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星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来源:http://hnrbpaper.dahe.cn/html/2022-09/27/content_598021.htm
农业产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有效技术手段,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固本夯基。在环境资源约束下,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既能有效减少农业产业不同环节产品损耗,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安全充盈;又能提升产品质量以更大程度满足市场更高需求,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既促进河南农业绿色、优质、特色化发展;又能存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还能提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效益。三是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既能有效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又能促使相关标准协调、配套以及标准样品和文字标准一致,有力支撑河南农业品牌建设;还能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扩大河南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有利于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适应性。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既能突出市场化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又能兼顾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当前,河南省生产全国粮食总产的1/10、小麦占全国的1/4,2022年的夏粮总产量、播种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占全国的1/10、生猪出栏量占1/10、鸡蛋占1/8;油料作物产量、肉牛饲养量居全国第一;家禽、肉羊饲养量居全国第二、第四;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速冻水饺也都产自河南。截止2021年,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893家、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超18万家。从数据上看,不论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还是与其直接相关的一二三产,河南省作为农业产业大省名副其实;然而,从农业产业现代化程度到农业产业竞争力、从农产品品牌评价指数到产品市场定价权等维度看,河南省农业产业“大省”不等同于“强省”。现实当中的农机装备不够现代化、农技支撑不够科学化、农艺理念不够规范化、生产经营不够规模化、加工流通不能可追溯化、行业竞争不够市场化、基层监督检验技术不能定量化、产品溢价支撑不能品牌化、人才队伍不够专业化、公众认知不够理性化等影响了农业产业标准化的精度、深度、广度、效度。因此,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地建立和实施农业产业标准,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助力标准河南建设,成为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结合河南省农业产业特点以及农业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制约因素,未来河南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应该基于“产前+产中+产后+农业保障”的全产业链脉络,全局谋划和系统性把握农业生产保障、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标准化组织管理等四大领域,同时,也需要在每个领域重点突破。
第一、在农业生产保障领域。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为重点,加强标准研制与评判,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安全”方面标准水平。一是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2022)。未来河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及现有高标准农田修复提升,应严格执行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依标建设确保“产地”安全。二是抓好产地环境标准。衔接国家标准,严格土壤质量标准、农业投入品使用计量标准、地下水质量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标准,严防因产地环境不达标所造成的“初次污染”;严格加工贮运过程化学添加剂和包装物使用标准,严防因生产流通环境不达标所造成的“二次污染”。三是强化“农机农技农艺”标准建设。对标国家国际标准,持续制(修)定农业生产过程技术规程,优先修订并实施我省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并加快制(修)订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标准,从而规范农业机械使用、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优化农艺操作流程。四是规范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以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为重点,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供给规范、土地托管服务规范、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规范等标准制(修)订为突破口,逐渐延伸到现代农业大产业社会化服务每个环节,规范以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各类主体的服务行为,提升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水平。
第二、在生产领域。种植养殖环节以种子种苗、种畜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等为重点,落实“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夯实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方面标准基础。一是强化产出端标准化管理。深化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探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产品身份标识化、产业全程数字化管理。二是加强动植物病害防控标准体系建设。以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支撑,完善动物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疫情应急指挥体系,规划畜禽、水产等不同主产区域的疫情监测排查、信息报告、疫病强制免疫、兽用生物制品、病死生物体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健全植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标准体系,规范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区域性联防联控流程。三是提升农业投入品风险监测标准。提高用于监测农田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农药污染及对有益生物影响设施的智能化装备水平,严格监测点的样品采集、存储、冷链运输等操作流程,高标准实施农业投入品风险监测。
第三、在加工流通领域。以农产品质量分级、加工流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产品追溯、农业品牌建设、农资供应管理评价、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测预警等为重点,抓好从“源端”到“末端”整个过程的流程技术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强化农业全产业链“支撑”方面标准。一是强化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信息信用管理个、标准化建设。对接全国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库,推进河南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库建设,共享主体管理信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制度,深化实施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产品合格证制度。二是完善农产品品质核心指标标准体系。分行业、分品种筛选农产品品质核心指标,建立品质评价方法标准,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全程追溯智慧化管理标准水平。利用AI、5G、高清影像识别等现代化技术,集成农资供应、加工流通、产品质量、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大数据应用综合体,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程无死角”的产品追溯体系。四是推进河南农业产业品牌体系标准化建设。结合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IS0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体系,加快农业品牌建设标准制定,重点以河南省四大优势农产品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支持的特色农产品为主来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大品牌”体系,严格从生产加工到流通营销的标牌标识标准,通过品牌溢价激励各方主体贯彻标准化的能动性。
第四、在标准化组织管理领域。以农业产业标准化标准体系、标准组织实施体系、标准监督管理体系、法制化管理体系等为重点,落实“管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严格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方面标准。一是健全农业产业标准化标准体系。重点从河南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突破,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农业保障”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各地的地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贯彻国家标准基础上接轨国际标准。二是健全农业产业标准化组织实施体系。搭建“市场向导+生产经营主体自检+政府部门监督+产业技术联盟等第三方监督”的农业产业标准组织管理架构;突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载体主体,健全农业产业标准实施体系。三是完善标准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对农业产业标准监督管理主体进行检验检测条件和能力法定程序认定,提高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CATL)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的“双认证”率;同时编织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自建检测室为主体的行业自律性监管体系,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的政府监督监管体系,以行业联盟等社会团体为主体的第三方监管体系,通过可追溯平台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农业产业标准化监督“一张网”,强化“双随机”抽查和网格内巡检。四是突出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先行先试,将标准化试点示范作为标准化政策创新和标准实施的有效抓手,在标准实施与应用、标准有效性验证、标准化经验探索、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等方面试验出一批典型,树立标准化标杆,推动农业整个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五是农业产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和评价。结合河南地方优势和产业特色,持续普及农业产业标准化知识,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全面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
(梅星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2022ZT32)阶段性成果;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2021-ZKYJ-23)阶段性成果;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项目(2124004104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