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国家队强强联合 “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新意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25  浏览次数:78758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彬 近年来,云端生活成为常态。人们习惯了在线联络情感、协同工作、学习新知,也适应了线上预订场馆、观看直播,随时准备解锁新的体验。在数字化大潮中,面对群众的多元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彬

近年来,云端生活成为常态。人们习惯了在线联络情感、协同工作、学习新知,也适应了线上预订场馆、观看直播,随时准备解锁新的体验。在数字化大潮中,面对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如何适时提供新鲜内容已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大课题。该从何处破题?瞄准全民艺术普及,创新线上服务方式,由国家级公共文化机构和国家艺术院团强强联合形成的“云端轻骑兵”率先开始答卷。


▲ 各地的中国民族音乐推广中心结合地区特色展开工作


1

政策指南:

“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行得通

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品牌;搭建艺术普及推广平台;搭建全民艺术普及云平台,建设全国艺术普及师资库、艺术普及课程库,通过线上线下有效联动,实现全民艺术普及导航服务。

在各项政策中,全民艺术普及还与文化馆紧密挂钩。《规划》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也强调,使各级文化馆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规划》具体提出,要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

尤为重要的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这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合政策导向,积极开展“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与相关志愿服务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必行之策,这既需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面迭代,也需要全民艺术普及资源、能力、机制的全面扩容。

“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展现新面貌,首要解决的是服务品质问题,尤其需要不断提升基层文化机构服务档次,提升群众审美水平。”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简称“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认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有着不同的艺术兴趣,仅靠各地现有文化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因而,善用信息技术,输送多元化、个性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从内容上说,全民艺术普及不能停留于传统的唱唱跳跳,还需要引入专业力量,带动群众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从范围上说,公共文化机构要主动开放平台,找到与专业力量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撬动服务的综合效应。”白雪华说。


2

行动路线:

多方合作优势互补立得住

在全民艺术普及的任务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目标同向并进的今天,要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人民,考验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的智慧和能力,供需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

纲举而目张,方向明确了,行动还得跟上。

自2021年起,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下,发展中心与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等单位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开设有关合作专区,打造云端“文艺轻骑兵”,统筹推进国家艺术院团及地方院团面向基层开展公益性服务。根据每家合作单位的特色优势,发展中心定制合作方案,持续开展活动,释放创新活力。

2021年4月13日,发展中心与中央民族乐团在文化和旅游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创了国家级艺术院团与国家级公共文化机构战略合作、助力全民艺术普及的先河。双方签约以来,经各地申报、专家评议、公示,于2021年10月确定了首批10家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入选单位,同年12月30日,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建设正式启动。为规范推进推广中心建设,双方还联合印发了《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遴选与动态评议工作机制,面向各地重点培养民族音乐高端人才、推出高质量民族音乐惠民演出、推出民族音乐大师普及课、量身创排民族音乐会、开发民族音乐文创产品等工作举措。今年,乐团与北京市海淀区推广中心合作完成了系列活动,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音乐“艺”起来分享会,线上观看量超800万,获得广大网友好评与点赞。

今年3月22日,发展中心与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战略合作,主要是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巡演、专题创作等方式,将中国煤矿文工团精心创排的戏剧、音乐、歌舞、曲艺等剧(节)目送到全国各地;中国煤矿文工团将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优势,打造“艺术大讲堂”“艺术分享会”等艺术普及品牌,常态化推送优秀剧(节)目、名师课和群众需要的服务;双方还将联合定制系列艺术普及人才培训项目,为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公益演出机会。

基于各自资源优势,发展中心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为各家合作单位开设专区,推送了大批经典力作、优秀剧目、精品课程及艺术分享等内容。截至2022年9月,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专区、中国煤矿文工团专区、老艺术家文化志愿服务工程公益讲堂专区累计发布优质资源217条,云端服务人次达431万,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绽放·启航”孵化计划,并与发展中心合作开展线上展播。


2022年11月9日,发展中心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重点就共建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区、共建中国儿童青少年戏剧艺术普及推广中心、共同开展儿童青少年戏剧惠民巡演和戏剧教育、共同开发儿童青少年戏剧文创产品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着力推动中国儿艺精品剧目依托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体系深入基层,开创儿童青少年美育新局面。近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绽放·启航”孵化计划展演过程中,双方合作开展线上展播,内容涵盖12个剧目竞演、3场戏剧工作坊,以及探访台前幕后、主创采访等方面,引发广泛好评。


3

广阔前景:

“1+1>2”,倍增效应走得远

国家级公共文化机构和国家级艺术院团“牵手”,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效应,是否实现了合作初衷?群众的线上参与度和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反馈给出了答案。

“从未想到能以这样的形式接触国家顶级文化资源,太出乎意料了!”“孩子喜欢民族音乐,自从文化馆介绍可以在线跟着国家院团的名家们学习,全家都动员起来了。”文艺爱好者纷纷点赞。

“国家级公共文化机构和艺术院团的强强联合,为我们输送专业的文化资源,带来全民艺术普及质与量的双重提升,大大提高了文化馆打造‘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的底气。”不少地方文化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申报相关艺术普及推广中心,抓住机遇,跟上节奏,加快成长。

一边是国家级公共文化机构的行业、设施、运营优势,一边是国家级艺术院团的艺术、作品、人才优势,通过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形成“绑定服务”。这一记组合拳产生的示范效应显著而长远。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表示,此次战略合作首度将国家级艺术院团的“软实力”、国家级平台的“传播力”与地方文化馆的“基层渗透力”聚成合力,共同助力民族音乐的普及推广事业提质增效,通过对合作模式、工作机制、推进方式等的探索,实现国家级艺术院团与基层文化馆的最直接、最高效的联动,将为此后各艺术领域的全国性普及推广工作“打样”“定版”。在活动组织开展中,乐团在继续探索民族音乐小型化、创新化、多样化发展道路的同时,也给予了年轻人更宽广的舞台,为民族音乐发展培养新生力量。

“面向基层开展公益性服务,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国家艺术院团的主要职责之一。我们与发展中心合作,充分对接资源,创新合作机制,有利于探索推出更加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徐晋表示,国家艺术院团可以提供更多优质课程和资源,面向广大基层开展专业培训,服务于地方文艺爱好者,培养人才,尤其对青少年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有较大作用,对各地群众来说是极大利好。对院团来说,良好的外部合作能够激发院团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通过更深入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检验作品、锻炼队伍,彰显了社会效益。

谈及合作意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国家级到省市级,再到县乡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非常密集,就如同一棵树的枝枝蔓蔓。以前院团面向基层的服务,像一只小蝴蝶绕树而飞,进不到内部。现在我们通过与发展中心合作,找到了一个入口,直接来到叶子中间,沿着叶子的脉络找到根系,直接就能为大树注入养分。”冯俐表示,在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剧院始终坚持创作为先、艺术引领。同时也意识到,要满足群众的旺盛文化需求,优秀剧目创作和人才压力还不小。此次与发展中心的合作,搭建起与文化馆(站)的沟通桥梁,有利于增强发展活力,健全艺术创作生产机制,促进参与性强、互动性好、形式新颖、题材丰富、小而精的艺术作品的生产,有利于发掘、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创作推出更多不同风格样式的作品,提供更丰富、更适配的文化产品,探索儿童剧的更多可能性,也有利于对接儿童剧及戏剧教育需求,把好剧新剧送到广大青少年身边,更好地承担起国家艺术院团的社会责任和艺术使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