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业农村部开展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结果日前公布,255个乡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些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的乡村通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丰富创新业态类型等,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中国文化报从广东、湖南、河南和内蒙古4个省区选取入选的美丽休闲乡村典型,聚焦美丽休闲乡村农文旅融合、产销贯通,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及经验。
广东省东莞市南社村
岭南文化“诗意栖居地”
谭志红
▲ 南社明清古村落 茶山镇宣传文体旅游办供图
景区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旅游创收上千万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9倍和83倍。这是广东东莞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依托优质的农文旅资源,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综合互动的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景区的成绩。如今,南社村通过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可以感受传统岭南文化的“诗意栖居地”,带来优质的乡村旅游体验。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南社村及南社明清古村落的“名片”。村内南社明清古村落始建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并于2020年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近年来,为促进南社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休闲乡村样本,茶山镇先后围绕乡村振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地、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等制定政策。
在南社村,游客可以品尝传统美食,下榻“广东最美民宿”,体验传统服饰,感受传统文化。为打造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地,南社村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传统美食体验方面,南社村组织学生参与岭南传统美食制作,邀请镇内文旅企业现场教学,进行名优产品展销推介,同时,打造传统美食街区(为食巷),推出一批具有茶山特色的文化旅游手信,并以茶山及南社故事为主题制作精美伴手礼;在民宿文化体验方面,南社村将“广东最美民宿”隐香古苑民宿打造为“二十四节气”主题民宿,让游客了解每个节气的历史文化,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传统服饰体验及展示方面,南社村引进汉服体验馆,开发具有岭南特色的服饰,举办岭南特色传统服饰走秀。
南社明清古村落本着“保护优先,科学利用,深挖文化,提升南社”的开发理念,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以本村特色文化、名人事迹为蓝本,先后建成南社人家乡村风情体验区、传统美食活态体验区,挖掘、提升南社九大簋、南社斋醮等市级民俗类非遗项目,开发了南社人家、隐香古苑民宿片区,推出了莞香茶社、南社书吧、香亲盟莞香文化手信等特色商铺和为食巷传统美食墟,恢复了旧时南社糖寮古法制糖的场景,举办了“福海寿山”寿文化展、绩著边陲——建威将军谢遇奇生平展、茶山古建筑艺术展等展览。
南社村积极探索“非遗+文旅”发展新路径。除了常态化举办“学研行”阅读体验、传统美食制作体验等非遗传承活动外,还开展忠孝文化节、南社斋醮、祭祖仪式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擦亮百岁文化、孝德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条古村落保育活化的路子。今年,茶山镇与百师园集团签订协议,拟分3期建设湾区传统文化活态体验区,包括建设“百师名宿”非遗主题民宿、东莞市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博物馆、非遗广场、非遗集市,打造湾区传统文化旅游目的地。
走进南社明清古村落,一排排民居古祠映入眼帘,细致繁复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随处可见。村中建有南贵坊双创区、资政园、尚仁园、北门鱼塘景观等生态旅游场所。其中,南贵坊双创区计划建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百师名宿”;资政园以清朝孝子谢元俊典故为建设主题,融入南社村孝德文化;尚仁园以岭南园林的建设理念,采用红粉石、青砖、素瓦、灰塑等南社古村落特有的建筑元素建设;北门鱼塘景观则对原来的杂乱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亲水走廊、古建连廊、农耕项目文化小公园等,成为市民游客散步休闲的首选地之一。
南社明清古村落的发展,不仅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还通过整租统筹公司化运作给南社村村民带来发展的“活水”,门票及其他收入为南社村委带来持续不断的现金流。目前,景区共雇佣南社村村民5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5%以上。同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景区商业运营、特色旅游产业售卖、农产品售卖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增加了村民收入。
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峰村
变“闲”为“宝” 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
张 玲
