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旅游 » 正文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9  浏览次数:86870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在研学游及国学热潮下,一批书院、名人故居等成为热门景点,一些学者、教育家也因此为孩子们所熟知。如何将古代书院教育精神与传统文化、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如何做好传统书院的保护和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在研学游及国学热潮下,一批书院、名人故居等成为热门景点,一些学者、教育家也因此为孩子们所熟知。如何将古代书院教育精神与传统文化、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如何做好传统书院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挖掘书院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产业链延伸?如何探索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端选择4个与古代、近现代教育家有关的书院、故居等,讲述教育家在当地教书育人的故事,当地对书院、故居文物古迹的保护、对教育家思想精神的传承弘扬,及其如何利用文物古迹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将书院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

岳麓书院

千年文教思想今朝正韶华


 张  玲

▲ 岳麓书院入学礼    黄沅玲 摄

坐落在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中国文化史上规模最大、延续状态最好、最有名望的书院之一,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儒家教育的圣地和文化学术的中心。

千年以来,岳麓书院集结了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包括理学大家张栻、朱熹、王阳明,经学大师王文清、王先谦。书院的学生中包括近代名人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等,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与这里颇有渊源。

岳麓书院的昌盛源于它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岳麓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的道德、学识、社会名望都是出类拔萃的。书院有自己的田产,通过将土地租赁给农民,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老师有优厚的年薪,学生有可观的助学金,学习居住环境一流。书院对内严格管理,每月都要进行考试,奖优罚劣;对外开门办学,常年接待访问学者,容许外来人员旁听。

在岳麓书院的名师先贤中,张栻的影响最为深远。他掌教岳麓书院期间,提出了“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理学人才,使得“湖湘学派,为一时最盛”。

千年以来,文化学术活动一直是岳麓书院办学的主流,朱熹、张栻所建立的教学与学术会讲体系更是确定了其传承千年、影响深远的文化学术传播方式。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秋,朱熹从武夷山来到岳麓书院,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与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它首开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体现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肖永明介绍,“朱张会讲”期间,四方士人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出现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提升了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扩大了湖湘学派的影响。同时,会讲对朱、张各自思想理论体系及湖湘学派理论的构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肖永明认为,“朱张会讲”开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对书院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会讲”的形式很快成为不同学派交流对话、求同存异的典范,对于南宋学术的繁荣、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如今,岳麓书院仍然延续着“会讲”的传统。20世纪末,岳麓书院与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媒体合作设立“湖湘论坛”,邀请杜维明、余光中、黄永玉等文化名家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电视讲学活动,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岳麓书院又相继推出“明伦堂讲会”“岳麓书院讲坛”等系列讲学活动,众多海内外名家会集书院,从不同侧面和维度阐扬人文传统、理解人类精神、回应时代主题、彰显中国智慧。

如何将千年传统文化、古代书院教育精神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是岳麓书院一直以来不断求索的课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其传承书院精神的重要切入点。“交流密切、感情笃厚的师生关系是书院精神的核心。导师以自己的学识与修养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步和成长,这正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髓之一。”肖永明介绍,岳麓书院从2009年开始实施以师生密切互动为核心的本科生导师制,把现代大学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书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学生都有一位学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不仅在学业方面对学生加以指点,还在学生价值观念形成与人格养成的过程中,在为学进德、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学生以引导,使传统书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岳麓书院重焕活力。

岳麓书院还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面向湖南大学开设“国学经典导读”,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通识课程中,受到学生欢迎。书院运用“互联网+国学”的形式,推动海内外华人共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岳麓书院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岳麓书院将自觉地继承张栻‘传道济民’的教育理念,承担起国学研究、教育、传播的重任。”肖永明说。

作为长沙热门旅游景点之一的岳麓书院,在传统的参观游览基础上,以国学和书院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游也越来越受欢迎。当前,书院一方面积极做好书院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努力发掘书院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传统书院教育资源,通过以互联网传播中华文明、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让书院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另一方面,不断从传统教育中汲取智慧,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举办面向社会大众的培训研习班、学术讲座、礼仪活动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嵩阳书院

“三教合流”文化圣地


 张莹莹  文/图

▲ 嵩阳书院先圣殿

坐落于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应天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古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因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今年暑假,来自“小象足迹”的研学团队来到嵩阳书院,沉浸式体验书院之美。嵩阳书院保存了传统书院的建筑布局,保存清代建筑26座。沿中轴线布置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除道统祠为歇山顶以外,其他建筑均为硬山卷棚布瓦顶,具有河南地方建筑风格。古朴大方、雅致不俗、青砖灰瓦与中原地区众多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随后孩子们又体验了古代学子拜师以及入学的仪式,亲自体会入泮礼的规矩及核心精神。入泮礼是古代的入学仪式,在进行入泮礼的时候,要正衣冠、净手净心、祈福献礼、拜先师、经典诵读、感恩老师、入泮池、许宏愿,然后学生间还要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按照礼仪要求一步一步进行。整个仪式庄重而严肃,大家都在用心体验古代学童的入学仪式。

孩子们了解到,这里是“三教合流”下,佛教、道教、儒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真切的实例。作为儒家文化圣地,历代儒家先贤在此讲授经典。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也多到嵩阳书院游历游学,才子学人更是数不胜数。北宋鼎盛之时,程颢、程颐曾在讲堂聚众讲学,使书院声名远扬。宋代名儒司马光、范仲淹、朱熹都曾在此讲学。

嵩阳书院不仅以理学而闻名,更以文化厚重、文物奇特而声名大振。嵩阳书院以东,有两株高大无比的古柏,汉封“将军柏”,经林学专家鉴定,其树龄均有45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因它而有的典故“先入为主”至今流传。

