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旅游 » 正文

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27  浏览次数:111846
核心提示:作者:刘天智 刘鹏飞  走进河南南太行山区,昔日的露天采坑和堆放废矿渣石的荒坡已经不见了,矿坑回填、危岩清除、山体复绿、土地平整如初……3年多来,通过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稳步实施,这里再

       作者:刘天智 刘鹏飞

  走进河南南太行山区,昔日的露天采坑和堆放废矿渣石的荒坡已经不见了,矿坑回填、危岩清除、山体复绿、土地平整如初……3年多来,通过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稳步实施,这里再现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

  整治矿山地质环境250处、治理河道长度263千米、新增林地面积4356公顷、恢复新增草地1053公顷、新增高标准农田1944公顷……自项目实施以来,河南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表示,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我们区分轻重缓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开展了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重大工程,通过对自然生态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顺利实现了项目绩效目标,显著改善了黄河中游左岸河南段生态环境,巩固了太行山生态屏障,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高位谋划 规划引领

  南太行地区是华北平原乃至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境而过,区内集中分布各类国家级保护区19处。但是,该区域也是河南省生态环境遭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国家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工业原材料基地,开发强度大、污染较严重,山体裸露、森林稀疏、农田污染、湿地萎缩等现实问题十分突出。

  为大山“疗伤”,迫在眉睫。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扛稳政治责任,坚持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于2018年10月积极向国家申报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

  工程涵盖新乡、鹤壁、安阳、焦作、济源等5市25个县(市、区),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土地整治与污染治理、科技创新五大类53项工程249个子项目。

  为统筹推进项目实施,河南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同时,项目涉及的5市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市直部门及相关县(市、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加速推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和国家相关规划对接,探索编制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以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核心,有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科学编制《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形成 “一山、一渠、两流域”(“一山”指太行山水土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一渠”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生态廊道保护,“两流域”指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区及海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区)工程实施总体布局,系统推进南太行地区生态治理和修复。5地市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将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投资保障等内容纳入法制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轨道,为保护和筑牢南太行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政策遵循,有力保障了项目正常开展。

  治理后的大沙河

  保障项目实施,河南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加大省级层面统筹力度 , 统筹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相关资金 , 设立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与此同时,各地强化资金整合,加大财政统筹力度,整合相关资金, 形成集聚效应,着力保障项目实施。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南太行地区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山体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占用、土壤和地表植被破坏等诸多问题。为此,河南充分考虑南太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开发适宜性,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湿则湿”,以及“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原则,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等生态修复措施,合理选择林草地、耕地、湿地、建设用地、矿山公园等生态修复模式,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受损矿山的最优化治理、恢复与利用。

  昔日废矿坑,今日打卡地。行走在鹤壁黑山玄武岩地质公园,一侧的淇河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只只水鸟在水面上缓缓掠过,曾经开山采石留下的矿坑,修复蓄水后变成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原本破碎的山体种上了树木、草皮,绿意盎然,还有环山腰修建的休闲步道、颇具鹤壁特色的观景台……这里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打卡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鹤壁市将矿山地质环境、淇河生态修复、低效林改造、土地综合整治一体化修复治理,使矿山地质环境与周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相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良好局面。

  焦作的大沙河曾是古运河主要组成部分,后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成了当地群众摇头兴叹的“臭水沟”。为彻底“改造”大沙河,焦作市统筹考虑防洪治理、岸线整治、生态绿化等因素,努力将大沙河建成城市转型的新引擎、展示形象的会客厅。修复后的大沙河,河清水畅,岸绿景美,水质由过去的劣五类转变为目前的三类水,河道内天鹅、白鹭、赤麻鸭等鸟类共40余种。

  济源位于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区域内山体众多、沟壑密布,山地多以风化砂岩碎砾和石灰岩为主,造林难度大。项目实施中,该市依据地区特点开展项目修复规划设计,采取就地取材、围石筑台等方式开展绿化造林,通过造林,林木保存率达90%以上,探索出了困难地造林新模式。