走进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的乌石峰村,干净的土砖房外,刘师傅豆作工坊、扎染坊、面条坊、煎饼坊、杜家酒坊等招牌格外醒目。游客可在豆腐坊里用小石磨手工制作豆腐,在陶瓷坊体验陶艺制作,或在染坊内扎染出独一无二的织物……这些作坊组成的乡村“三十六坊”,近年来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为乌石峰村注入了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乌石峰村因位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乌石峰下而得名,这里紧邻彭德怀元帅的故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乌石峰村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将全村的主导产业确定为乡村文化旅游,科学制定了乌石峰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乡村“三十六坊”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乌石峰村车水马龙,是周边地区的商贸集聚地,有各类作坊20余家,当时人称“九厅十八坊”。每逢集市,人声鼎沸。如今的乌石峰村乡村“三十六坊”是在“九厅十八坊”原址上改建的,将土砖街落修旧如旧,进一步美化了庭院,生动续写了百年乡村集市的精彩故事。
乌石峰村乡村“三十六坊”的建设始于2019年,村委会携手湖南康旅融合旅行社共同成立湖南丰农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营销、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结算,通过村民经营受益、村集体分红受益、务工受益以及资产租赁受益4种方式帮助农民增收。
“我们在集中连片、有历史遗迹的乌石峰村大学组,通过租赁或与农户合作的形式,选定36栋农舍,建设乡村‘三十六坊’,协助农户以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传统手艺科普宣传、产品制作展示、参观体验、购买销售于一体。开发扎染、草编、竹编、湘绣、手工布鞋草鞋、油纸伞等36种传统手工技艺。各坊采用古老工艺制作产品,展现一户一特色、一户一故事、一户一传奇、一户一精神。”湖南丰农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乌石峰村乡村“三十六坊”创始人陈容丰说。
目前,乌石峰村打造了以乡村“三十六坊”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开展农家工坊体验、手工创作等项目,吸引了大中小学学生团体及大量周边游客。
在此基础上,该村76户农家成为农耕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的指定接待农户。公司对农户进行统一培训和指导,在确保基础设施安全齐备的情况下,农户可进行自主设计,修建各具特色、突显文化主题的农家乐园和民宿,开展中小学生体验研学旅行、红培党建实践、团队拓展、休闲观光旅游等接待项目。
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乌石峰村还建设了可容纳40台大巴车的大型停车场、小型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休闲书屋、公共休息区、村级医务室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与此同时,乌石峰村还注重推动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连片投建了500亩优质稻田、百亩黄桃、柚子以及玉竹等种植基地,积极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居家旅游、亲子研学、特色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同时,带动村内闲置劳动力进行酸枣皮、腊肉、剁椒等农产品的加工处理。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实施委托帮扶、培训发展接待农户和村集体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发展红利惠及全村560余户村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全村年旅游营业收入达800多万元。
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乌石峰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试点为抓手,以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唤醒沉睡资源,变“闲”为“宝”,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融乡村旅游、特色研学科普和党性教育观摩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路。
(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供图)
河南省宝丰县杨沟村
让乡愁有迹可寻
张莹莹
古井老树、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农耕馆、书屋、茶馆、民宿点缀其中……从一个先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到一跃成为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河南省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杨沟村如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格。这里一年四季可游玩,三季有花可采摘,远离都市喧嚣,唤醒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近年来,杨沟村开展生态宜居精细化提升,以乡愁为主题,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杨沟村将小桥流水与非遗景点相结合、乡村旅游环线与商业业态相结合,形成了乡村旅游经济圈。同时,建成农耕岁月文化馆、杨沟书屋、油葵乐园、农丰广场,促进游客体验与乡风文明双提升。
杨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永杰介绍,当地按照“因村制宜,废物利用,不大拆大建,小投入大成效”的原则,完善一体化发展格局的理念,对村子进行人居环境精细化提升。“以杨沟书屋为例,以前这里是一处无人居住的废弃小院,村里通过升级改造旧庭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底蕴,融入农家书屋的文化氛围,使这处年久失修的房屋和杂草丛生的庭院变成了一座幽静典雅的农家书院。”杨永杰说。书屋内,历史类、养生类、励志类、文学类等书籍整齐地摆放,书香四溢。
此外,杨沟村以旅游体系建设为抓手,将农业产品和观光、体验、售卖相结合,先后建成老茶馆、古法榨油体验馆、老面馆等美食店铺,打造了非遗一条街;同时,依托本村特色,规划建设老酒馆、竹林小宿、杨沟人家农家乐等,丰富了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建成杨沟村农特产品直营店,展售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等,为周边群众和游客提供了购物场所。