据介绍,嵩阳书院在清代短暂复兴之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没落,近年来作为文保单位,多次举办嵩山论坛,北京大学楼宇烈、孔庆东,河南大学王立群等名师在嵩阳书院曾进行交流互鉴,提出见解。

有专家建议,嵩阳书院可以依托传统书院文化打造研学旅游产品,如可以发展生态景观游、古建筑文化游、教育理论研讨游、古代礼仪体验游等。

近年来,登封市文旅部门积极做好传统书院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挖掘书院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产业链延伸,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

“希望以后能多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教学活动,服务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的期望,比如对游客中的家长和子女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使书院产生新的社会价值,发挥它的作用。”登封市文旅局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建平说。



3

梁漱溟纪念馆

以教育振兴乡村的可贵实践


 苏  锐

rApntmN3g8CAFTTwAAFfZnzEicc575.jpg

▲ 梁漱溟纪念馆    梁漱溟纪念馆供图

每年开学季,对于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的新同学而言,参观校内的梁漱溟纪念馆是重要的一课。在教育家梁漱溟事迹的感召下,邹平市第一中学的莘莘学子近年来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回报家乡,推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传承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助力邹平经济发展常年走在全省前列。

梁漱溟是近现代知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最后的儒家”。1931年3月,梁漱溟等在原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之前,他曾在广东倡导“乡治”、在河南尝试“村治”,到山东则改为“乡村建设”。之所以选址邹平,是因该县靠近胶济铁路,离济南又不远,县本身既不大也不小,各方面条件有利于乡村建设实验。今天的邹平市第一中学,即当时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旧址。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建设研究部,由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该部招录大学毕业生或大专毕业生40名,两年毕业,主要教材是梁漱溟著《中国民族自救之最后觉悟》和《乡村建设理论》;第二部分是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负责训练到乡村服务的人才,招录对象是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每期一年结业,主要课程有乡村建设理论、农业知识、农村自卫、精神陶炼、武术等科目;第三部分是乡村建设实验区,以原邹平县为实验地。

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中,主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从农村入手,以知识分子和农民为主力,以教育和合作为手段,救活旧农村,创造新文化,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近8年的探索中,梁漱溟克服了重重困难。

当时在农村办学,校舍是个大问题。有的村没有现成的房子,就想把神庙改作校舍,却受到一些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反对。有一次,梁漱溟从县城来到乡下,亲自到拆除神像的现场。一老秀才跳出来,煽动大家阻止拆除神像,并指着梁漱溟说:“梁院长,你口口声声说要建设乡村,弘扬传统文化。可是像你这样领着人毁神像,坏礼俗,简直是破坏乡村建设,蔑视祖先!”等他说完,梁漱溟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神像本来就是人们用手塑造出来的偶像,它既无灵魂,也无生命。乡亲们祖祖辈辈供奉它,膜拜它,可它究竟帮我们解决过什么困难?我们不是照样遭受兵匪的骚扰和天灾的侵袭吗?遇到荒年大家不是照样不得温饱吗?我们兴办乡学、村学,就是让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团体组织训练,保卫家乡,这才是真正的富国强民之路。”

梁漱溟纪念馆始建于1993年,后经3次升级改造,现有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建有生平馆、乡建馆、书画馆3个展厅。近30年来,接待海内外观众约4万人次。近期,邹平市正进行统筹规划,计划进一步弘扬梁漱溟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造乡村文化建设研学旅游体验线路。



4

晏阳初旧居

见证“平民教育家”的梦想与实践


范海刚   李秋云

▲ 晏阳初旧居   范海刚 摄

在河北定州,有两件事被人称颂,一是定瓷,一是晏阳初博士在定州开展的平民教育。晏阳初作为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创始人,于1926年在定县(今定州)设立“中华平民教育总会办事处”,全家迁至定县居住,开始推进平民教育实验。

晏阳初旧居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东大街,建筑面积为564平方米,布局为四合院式民宅,建筑形式为布瓦硬山式,四梁八柱建筑结构,系典型北方风格的民居。

在定县期间,晏阳初提出了“除文盲,做新民”的根本宗旨,积极创办学校,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在全县推广。据了解,为了扩大中华平民教育总会的影响,晏阳初曾亲任育才学校教员一年,积极培养村里的领头人。后来,在县城内及其他区分设实验平民学校,到1936年,定县几乎所有农村都办起了平民学校。这使得在1980年做统计时,定县是全国唯一一个无文盲县。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晏阳初逐渐形成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中国农村的“愚、穷、弱、私”四大问题。

另外,晏阳初积极建立保健院、保健站等,为广大民众治病,同时为农村培养了一批保健员。据了解,晏阳初在定县推广种牛痘,1936年,定县天花零发病率,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同时,晏阳初把当地的众多村庄辟为两个实验区,采取“研究——实验——示范——推广”的方法,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存能力。在晏阳初的带领下,当地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由于日本侵略,1936年晏阳初的定县实验被迫中止,晏阳初全家离开定县,平教会也辗转迁至湖南长沙、衡山,最后撤至四川,晏阳初继续开展平民教育工作。1984年12月,定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晏阳初,将其旧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晏阳初旧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晏阳初旧居的保护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2009年至2011年,定州市文物保护部门对旧居实施维修并加装防雷设施。2013年,旧居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实施消防工程。2018年,晏阳初旧居再次进行维修,主要包括旧居北房维修、正房西山墙维修、西厢房西山墙维修、西立面围墙维修及铺设建筑散水。

为更好传承弘扬晏阳初的思想精神,当地政府连续多年组织相关学者、专家召开主题研讨会,深入挖掘晏阳初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在晏阳初旧居周边建设了古城文化旅游项目,每年吸引很多学者、游客前来考察、参观。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