“民族戏剧学”既是“戏剧学中的一个门类,又是民族学中的一个分支。”换言之是“民族学和戏剧学的复合体。”这是对“民族戏剧学”狭义的理解。就其广义和本质来说实际上“泛指一切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戏剧。”在中国首先要包容汉族传统的富有代表性的古典戏曲,在国外亦首当其中,应包括该国主体民族的主要戏剧种类在内。他们在此书中“结语”“关于民族戏剧学的思考”中论证此门学科“应该以较为科学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方法与民族自身实践的实证,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调查法,将此两种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望把此门学科推向相应的学术理论高度。”简而言之,民族戏剧学,“即以国内外民族乐舞戏剧的丰富资料来佐证民族戏剧艺术在文化人类学中具有的学术位置与价值。

曲六乙先生为此书作序,并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忽如春风一夜来》一文,积极评价《民族戏剧学》及相关学科的创立:“少数民族戏剧在中华民族戏剧史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需要得到全民的尊重与确认,以恢复她应有的独具艺术特征的历史风貌。历史呼唤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史、民族戏剧学、民族戏剧美学和全面、系统概括中华各民族戏剧的中国戏剧史与论著的陆续出现”。“作者以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填补了一个学术领域的空白,力图建立一门新学科,所做出崭新的贡献,值得大力肯定与支持。书中存有一些缺陷,有待日后补正,这对于两位中年学者在独闯一条新路的艰巨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而我看重的是,他俩站在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立场上,以勇敢创新的精神,为建立一门新的民族戏剧学学科已做出令人钦羡的成就”。

他高屋建瓴还如此倡导:“《民族戏剧学》的突出成就,主要在于作者摒弃了历史的偏见和传统的正统观念,以及单纯就戏剧论戏剧的陈旧研究模式,别开生面地运用了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具体地说,从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角度,以边疆历史、地理人文、生态环境为背景,对其宗教、民俗、考古、语言、音乐、舞蹈、美术、史诗、说唱文学,以及各类仪式戏剧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文化人类学和比较文化学的考察。这首先要求对上述各领域原生形态的形成、发展、衍化过程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对其内涵进行宗教的与世俗的深入的人生思考。”

 

《民族戏剧学》至所以为学界所高度关注,是因为作者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创建“民族戏剧学”此门既传统、又新兴的“民族学”与“戏剧学”相结合的分支学科,以及相关的学术方法论,它可有效地补充与完善新公布的“戏剧与影视学”在学科理论建设,并有力地推动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理论研究发展。

在21世纪初,继《民族戏剧学》之后,李悦所著《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戏曲》一书问世,此书共设5章,即第一章、藏区少数民族戏曲,下含1、藏族历史文化;2、西藏藏戏;3、安多藏戏。第二章、南方少数民族戏曲,下含1、壮族的戏曲;2、白族的戏曲;3、傣族的戏曲;4、侗族的戏曲;布依族的戏曲;6、彝族的戏曲;7、苗族的戏曲;8、佤族的戏曲;9、毛南族的戏曲。第三章、北方少数民族戏曲,下含1、维吾尔族的戏曲;2、蒙古族的戏曲;3、满族的戏曲;朝鲜族的戏曲。第四章、当代少数民族戏曲事业、下含1、党的政策措施;2、剧种建设;3、剧目建设;4、资料与研究。第五章、民族剧种的生成与发展、下含1、民族文化艺术;2、剧种生成规律;剧种艺术特征;剧种发展走势;5、民族文化交流;剧种的民族化。

 中国少数民族剧作家胡可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戏曲》写序,非常赞誉李悦为少数民族戏剧树碑立传,他指出:“在此书里,他除了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历史、剧种特色和代表作品之外,着重论述了党的正确民族政策对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并以各少数民族戏曲发展的实例,来说明正确的民族政策如何推动着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此书的学术贡献,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分类法,其原则,一是按民族归属,2、按形成时期。作者为了将此种理论阐述清楚,还陆续发表一些相关学术论文。民族大家族中诸如中国之“中华民族”“汉族”、“蒙古族”、“藏族”、“壮族”、“回族”等,国外如“日耳曼民族”、“犹太民族”、“大和民族”、“斯拉夫民族”等,对上述民族戏剧文化的研究是民族戏剧学的极富特色的科研任务。