  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修山、治污、护林、整地、扩湿、增绿,一个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实施,让曾经的采矿废弃地变身生态公园,裸露的山体披上新绿,污浊断流的水系焕发新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多元融合,助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也悄然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资源安全感和环境获得感。

  创新探索 示范引领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河南省市县三级通过不断探索,采取有效举措和特色做法加快项目实施,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五一个”经验模式:

  建立一套三级领导体系。省、市、县三级均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主管、地方实施、专业指导、第三方监管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南太行工程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完善一套项目管理制度。省级层面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模式,明确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为项目的省级日常监管单位,实施了“专业事专业干”制度;各地市也聘请了专业队伍对辖区内的项目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对项目进行全方面监管;启动了第三方评估工作,开发了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生态修复项目“一张图”管理,全要素动态监测监管,实现了项目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制定一套地方技术标准。河南相继制定了《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技术规范》《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调查技术规范》《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理规范》《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等系列规范标准,建立了统一评审验收标准及考核量化指标,为项目规范化、标准化、精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创新一套项目推进机制。将南太行工程列入河南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台帐和年度考核目标,每月督报进度。将项目推进纳入全省"三山整治”攻坚行动,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南太行工程5市(示范区)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月安排、季检查、联合督导、定期通报、现场观摩、"四级”责任体系等制度,实现了项目的高效高质推进和科学化管理,确保了南太行工程的按期高质量完成。

  探索一套示范引领模式。建立项目观摩制度,选择项目管理规范、效果好、进度快的地市,不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推进试点工程实施。他们把南太行工程与露天矿山整治、国土绿化、四水同治、污染防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全域生态发展模式,统筹推进国土开发、保护与治理的新模式,实现一体化推进和全社会参与,助力当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开创打造美丽中国"河南样板”生态治理新局面。

  与此同时,为加强后期管护,发挥长期效益,河南初步形成了“谁主管、谁负责”模式 , 形成各行业部门、各级党委政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 发挥好生态修复工程的长期效益。在管护期内,由施工单位负责 ,按照承包合同和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后期管护。管护期满后移交至项目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归口管理。同时, 建立健全 "市、县、乡、村”四级河 (田、山、林)长制 , 压实了各级政府和各管理部门责任 , 形成了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 , 实现了全方位、 全覆盖、无缝隙监管 , 确保修复成果发挥长期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生态修复工程

  “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生态修复项目的监管工作,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美丽新河南贡献智慧和力量。”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院长闫红山表示。

  多方共赢 效益显著

  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极大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系统,切实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保护了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明显提升了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持续巩固了太行山生态屏障,有力保障了华北平原、京津冀周边的生态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助推了大气污染防治、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态效益显著。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林种结构合理性,丰富林地景观类型,更好发挥森林吸尘、固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作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区地貌景观,减轻对土地及地下水资源压迫,改善矿区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地表植被结构,降低地表径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有效提高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抑制扬尘,降低京津冀雾霾程度;打造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大丰富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障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保护体系和生存环境,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下降得到遏制,建立林业灾害防御体系,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保障区域内生物安全。

  社会效益突出。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高区域基本农田比例,增加可利用土地,为林地、耕地占补平衡和城市发展用地提供后备资源;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能力,有益于矿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安定,减轻了矿区地质环境恶化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水资源的正常运送提供了条件,有效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受水区水源条件,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饮水安全问题 。

  经济效益凸显。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旅游”“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模式,通过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种养业,为当地农民致富创造新的机会 ,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焦作市博爱县南太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危岩清理、挖填方、地表整形、栽植经济林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资源利用价值,完成山楂、冬枣等果树栽种 6.7万株,预计每年可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200余万元; 济源示范区通过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在修复的矿区种植应雪黄梨438亩 ,预计每年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1000余万元。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实现了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的 “共赢”。

  治理后的鹤壁鹤山区中山公园

  修复南太行,绘就山水图。如今的南太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在景中游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南太行探索统筹推进国土开发、保护与治理的新模式 , 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先行示范区 , 成效显著。

  陈治胜表示,下一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穿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链条,积极在黄河下游滩区、丹江口库区上游、大别山革命老区、淮河流域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着力筑牢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