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学校的变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28  浏览次数:114406
核心提示:日报头条讯:学校的变迁·周明金·我六岁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过百米,走过窄窄的宅沟坝子拐个弯就到了。那时上学没有课业负担,至今都还觉得那时的上学就是玩。一年级只有两本书:一本《语文》,一本《算术》。一年级语

日报头条讯:

学校的变迁

·周明金·

我六岁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过百米,走过窄窄的宅沟坝子拐个弯就到了。那时上学没有课业负担,至今都还觉得那时的上学就是玩。一年级只有两本书:一本《语文》,一本《算术》。一年级语文上册极其简单,没有拼音、造句,更没有看图说话、写话。第1课:毛主席万岁!第2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第四课:林彪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第五课: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接下来就是识字。一年级算术上册是认数字和10以内的加减法。语数双百分,唾手可得。

当时的学校条件极差:老师少,加上校长只有四个,都是只拿工分、大队干部临时指派的代课老师;学生少,四个年级不足30人,同年级同学的年龄也参差不齐,悬殊太大;教室少,四个年级三个教室(六间土坯房),基本上都是复式教学。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大队的学校只能办到四年级,五年级就要到离家五里(实际距离应该是五公里)外的朱皋学校去上。朱皋学校是百年老校,是往流公社西片区唯一一所完全制学校,小学一至五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所谓的完全制学校,也是土草房子泥巴墙。除了桌凳不用自带,其他并无两样。

四个年级很快就读完了,在我十岁那年的正月,跟着邻居的大哥去朱皋学校上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从此走上漫漫求学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一天要来回步行四趟,累计行程约40里。寒风、雨雪、烈日、浓雾……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朱皋上了三年半(初中赶上改制,原来腊月毕业,正月升学,后来改在秋天升级。多上半年),1976年秋天,十四岁的我初中毕业,经过大队革命委员会推荐,学校考核、政审,上了高中。由于公社唯一的一所高中容纳不下,在西南片观堂大队建了高中分校,我们大队属于西片,被划到观堂学区。学校离我家少说也有15里,道路更加崎岖,一路全是田间窄埂。开学第一天,与邻队一同学结伴,一路打听,费了很多周折才摸到学校。由于初建,学校所有的设施都不配套:没围墙,没有路,没操场,寝教合一,满目荒凉。

走完九年半的漫漫求学路,1978年七月我高中毕业。同年八月正好赶上民师整顿,我榜上有名。有幸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员。40多年来我亲历了学校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沉醉在今天的幸福生活中,也常常回忆起一路走来这几十年,学校由贫穷落后、艰苦创业、沧桑巨变、日新月异到灿烂辉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犹如和煦的春风沐浴着神州大地,祖国各地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百废待兴的教育也找到了前进方向。然而贫穷落后的农村,办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只能成为激励各级重视教育的进军号角。当时所谓的学校,只是全大队(就是现在的村)广大干部群众集体出工兴建的十几间土草房,仅供1——5年级学生读书的所谓教室。没有办公设施,没有教学用具;教材不规范,教学时间没保障;学生无课桌凳。泥巴支起的高点儿台子叫“课桌”,土坯垒的矮点儿台子称“凳子”。当时流传的顺口溜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学校的状况:“泥巴凳子泥巴台子,教室里走出一群泥巴孩子”。巴掌大的木制黑板,油漆斑驳,麻子脸似的。书写文字便多了许多标点符号,板书数字则增添了无数小数点。教室里家什不怕偷,所以不需安门窗。所谓的窗户,也只是不规则地别几根木棍而已。教师不固定,大多是生产队干部兼任。但刚刚高中毕业的我当时比较幸运,顺利地考上不用干活就能拿工分还有少量工资补助的民办教师(每月5元钱),属于脱产的民办教师——但学生大多是半耕半读。(当时由于家长不重视,在不能挣工分的农闲或雨雪天里才让孩子上学,大部分学生还是半途而废,为了眼前的实惠,不得不辍学务农。)少部分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读完小学,继而走向比小学好不了多少的联办中学继续学业。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送走了几届似乎算是合格的学生,我常常引以为荣。因为初为人师,激情伴随热情、壮志未酬,早已以身许教的我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中大显身手,干一番事业。

进入八十年代,全民办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愚昧怕了、贫穷够了、落后急了眼的农民开始觉悟,宁可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也要捐出血汗钱,改善办学条件。于是土草房被土瓦房取而代之。教室也安了简易的门窗。泥巴腿、木桌面的“课桌”取代了泥巴台子;板凳是学生自带的形状各异、姿态万千、极其简易的木制品。教室里有了学习的气氛,学校里有了琅琅的读书声,有了办公室和极其简单地教学设备;有了固定的正规老师和彻底脱产的学生。(多数家长开始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一律让孩子全天侯地安心在校学习)由于工作出色,业绩突出,我升任小学校长,以教学骨干领导教学。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我带领十几个教师,兢兢业业地培养着数以百计渴望知识、争取进步的农村孩子。老师的孜孜不倦加上学生不懈努力,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斐然,全乡屈指可数。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干群投资办学的信心更大了。因此,我们村率先改善了办学条件。

九十年代,逐步走向富裕的国家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办学方针,全社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关心教育,支持办学。于是学校就有了质的变化。一排排红砖瓦房拔地而起;木制的课桌凳整齐地排列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水泥地坪光滑平整;高大的窗户,玻璃光洁耀眼;粉白的墙壁能照出人的影子;宽大的水泥黑板预制在教室洁白的前后墙上,上等的油漆漆出如同黑缎子般的颜色,白色的粉笔字书写在上面格外醒目;穿戴整齐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心无旁骛的专心苦读;早已树立远大理想的学子们,暗下决心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立志成为二十一世纪国家的栋梁之材。校园里花草成片,树木成行。宽阔的道路旁,花圃、花带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花草小品,错落有致,校校各异。于是又有顺口溜赞曰:“进村不用找,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教学条件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热情不断升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日益高涨。教学成绩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希望孩子们的成绩能像日新月异的学校那样蒸蒸日上。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家出台了:“科教兴国”的办学政策,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不光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还拨付巨额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于是一栋栋教学楼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标准化的建筑彰显时代气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钢架木制标准课桌椅淘汰了杂木拼凑的旧式课桌凳;游乐场上各种器材格外惹眼;操场上篮球架、单双杠、乒乓球台都是国家统一标准;笔直的道路两旁奇花异草,造型美观精巧;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电子信息教学。享受老辈人闻所未闻、连想都不敢想的宽带远程教育。学生们快乐的学习,自由的生活,健康的成长,怎么也不会想到40年前学校的模样,不会知道当时艰苦的学习条件,落后的教学设施。但他们知道眼前的幸福生活是党的春风化雨、是党改革开放政策缔结的硕果。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明确的教育理念,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后全国教育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教育兴邦、科教兴国”正在进一步实施。一个国力强盛、科技发达的国家正在崛起,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村不用找,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窥一斑而知全豹。每当我看到眼前的景象,我会被深深地陶醉,但回想起教育的沧桑巨变,就会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发出由衷的赞叹:改革开放,成就辉煌;教育腾飞,百业兴旺;科技领先,国富民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