民族戏剧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高度思辨的理论指导下提倡田野考察和个案实证,坚持采信经调查研究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民族戏剧学可根据地理学分支出“岭南戏剧”、“黄河戏剧”、“北方草原民族戏剧”、“丝绸之路戏剧”等,或根据民族分为“藏族戏剧”、“汉族戏剧”、“吉普赛戏剧”、“犹太戏剧”、“印第安戏剧”等,或根据国别分为“印度戏剧”、“西班牙戏剧”、“泰国戏剧”、“波兰戏剧”等,或根据传统文化分为“面具戏”、“傩戏”、“仪式戏”等,或根据文字语系分为“雅利安语系戏剧”、“汉藏语系戏剧”、“阿尔泰语系戏剧”等等。

叶长海著《中国戏剧学史稿》一书 在“后记”中不胜感慨地指出:时至今日,戏剧学则已成为了一门大学科,不仅戏剧专门院校以此为重点学科,综合性大学亦争先恐后地创造条件成立戏剧学学科,研究队伍与教学队伍迅速壮大,新的研究成果纷纷面世。……少数民族戏剧以及傩戏、目连戏等等,这些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学科化。还有交叉学科式的研究。

 通过上述感言我们可察觉到叶长海并不满足“戏剧学”的研究现状,他殷切地期待着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奋发努力“从伟大民族的历史中获得了真正的创新精神和前进的勇气。”“为建立中国戏剧学的科学体系,还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作努力的开拓。”此出路不能满足于学术口径相对狭窄的“戏剧戏曲学”,而需要从新兴创立于完善的“民族戏剧学”再作拓展和延伸。 

在《剧本》杂志“戏剧前沿”栏目中民族戏剧学的倡导者李强发表一篇《中国民族戏剧研究及民族戏剧学的创立》的论文,此文回顾和总结“民族音乐学”成功创立,已成为一门兴盛发达的独立学科的经验,而对众望所归的“民族戏剧学”的未来充满期望:

他指出:“虽然民族戏剧学的正式建立在我国为时有些晚,但终归有人意识到此学科不能长时间缺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顺应历史潮流联合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编辑部、《陕西师大学报》杂志社创立‘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并将于2009年11月在西安召开全国性‘中外民族戏剧学学术研讨会’,本着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奋起直追,力图改变此种落后局面。我们希望看到在全国戏剧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站在中国民族戏剧自身的立场上,建立一套适合于自身实际的理论体系’,在不久的将来,如同‘民族音乐学’成功创立一样,‘民族戏剧学’也会以独立的品格和丰硕的成果卓然挺立在东方华夏的国土上。”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新格局下,在全国人们积极投入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热潮之中,人们对中华民族戏剧学的建立给予厚望,并将其学术概念与定义又一次扩大,不仅兼容到代表国家与中华民族水平的京剧,历史上的原始戏剧、傩戏、宋元杂剧、昆曲等,还涵盖国内外富有国家和民族标志的古今主要戏剧样式。应将其学科规范与世界接轨并统一,创建真正能促进中华民族戏剧文化走向世界的的民族戏剧学学术理论体系。

             

四、龙飞凤舞,民族戏剧展雄姿

宋代大学者苏轼《表忠观碑》有诗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原形容山势蜿蜒起伏,气势磅礴,或称“凤舞龙飞”。则在称赞中华民族先祖的图腾龙凤起舞气势之奔放雄壮。宋·张孝祥《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舞凤飞龙五百年,尽将锦绣裹山川。” 羽翼日渐丰满的民族戏剧学何尝不是如此雄健展翅而高翔。

