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外之家:太空建筑与交互”主题展现场
微观环境的切身体验、海上世界的艺术工程、生物多样的共生城市、数字生存的空间遐想,以及“地外之家:太空建筑与交互”的无尽拓展……在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重要板块——主题展览上,丰富多样的艺术设计作品包罗万象,展现着未来的人居环境。而主题展览特别策划的线上导览活动,则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以线上巡游,以第一视角“亲历”展览现场,倾听主创者亲口讲述创作的思路和过程,更近距离地感受学科交叉、艺科融合赋予艺术设计创作崭新的生命力量。
▲ “被制造的环境:艺术的转译”主题展览现场
“被制造的环境:艺术的转译”主题展览上,来自绘画系、雕塑系、设计系、电子系等不同专业的同学从多元的视角出发,以橘子、树叶等秋天的元素,通过绘画、图片、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制造属于自己的“微环境”。展厅中,15件极具创造力和艺术性的作品集中亮相,从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的不同感官角度解读秋天,传达创作者们由简单的橘子出发所产生的深远体悟与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世界上分为三种人,活着的人、逝去的人和远航的人”,被用于划分“方舟计划:漂浮城市与生活”主题展览的3个部分,分别对应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海洋设计及艺术创作。“活着的人”篇章中,作品《漂浮音乐会》通过海上音乐会的设计链接海洋、人与环境,用建筑、自然与音乐结合的互动体验消解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禁锢感;“逝去的人”篇章则通过《流》和《无题》两个装置表达时间和环境的变迁,阐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以及人类之于海洋的影响;而“远航的人”篇章着眼于滨海城市居民的应急逃生问题,重新思考随“涡”逐流、万物互依的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
城市不只是人类的居所,更是许多动物、植物、微生物赖以栖居的家园。在“共同的栖居: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主题展览上,《城市切叶蜂共生设计》《城市环境下的本杰士堆再设计》《生态浮岛与迁徙幕墙设计》《环抱——藤蔓与人类共生系统概念设计》4件作品探讨了城市中人与其他生灵生存环境之间的边界和距离感问题,为生物多样的栖息地设计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灵感、方向以及探索路径。
“数字人工厂:虚拟生存指南”主题展览关注人类在数字世界的角色化身和生存环境。借助VR的技术手段,5件VR虚拟作品均被“存储”在展场中心的巨大“母体”之中,“母体”象征着元宇宙世界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空间。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穿梭中,真实与虚拟、数字与实体的界限不断被打破,艺术设计也迎来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星际旅行的话题变得不再遥不可及。那么,如果有机会为空间站设计一节太空舱,你会设计什么?作为对该虚拟课题的回答,4节巨大的“太空舱”横跨在“地外之家:太空建筑与交互”主题展览的空间中央,它们分别代表着太空的冥想室、冰球场、花园以及睡眠舱。4件作品既饱含艺术的想象力,又具有科学的严谨性,是主创者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的结果,更是艺术和科技在太空中碰撞出的火花。
30余件包括动画、产品、VR游戏、装置艺术、交互影像、服务系统、参数化建筑等多种形式在内的艺术设计作品对“万物互依”的社会和环境生态做出了青春的回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表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建立批判性与实验性的思辨态度,实事求是,从问题出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此次主题展的初衷。
在变革世界和多元文化的双重语境中,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构建各专业交叉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内部生态,以及设计、教育和社会互依互存,设计产业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协同进步的外部环境,显然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2022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院校长论坛上,中外知名艺术设计学府的院校长们围绕“万物互依”的主题,共同探讨了全球艺术设计教育革新的未来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艺术与设计教育要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发展之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融合创新”就是一个要不断深化研究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学术任务,也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课题。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表示,AI不只是研究和制造的工具,更是感知和思维的工具。它是人自我认知的镜子,也是人类社会意识的镜子。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斯蒂芬·博特利说:“我们是学生求学之旅中的共创者和设计者。通过线下工作室和线上交流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我们将学院设计的所有部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打造出开放、透明、信任的教学文化。”
在武藏野美术大学校长长泽忠德看来:“世界在变化,设计也必须变化。设计能否超越设计?对于新的明天,对于万物互依的局势,我们需要突破所有界限,跨领域地进行思考。”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弗朗西斯科·祖洛认为:“设计学科是一门‘超学科’。设计师通常需要非常垂直的知识体系,而当需要解决某些特定问题时,设计师又需要快速填充该领域的知识空白。”
显然,变革的世界要求设计教育者运用前瞻性方法探索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求教育者之间、艺术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广泛交流,通力协作。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纳伦·巴菲尔德所说:“艺术和设计教育的变革已扬帆启程,我们不知道它的终点在哪儿,甚至不知当前身处何处。但我们清楚的是,一条更加互联互依、更加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的前进道路已然摆在我们面前,也即:万物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