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头条 » 正文

中国希腊共话“城市的戏剧温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27  浏览次数:87218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淼1957年,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在中国旅行期间看完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表演,发出了“为什么不把中国戏曲带到雅典,再把希腊戏剧带来北京”的感叹。在这之后,中国和希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淼

1957年,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在中国旅行期间看完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表演,发出了“为什么不把中国戏曲带到雅典,再把希腊戏剧带来北京”的感叹。在这之后,中国和希腊的戏剧工作者穿梭于亚欧大陆两端,不断开展合作探索,戏剧逐渐成为将两个文明古国和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今年是中希建交50周年,11月10日,在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驻希腊大使馆指导,北京演艺集团主办,希腊驻中国大使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雅典中国文化中心支持的“城市的戏剧温度”中希戏剧对话活动上,两国嘉宾从创作实践出发,回顾中希戏剧交流的历程脉络,展望未来发展之路。


“数千年来,两国一直是戏剧艺术领域的先驱,希腊戏剧和中国戏曲深刻影响着全球的传统和现代剧院,启发着世界各地的戏剧演员为一代代观众带来欢乐并寓教于乐。”正如希腊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所说,古希腊戏剧与中国戏曲都是古老的戏剧样式,而古希腊戏剧也是中国当今戏曲创作中重要的题材来源。


从1989年中国上演的第一部由古希腊戏剧改编的河北梆子《美狄亚》开始,迄今已经有多部根据古希腊戏剧改编的中国戏曲作品演出,其中不乏广受好评、已成为保留剧目的作品。


▲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河北梆子《美狄亚》(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供图)


据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介绍,北京演艺集团和所属9家文艺院团一直致力于国际戏剧交流工作。2002年,曾创作演出河北梆子《美狄亚》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携改编自古希腊悲剧的河北梆子《忒拜城》参加德尔菲国际古希腊戏剧节和佩特雷国际戏剧节,令“中国梆子惊艳希腊”;2015年,中国评剧院又在希腊埃莱夫西纳戏剧节上演《城邦恩仇》,让希腊观众体会到中国评剧的独特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梆子《美狄亚》《忒拜城》和评剧《城邦恩仇》这3部作品的导演都是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罗锦鳞。“作为首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青年,我的父亲罗念生1934年底返回祖国后,翻译了许多古希腊戏剧和文学作品,为中国人了解古希腊做了一生的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家学熏陶下,罗锦鳞对古希腊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于1986年执导了引发轰动的话剧《俄狄浦斯王》,这也是古希腊戏剧第一次在国内正式公开演出。


在古希腊戏剧中遨游与钻研30余年的罗锦鳞表示,他的创作方式是追求“东西方戏剧的融合”,正如“咖啡加牛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认为,《美狄亚》《忒拜城》及《城邦恩仇》是用典型的中国戏剧形式演绎古希腊悲剧的成功实践。


▲ 中国评剧院演出的评剧《城邦恩仇》(焦爱民 摄)


其中,河北梆子《美狄亚》从1989年至2019年不断上演,在30年的国内外演出中,陆续呈现了5种舞台版本。在2019年最新复排版本中饰演“美狄亚”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党总支书记、团长王洪玲认为,美狄亚是她从艺40多年来演过的最特别的角色之一。“这个人物身上有一种跨越文化、跨越时空的审美共情,集聚了神、人、巫女的多重性。在艺术呈现上,我从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出发,充分运用传统戏曲中的四功五法,通过声情并茂的唱念及具有流线美的表演技巧设计塑造人物复杂的裂变,让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得到更加真实可信的展现。”


中国传媒大学王永恩认为,中国戏曲在对古希腊戏剧的改编中不断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包括:寻找二者在精神内涵和审美上的契合点——古希腊戏剧有鲜明的道德评价标准,崇尚崇高、美好的情感,这和中国戏曲的精神内涵十分相似,古希腊戏剧舞台简洁、质朴,和中国戏曲舞台的简约空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叙事方式的改变,很多中国观众对古希腊戏剧不够熟悉,改编的戏曲作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不伤害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了丰富和补充,并进行内容的本土化,使之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注意张扬中国戏曲的特色,尤其是发挥各剧种的长处;歌队是古希腊戏剧演出的特色,具有多种功能,中国戏曲在进行改编时也强调歌队的运用,这常常成为作品的亮点,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戏曲舞台的表现力。


中希两国戏剧的交流,还体现在中国导演指导希腊演员演绎中国故事上。2017年,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希腊文化部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希腊国家剧院商定开展合作交流项目。2018年,由希腊国家剧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导演王晓鹰执导的中希双语版话剧《赵氏孤儿》在希腊国家剧院成功上演,吸引众多希腊观众,收获极高赞誉。“这是中国导演第一次走进外国的国家剧院排演我们自己的戏剧经典作品,而且还是在人类戏剧文化的发源地。”王晓鹰回忆,“要让希腊演员演好《赵氏孤儿》,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其中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我在希腊的工作,就是从给演员讲解‘义’‘仇’‘恕’‘孤’这4个汉字开始的。”


创作过程中,在表演层面,王晓鹰尽力尝试将中国戏剧的古老传统与希腊戏剧的古老传统融为一体。“我带了两位中国演员去希腊,一位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侯岩松,一位是戏曲演员出身的青年教师余凤霞。他们在人物创造上会带着很多中国戏曲的印记,如动作韵律、台词节奏以及髯口、趟马等戏曲程式的运用。同时,我也将圆场、面具、髯口等戏曲表演元素,适度地‘放在’希腊演员身上。”


王晓鹰认为,“双语”模式的《赵氏孤儿》成为一次特别的交流。两国演员分别使用自己的母语说台词,但戏剧语言是密集的对话,两国演员付出了数倍的努力,记住了对方每句台词的尾音,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最终形成了近乎天衣无缝的表演默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中国和希腊持续不断的戏剧交流带来了文化的互融共通,成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在这样的交流中,两国的戏剧从业者也对未来提出了新的设想。


“古希腊戏剧有文本留存,但没有表演和音乐的记载,却也给今天的希腊艺术家留出很大的创作空间,大家凭借自己的探索创作,研发出古希腊戏剧的样式;中国戏曲最大的特点是口传心授,一代代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新创造、理解解读,形成不同的表演流派、不同的表演风格,今天的艺术家也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使得中国戏曲历久弥新。”北京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王珏说,“我们用戏曲样式排演过古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家也用希腊戏剧的样式排演过中国戏曲,都取得了成功并从中受益匪浅。未来,两国艺术家将继续深化交流,也许,大家可以共同研究、创作出一部凝结着今天两国艺术家智慧结晶的新作品,奉献给我们的戏剧观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