这是一个值得民族学、戏剧学,或人类学、艺术学永远记得的重要日子,在陕西西安于2009年6月举办“民族戏剧学论证会”,2009年11月举办“中外民族戏剧学学术研讨会”,是名闻天下的“民族戏剧学”正式诞生的神圣时刻。而《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究》《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中华民族戏剧研究与田野考察》等一系列的学术专著是留在历史长征路上此学科前进的坚实脚印。

《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究》于2009年4月由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本书共收录了与上述课题有关的29篇学术论文,分别以“民族文化艺术篇”、“民族语言文学篇”、“北方民族戏剧篇”、“南方民族戏剧篇”而将其形式与内容归属统领。 “民族文化艺术篇”中收录7篇论文,即1、中国禅宗戏剧的缘起与佛教图文的东渐, 2、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历史与艺术真实, 3、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创作的理论与实践,4、简论中西民族戏剧的差异, 5、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中的女性形象, 6、内蒙古与辽宁蒙古剧比较研究, 7、 撒拉族骆驼乐舞戏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民族语言文学篇”中收录7篇论文,即1、丰富多彩的裕固族民间文学, 2、蒙古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 3、《江格尔》中修辞手法的审美特征, 4、土族史诗《格赛尔》的程式化与文本语句运用, 5、撒拉族歌谣的悲剧色彩, 6、裕固族民歌的产生与解析, 7、东乡族历史与小经文“拜提 ”。 “北方民族戏剧篇” 中收录8篇论文,即1、试论梵剧、回鹘剧与中国戏曲,2、回族戏剧文化概观,3、满剧与新城戏《皇天后土》的文化内涵, 4、保安族族源及其民间文学与戏剧, 5、关于阜新第三届蒙古剧调演的思考, 6、蒙古剧《安代传奇》的解读, 7、漫瀚剧的产生与艺术贡献, 8、杨家将戏曲文本与历史演绎。 “南方民族戏剧篇” 中收录8篇论文,即1、从《南西拉》看傣剧的东南亚特色,2、白剧源流与《白洁圣妃》的艺术完美性,3、感人至深的彝剧《疯娘》,4、傣剧《南西拉》的戏剧美学追求,5、藏戏的发展历程及其审美因素, 6、云南澄江关索戏述略,7、 鄂西恩施地区土家族戏剧文化,8、沐浴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阳光。

《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山西三晋出版社2010年版。有导论:建立独特审美品格的民族戏剧学,第一章:杨家将戏曲与民族英雄主题的产生,第二章:汉匈民族文化交融与昭君戏研究,第三章:唐英戏曲研究与汉满民族文化融合,第四章:中印文化交融下的西游戏剧论,第五章:瓯骆族群文化与广西民族戏剧探析,第六章: 中国佛教文化与日本大和民族戏剧论,后记:前途远大的民族戏剧学。

《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等书全面系统总结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各朝各代的戏剧历史;特别是以大量的史料与雄辩的事实来充分证实昔日被忽略、简化、肢解的中华多民族戏剧艺术在上下数千年的演变历史文化。纠正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与文人对宗教、世俗戏剧的各种偏见与错讹;恢复与确认除汉族之外的中国各民族的戏剧文化的学术价值,梳理发生在中国版图中各个民族的戏剧历史以及演变发展的脉络。创建与完善包括戏曲在内的诸如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皮影戏、木偶戏,以及傩戏、目连戏、地戏、仪式剧、民间小戏、宗教戏等真正的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体系。全面记载中国传统戏剧在周边地区、民族,以及港澳台、世界华人戏剧的真实历史,在世界戏剧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真正树立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重要社会地位。

另有《民族戏剧学研究与田野考察》,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新在此书大序中写道:

李强先生多年来倾心关注汉族以外众多少数民族的戏剧生态、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富有独创性地把珍稀可贵的多民族戏剧文献与实地考察调研所获得的真知灼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民族学、戏剧学、宗教学、哲学,乃至考据学、语言学、音乐学、舞蹈学等观点和方法,搭建起与前贤以汉族戏剧为主导的戏剧学迥然有别的“民族戏剧学”的学术框架。这部原创性著作的研发完成,为正在建构中的民族戏剧学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发行和传播,将在“中外民族戏剧文化”领域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推动具有广阔前景的中外“民族戏剧学”健康发展,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更辉煌的成就。 

