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头条讯:“煎饼一哥”是同学们对华师校园煎饼摊张师傅的褒称。
每天清晨,唤醒大家的不仅是手机的铃声,还有华师东区小树林飘来的煎饼香。饭时,每每可见煎饼摊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及张师傅那忙碌不停的身影。小吃摊那么多,仅煎饼摊足有十几家,为什么独独张师傅的煎饼摊如此热闹红火?为一探究竟,笔者有备而来,屡屡光顾,终有所获。
张师傅,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来自河南农村,攀起来算是老乡,自然沟通显得亲近和随意。
“我干煎饼这行已有快十年了,小本生意,挣不了大钱,有不少人干几天就改行了,我是一条道走到黑坚持了下来。”张师傅的煎饼摊在华师算是“老字号”了,在同学中有口皆碑,这种执着和坚持精神使我油生敬意。
“做煎饼技术含量高吗?”笔者好奇地问道。“正宗的煎饼来自山东,要求薄、酥、脆,且不能破皮,刚开始时候,掌握不住火候,面糊多饼就软,少了饼薄易破,卷不住菜,一不小心还会烫伤手指……”说起煎饼,张师傅一下打开话匣子,同时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你瞅瞅,这手上的老茧都是常年留下印记。”说话间,张师傅象一个魔术师,挥舞着“小铲子”,行云流水般变幻出一张张色香味形俱佳的煎饼。
“这么多煎饼摊,为什么同学们都喜欢买你的?”张师傅不假思索地道:“做煎饼是个良心活儿,要紧的是货真价实,偷工减料的事咱不干!”
据了解,张师傅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采购食材、制作面糊、清洗配菜、调配佐料,每道工序都精心准备,毫不含糊。最关键的是,张师傅做的煎饼皮用的是精选小米面、黄豆面、玉米面等粗杂粮,而不是单一的精白面。用料新鲜、用料实在、用料健康,食客吃的放心,大抵是同学们愿意光顾的主要原因吧。
此刻,张师傅的煎饼出锅了,饼皮的筋道,果子的酥脆,蔬菜的爽口,酱料的醇香不时招来过往行人的驻足解囊。
交流多了,话题不由延伸到张师傅的“家长里短”。张师傅这些年靠着煎饼摊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供养着一个准备考研的大学生。
“天天重复着同样的营生,虽然枯燥单调,但看到你们这些大学生吃煎饼时开心的样子,就象看到自己的孩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提到儿子,张师傅言语里满满的幸福与自豪。“我这辈子没有啥文化,干不成大事,国家将来就靠你们了,煎饼摊还得干下去,还要挣钱供儿子读书,儿子是我们家的盼头啊!”
张师傅这一番话是对儿子的期盼,也是对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的嘱托。看似一张不起眼的煎饼,却凝聚着张师傅对学生的爱,对家庭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国家的爱啊!
至此,笔者心中似乎有了答案:专心、良心、爱心,这也许就是张师傅煎饼摊成功的独家“配方”。
(本文作者刘若宇,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