平顶山市民朱由保在杨沟村租了一套空置多年的砖瓦房,并将其改造成民宿。院子里种了花草,搭起亭子,游人喝茶聊天,别有一番韵味,吸引不少人打卡。
杨沟村西北角的“杨沟人家”是该村最大的农家乐,占地400平方米。开业两年多来,仅员工工资支出就达40余万元,给村集体交房租10多万元。“有万亩花海和‘乡愁杨沟’做支撑,我相信饭店的生意会越来越好。”经营“杨沟人家”农家乐的返乡创业者陈要坤说。
另一方面,结合节事活动,杨沟村还先后举办了全市美丽庭院现场会、自行车计时赛、人居环境杯戏迷擂台赛、端午文化节、千人饺子宴、村晚大联欢等大型活动,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提升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杨沟村的嬗变只是宝丰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宝丰县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紧紧围绕农业更强和农村更美的目标,充分发挥各乡镇、各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产业特色和传统产业优势,已初步形成了5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乡镇,82个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村。
“建设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提升、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宝丰县副县长孙志刚表示,将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休闲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宝丰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嘎查
绘就农民生活新画
碧波荡漾的察尔森水库、潺潺的洮儿河、连绵起伏的锡伯图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北部,无垠的田野碧绿青翠,微风拂过稻田,空气中稻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眼前这片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世外桃源就是察尔森嘎查,2022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近年来,察尔森嘎查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品牌,以绿色为底色,发展经济的同时走农业、旅游、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这里确定了“一心两带”的村落旅游总体规划布局,“一心”即特色美食村,“两带”即环湖乡村旅游发展带和环镇区休闲娱乐带;建设了锡伯图山景区、敖包山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安达广场、“时间花园”等景区景点。
察尔森嘎查第一书记高帅说:“这里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有着多年种植水稻的历史,我们以大自然给与的这份宝贵资源为发展根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融合农文旅,成功打造兴安家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聚焦农业水稻产业示范引领,聚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逐步实现以农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的目标。”
为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察尔森嘎查在现有的旅游及产业资源基础上增强文化内涵的注入,打造了稻田插秧节、金秋音乐节、冬捕节等节庆品牌,年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在今年的稻田插秧节上,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挽起裤脚、手拿秧苗、小心翼翼地赤脚走在稻田里,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倒,弄得满身泥泞……“从小在城里长大,从来没体验过插秧苗,假期能到这里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实在是收获不少。”一位游客表示,将农耕活动和旅游相融合,给旅游增添了新的乐趣,也让旅游更有意义。
科学的产业结构有效助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察尔森嘎查以当地龙头企业为建设主体,打造集水稻种植、休闲体验科普、亲子娱乐竞技、农耕文化展示、旅游运动康养等于一体的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园区内现有产业参观步道及产业观景平台、稻田小火车等休闲旅游设施,逐步实现传统种植业与休闲农业的有效衔接。不仅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还推进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村民也转变思路,积极参与其中,吃上了旅游饭。
高帅说:“察尔森嘎查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融合发展新路子,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范围、提升产业功效,构建起一产革新为稳增根基、二产高新为强增核心、三产创新为扩增抓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如今的察尔森嘎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将园区及水稻加工中心打造成水稻产业旅游发展示范园。依托锡伯图山景区旅游资源,建设农旅融合发展新样板,察尔森嘎查实现农旅融合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稻田变景区,传统的农耕场景植入文化内涵,将休闲、娱乐、科普深度融合,察尔森嘎查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创新思路、创新路径,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幅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的乡村文旅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