他还写道:《民族戏剧学研究与田野考察》 这部建立在系统的理论架构和大量科学实证基础上的研究专著,视野广阔,体系宏大,理论根基厚重,研究方法新颖,田野调查广泛、细致,是民族戏剧学领域具有创新和引导意义的研究专著。课题主持人李强先生曾经开宗明义地指出,他们创立的民族戏剧学体系,是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为主题的,有意打破“欧洲戏剧文化中心论”与“汉族艺术中心论”的陈旧观念。由国内少数民族戏剧遗存史料搜集和活态生存现状的调查为前导,探讨多民族戏剧互动共生的内在机制;采用多学科交叉乃至跨学科、跨国界的思路和方法,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的宏大民族戏剧学研究体系。这种立足高远、视野宏阔的胆识和魄力,是构建超越时空的宏伟博大的“民族戏剧学大厦”的巨大精神动力。

民族文化,从狭义而言,主要指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创作。从广义而言,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该民族成员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是以往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扬弃后的积淀。民族文化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从深厚的民族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融合,各民族都会吸收其他民族中优秀文化传统,在全球意识下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现代新文化。

民族戏剧学是一种各种文学艺术交叉,多种文化学科融会的人文学科,在广义上有戏剧文化学、戏剧人类学、戏剧宗教学、戏剧民俗学、戏剧历史学、戏剧美学、戏剧心理学、戏剧观众学等,在狭义上则划分为戏剧文学、戏剧表演学、戏剧音乐学、戏剧舞美学、戏剧舞蹈学等,与民族学结合之后,较强调戏剧的民族文化形式感,民族文学、艺术、技术属性,以及民族审美心理的研究与探索。

民族戏剧学是由民族学和戏剧学,至少为两门独立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人文学科。民族学主要对象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常被忽视的各弱势民族群体的历史与现实文化,在此基础之上再提升到民族交融逐渐形成的强势主体民族的文化形态。

 

四、日月作证,民族戏剧学运长

“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天和地都可以鉴证,太阳和月亮也都能作证。

一门学科的创立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风物长宜放眼量,天高地远任尔行”,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宽,决定着能看到多少风景。更为宽广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万物,放开眼界去衡量,要开阔视野,要着眼大局,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见识更广阔的天地。风物指“万事万物”,长指“长时间”宜“应该”的意思,放眼指“放开眼量,扩大视野”的意思,量就是“打量、估量、衡量”的意思。

在我国现当代,有许多大格局、长眼光的专家学者,在一直关注与支持民族戏剧文化的发展。如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陈瘦竹先生生前在鸿富的理论著述中反复地提及中国戏剧的民族性、民族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品格、民族骨气、民族文化等,对中华多民族的戏剧艺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深切的期望。

他通过对郭沫若、田汉、曹禺、老舍、丁西林、夏衍等具有中国气派的剧作的分析,特别是对曹禺的一系列优秀话剧的评析,而体现自己独特的民族戏剧观。如他在《世界声誉和民族特色—谈曹禺剧作》论述:曹禺通过这个代表封建势力的反面典型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本世纪初时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悲剧的一个根源。……艺术家的作品是时代的呼声,人民的喉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曹禺像一切爱国作家那样,以笔为武器,投入到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去。

 世界上各民族都以不同的历史、环境、语言和心理状态形成各自不同的民族传统特点。各民族的文学艺术随着彼此交流和相互影响,民族传统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所反映的本民族的生活,所以决不会失去民族特色。他明确地指出:“凡是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为本国人所喜爱,而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受到外国人的赞赏。曹禺剧作所以具有世界声誉,关键在于这些剧作描写了民族生活,表现了民族性格,从而具有了民族特色。”他认为曹禺之所以获得成功,供人借鉴的经验为他虚心“向外国戏剧学习,总是以我为主,并不盲从而随波逐流,即使在技法上也有创新,逐渐形成民族风格。”

            

陈瘦竹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戏剧中之话剧“无论戏剧创作或剧场艺术,最初都是从欧洲近代剧移植过来,必须先向外国学习,才能逐步建立民族戏剧。” 在《陈瘦竹戏剧论》中他反复提到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强的民族骨气”,认为“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民族戏剧理论建构的重要立足点。”这些出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焰。

民族戏剧学集人类文学艺术之大成的戏剧本来就有超乎寻常的文化兼容力,在我国汉族戏曲基础上加盟各个朝代少数民族戏剧后就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将汉族族别戏曲史扩大到古今众多的蛮夷与少数民族的戏剧文化历史,并认真识别中国古代多民族戏剧成分、戏剧类型、声腔流派,各个剧种之间戏剧主干与分枝关系,尤为戏曲、话剧、歌剧、民间、宗教戏剧的交流渠道、路径,这是方兴未艾的民族戏剧学研究的必由之路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周建国,在《建构民族戏剧研究的辉煌大厦》一文指出:

在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驱使下,以及著名学者曲六乙研究员支持下,2003年,李强与中央民族大学柯琳教授,两位作者多年从事戏剧艺术研究,学术积累多、造诣深、视野宽,这部著作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合作撰写的重要专著《民族戏剧学》,填补了我国学术研究的一个空白,为建立新的民族戏剧学学科做出了宝贵贡献,受到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戏剧艺术教育的专业人士的普遍欢迎。

时隔近二十年,于202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版发行李强又一部民族戏剧学专著《醉梨园——中国传统戏曲之美》,此书为“中华风雅”书系中的一册,是一部系统展现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戏曲的著作,是中华多民族戏剧艺术,以及民族戏剧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成果。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基础,流畅从容的笔调,书写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源流、种类、文本和角色行当的历史。作者在展示多年来中国传统戏曲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还阐释了历代戏曲艺术家蕴藏其中的生活与审美经验,从通识性、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可读性出发, 以丰富的戏剧资料与生动的文本及舞台范例为基础,用提纲挈领的纵横笔触书写出戏曲的历史、区域特征、文化面貌及审美意义,使读者在了解中国戏曲书面文字与场上表演发展的同时,能于戏曲的具体百态间感受到民族戏剧学传统美学的魅力。

民族戏剧学,亦可称之戏剧文化人类学,即可理解为从戏剧文化角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探索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索各种文化现象的结构、功能和象征,研究个人与文化或社会的关系”。“民族戏剧学”是“民族学”与“戏剧学”相结合的新兴的前瞻性人文学科。 此部新兴学科将古往今来戏剧与戏曲,汉族与少数民族戏剧,中国与外国戏剧比较,戏剧文化与戏剧艺术,戏剧理论与戏剧实践,戏剧社会与戏剧美学等学科理论完美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华夏乃至人类传统表演艺术美好的文化远景。

  


  • 戏曲文物民族图文成盛

唐代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歌咏长江美图:“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则在《杂曲歌辞·浪淘沙》中泼墨绘制黄河图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而当代著名戏曲文物学者廖奔、延保全、李宝宗等将唐代“诗仙”和“诗豪”对大江、大河的壮美画面移植到他们通力合作的八卷本《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鸿篇巨制之中。这是新近正式批准的国家出版规划基金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也是充分展示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戏剧学成就的重要系统工程。

八卷本《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由第一卷《黄河流域戏曲文物通论》、第二、三卷《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戏曲文物图典》、第四、五卷《隋唐五代戏曲文物图典》、第六、七、八卷《辽宋西夏金元戏曲文物图典》构成。此全景式戏曲文物图典,以黄河流域之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为主,旁及长江流域之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十省区,珠江流域之贵州、广东、广西三省区,海河流域之河北、北京、天津三省区,松辽河流域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南诸河流域之福建、海南二省,内河流域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香港、澳门二特区,以及台湾省等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的戏曲文物,且以“历时性”为经,“共时性”为纬,经纬交织编纂而成。

八卷本《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共收录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收藏在国内外公私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考古研究院所,以及民间藏家手中的有代表性的雕塑类(陶、瓷、金、石、木俑),画像砖、画像石类(圆雕、透雕、浅浮雕、线刻、模制),寺庙宫观、墓室建筑壁画类,绢本、纸本画卷类,教坊使、宫教博士、宫妓、官妓、家妓等碑刻、墓志图版类,收藏在英、法、德、俄和国内文博机构的从新疆出土的古典梵文、回鹘文戏剧残卷图版,收藏在日本正仓院的唐代伎乐面,以及传世或出土的铜镜、瓷枕(包括瓶罐炉)等乐舞戏曲文物2100余件(组),涉及乐舞戏曲演艺人物形象16000余躯——似亦可谓——该八卷本图典,已将有史以来所发现的,以演艺人物为中心的(舞厅(戏楼、戏台)除外),有代表性的中华戏曲之孕育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百戏、歌舞戏、参军戏)和成熟鼎盛期(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杂剧、散乐、社火)之戏曲文物,一网打尽。



《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所收乐舞戏曲文物总数40%左右的陶俑和砖雕,为首次公开发表;100%为首次结集出版——这是一项填空补白的中国乐舞戏曲文物编纂出版工程。八卷本《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在手,中国戏曲孕育、成熟、鼎盛期之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以演艺人物为中心的戏曲文物,即可一览无余!

八卷本《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通论》外其余七卷2100余件(组)乐舞戏曲文物之原始图文资料,由从事乐舞戏曲文物收藏与研究20年,并在文物出版社出版文物研究著作一部,在多种核心期刊发表乐舞戏曲等文物研究文章16篇,主持编写乐舞戏曲类文物展览大纲六部,其中《未央大乐》被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定为“高水平原创性展览”并行文向全国推介。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宝宗先生,从781期《文物》、645期《考古》、180期《考古与文物》、219期《中原文物》、143期《华夏考古》、123期《南方考古》、149期《北方考古》、174期《江汉考古》、217期《四川文物》、62期《中华戏曲》等近三千余期期刊,以及60卷《中国绘画全集》、16卷《中国陶瓷全集》、16卷《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2卷《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10卷《中国出土壁画全集》、10卷《中国画像石全集》、4卷《中国画像砖全集》、10卷《中国南阳画像石大全》、16卷《中国民间收藏画像砖石全集》、16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31卷《中国戏曲志》、8卷《中国戏曲文物志》、《中国长沙窑》《中国耀州窑》《中国巩义窑》《中国邢窑》《中国磁州窑》《中国定窑》《中国湖田窑》《中国吉州窑》《中国当阳峪窑》《中国洪州窑》《中国潮州窑》等140多种参考书,以及国内外60多家大型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和相关藏品图录中搜集乐舞戏曲文物资料。

他还通过郑州大学本科在校生张建东(现山东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刘鸿泽(现四川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田靖(现山东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李志伟,复旦大学在读博士海娜,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刘朝帅,洛阳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毛阳光,收藏界朋友巩义王辉等从知网下载涉及乐舞戏曲文物的考古发掘简报、考古发掘报告等图文资料,还亲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青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甘肃博物馆、宁夏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大同博物馆、临汾博物馆、运城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咸阳博物院、乾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安阳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二十多家收藏乐舞戏曲文物比较集中的大型博物馆求助乐舞戏曲文物图文资料,与此同时,亦随之而开始了长达六年时间的逐篇、逐本翻阅、摘编乐舞戏曲图文资料的漫长过程(考古报告阅读量12G);而后,始按照图版、编号、名称、年代、尺寸、概述、文献要目等七个义项逐条撰写、核对1700多个词条。 

 

 八卷本《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由出版过“宋代研究丛书”“元典文化丛书”“汉语史语法研究从书”“当代中国思想史丛书”“中国古版画”“汉文化研究”等系列丛书,以及《南阳汉画像石艺术》《汉碑集释》《永城石刻》《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集萃》《汉代音乐文化研究》《汉代乐舞百戏考述》《北魏石窟文化研究》《宋代金石图谱》《宋代陶模》《廖奔戏剧时评》《中国戏剧简史》《中州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州传统曲艺戏曲音乐概论》等著作的,近年来又圆满完成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农业典》、国家清史工程出版项目《袁世凯全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樊粹庭文集》《中原神话通鉴》《中国新兴版画》《抗战大后方工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等的出版工作,其中《中华大典•农业典》在项目验收时被评为优秀的,目前,还承担有《中原金文集释》《中国民间收藏汉画像砖石选集》《皮亚杰文集》《中国新闻学丛书》《抗战大后方工业史资料丛刊(第二辑)》等国家大型出版基金项目,因而具有承担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经验的,有66位中级以上职称编辑,学科涵盖文史哲等领域,设有出版文献与考古专业图书的“文献与考古出版中心”的,有着长期出版实践,尤其是多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锻炼的,一支业务精湛的编辑队伍的河南大学出版社精编、精校、精印、精装。

《黄河流域戏曲文物图典》有望将于2023年12月底以前出版。此套1700多个词条/2100多幅图片/16000多躯乐舞戏曲演艺人物形象/120多万字的《图典》在手,秦汉隋唐宋元乐舞戏曲文物,尽可放心欣赏、放心引用、放心研究!

用祖国各民族繁衍生殖的名山大川、丰饶土地,精心发掘丰厚戏曲文物,用来绘制前途无量的“民族戏剧学”壮美画卷,是当代学人的神圣职责。正如宋代诗人邵雍 在《留题水北杨郎中园亭》 中所感、所知:“洛下谁家不买居,买居还得似君无。风光一片非尘世,景物四时成画图。” 

  • 丰收季节  成果殷实天下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说的是经过“只管耕种,不问收获”的辛勤耕耘者,到头来所迎来的无限的丰硕收获。曾参与“民族戏剧学”创立、建构的西安翻译学院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民族文化中心主任李强在《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高晨论坛”闭幕感慨万分地总结发言:

 

在西安翻译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西安翻译学院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联合的“丝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高层论坛”,经过长期筹备、费尽周折,于兔年端午节期间,终于召开之际,让我代表西安翻译学院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民族文化中心,以及会议筹委会,向不计节庆传统节日休假,来自校内外、市内外、省内外的广大教师、作家、诗人、专家、学者们表示最为热烈的欢迎、最为诚挚的感谢!

论及此次会议要讨论丝绸之路一民族戏剧学一演艺文化三大主题,民族戏剧学是重中之中之议题。说到民族戏剧学与分支学科,如民族戏剧文学,民族戏剧艺木学,民族戏剧文化学等。不能不涉猎丝绸之路及其丝路文化学。

丝绸之路从中国长安/洛阳向西延伸至意大利罗马,除了联结中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也同样联结反映其文化艺术的民族戏剧。其中包括其汉民族,各少数民族,还有域外的国别,族别戏剧。

回顾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戏剧与戏曲,没有不涉及中外多民族戏剧文化的,由此而演变为带有浓郁区域和民族色彩的演艺文化。

相比之下,丝绸之路是给民族戏剧学设立了广阔的文化平台,带有文旅性质的演艺文化则是民族戏剧文化的重要延伸。

论及秦岭演艺文化,系指自青海,甘肃,经陕西一直延伸到四川、河南、湖北区域的文旅演艺形式,它无疑代表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各民族戏剧文化艺术。沿秦岭南北方为界的南北山麓,正与传统的丝绸之路相重合,可谓古今丝绸之路演艺文化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民族戏剧是指一切以民族文化为特征的中外多民族的戏剧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最早体现民族戏剧学特质的是远古傩戏与歌舞戏,现当代则体现于话剧、歌剧、音乐剧与沉浸式情景剧。

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在历史上经历了百戏,乐舞戏,杂剧,传奇等形式,汉族之“国剧”即京剧,从地方声腔的梆子戏起家,有机地融合了昆,乱,高腔等,形成了化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代表性剧种,如藏戏,蒙古戏,满剧,朝鲜唱剧,回族花儿戏,维吾尔剧等,均产生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地带,是中外、中西跨界民族文学艺术的结晶。

民族戏剧研究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曲六乙先生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一书,时隔六十年之后,笔者以同样的书名,成为叶长海先生主编的《中华戏剧通史》丛书的一种学术专著。当然此期间,还有王文章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发展史》与曲六乙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旌戏剧通史》等。

论及民族戏剧学的问世,缘于2003年笔者与中央民族大学柯琳合著的《民族戏剧学》,这是一部以氏族、部族、民族学科理论为指导,广泛涉及到中国与丝绸之路沿途,乃至周边国家代表性民族戏剧史地、原理、形态,演变与发展的表演艺术形式,及其理论与实践有力地促进民族学与戏剧学紧密结含成前途无量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现实演艺文化。

于2009年,陝西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此后陆续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实证与民族戏剧研究》《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民族戏剧研究与田野考察》等学术成果,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好评。

2021年西安翻译学院应势利导,成立了校级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翌年,又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民族戏剧文化中心,在此期间曾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和师生搜集、整理中外民族戏剧文献资料,拟逐步编汇相关学科研究大辞典。

    

考虑到此工程规模与难度较大,需要大量资金与人力,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才能形成,故此,先以《醉梨园——中国戏曲之美》《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陕西地方戏故事》等单册书籍面世。同时组织校内外人力编篡十卷本的《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博览》,拟从民族文脉,文物,文献,文学,乐舞,影视,美术,教育,文运等方面分门别类进行知识性、普及型著述,以后在此基础上尝试性进行有关图文、音像、影视方面的延伸与推介。

本中心这些年来,还进行了丝绸之路、中外民族戏剧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如陆续出版发行的《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东亚乐舞戏剧关系研究》《东方乐舞戏剧史论》等学术专著,使之方兴未艾的民族戏剧理论与实践,步入更为广阔的国际文化天地。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强势发展,长安区内外、西安市内外、陕西省内外的以秦岭文学、艺术为代表的演艺文化日益兴盛,成为与民族戏剧艺术相辅相成的靓丽的风景线。

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随着文化旅游市场的不断增长,沉浸式演艺文化剧目纷纷出现,如南方的《刘三姐》《千古情》,北方的《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长恨歌》《驼铃传奇》等,风靡人文旅游景观场地。越来越多的观众以另外眼光、观念与审美形式,来观望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中的文艺走向。

 

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与代表,怀着很大的热情,根据会议规定的三个课题,以及相互的关系,撰写了许多质量很高的文章,展示水平很高学术主题发言。参加此次会议的特邀嘉宾来自北京、福建、湖南、新疆、河南、山西、西藏等地,以及陕西高校、西安各博物馆28个教学、科研、文化产业。先后收到26篇会议主题讲演报告论文与大纲。学术内容涉及到丝绸之路学、民族戏剧学、文旅演艺学的传统文化、文物、文献、文学、美术、乐舞、戏曲、影视、教育等方方面面,从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到中外民族戏剧学,从丝绸之路戏剧到区域演艺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深化“丝路民族戏剧学”的主题,取得了很大的学术理论共识,实在令人欢欣鼓舞、信心大增。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这是明朝著名诗人边贡于端午节时写的一首古诗《午日观竞渡》,诗中形象、生动地书写着端午节来源、形式、内容与端午节龙舟竞渡、祭祀龙祖的传统风俗,也同样是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龙腾虎跃、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自2021牟5月我们在河南郑州市筹办了一次《一带一路乐舞戏剧与演艺文化高层论坛》重要会议,两年以后又在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太乙宫镇济济一堂,召开《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与秦岭演艺文化高层论坛》,在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与朋友的大力支持下 虽然时间较短,办会条件较差,但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会议办得很成功,为以后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联系、聚会、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愿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砥砺前行,不断促进丝绸之路民族戏剧学理论研究进入新层次、新阶段。并衷心祝愿各位朋友端午节庆快乐、安康,欢迎以后有空经常来西安翻译学院再度相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