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上的动人表演
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落下帷幕。作为知名戏曲文化品牌,本届戏曲文化周以“和合共美”为年度主题,助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学术论坛现场
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撑和文艺批评。11月4日至6日,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论坛在北京园博园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保定戏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院团负责人、创作人员、演员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论坛活动,围绕现代戏曲的创作突破与发展空间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01
老腔新用,新腔有根
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面临诸多新挑战,如何开拓出新的道路是戏曲人一直以来的追求和探索。评剧《母亲》的剧本从文辞上非常符合评剧传统声腔的唱词,在创作中也更多地运用了传统的版式和声腔,通过二重唱、独唱和合唱的交织,使传统的声腔呈现新的视听感受;现代都市题材戏《藏地彩虹》对作曲手法和传统的声腔进行发展和变化,让戏和人物的声腔更具有时代性。
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戴锡英表示,就戏曲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戏曲艺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来自艺术创作理念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与观众观赏的关系不够紧密、艺术作品缺乏现代性或者时代性。
“观众的欣赏习惯已经由最初的欣赏单一旋律发展成更加重视听觉感受。”戴锡英认为,戏曲音乐发展必须打破单旋律的,或者简单乐段的创作理念和模式,以多声部交响赋予传统唱腔新的时代气息,使老腔新用、新腔有根、一戏一格、色彩纷呈。“如果一直墨守成规地创作,即便剧目的题材是现代的,这个剧目也代表不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戏曲。”
继承也应是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创新并行向前发展。“在创作当中,尽管主题、内容、创作题材和呈现样式上各有不同,但戏曲音乐创作应始终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戴锡英表示,在戏曲音乐的传承与突破上,运用现代的多维度、多声部、多层面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的唱腔音乐进行大胆突破,将使传统唱腔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
▲ 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央民族大学专场
02
拓展戏曲现实题材的宽度与深度
谈到现代戏曲,戴锡英认为,现代戏曲不应单指戏曲现代戏,也包含具有现代创作理念的、以现代创作手段和现代呈现方式的剧种,如新编的历史剧和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
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是戏曲创作一大门类。近些年来,主旋律的现实题材戏曲作品佳作频出,例如豫剧《焦裕禄》、闽剧《生命》等,体现了古老的戏曲艺术对于表现现当代生活的不懈努力和深厚的艺术积累。
“但目前来看,这些年来的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有着主题单一、选材狭窄、样式雷同的趋向。”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颜全毅认为,歌颂真善美,需写实在人,许多现代戏作品中的事情和人物过于悬浮和模式化是常见的问题。
作为一名戏曲编剧,颜全毅通过将同时代的一些影视、话剧作品与戏曲创作进行比较,发现某些戏曲现代戏在创作中缺乏一些现实价值和现实意义。例如写建功立业、与民解忧的现实大篇;关注疾病,充满现实悲悯精神的作品;表现平凡却动人的师生情、母子情的作品等,都是戏曲现代戏里比较缺乏的。
颜全毅认为,戏曲现代戏除了选题类型单一之外,表现力也不够丰富,创作舞台还过于写实,创作手法浮于表面。近百年的现代戏的创作过程,印证了中华戏曲各个剧种都有独到的表现方式。“首先,希望今后我们的戏曲现代戏能够在题材上不断拓宽,向更深的层面进展;其次,保证导向正确,要有人性的悲悯;同时,创作上要有勇气、有锐气、有朝气。”颜全毅说。
▲ 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曲票友大赛现场
03跨文化的戏曲实践与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的戏曲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无论让中国戏曲走出去,还是把外国剧目请进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运用各种方式,以开拓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戏曲,并且在学习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神韵。”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中国戏曲文化周学术论文评审专家胡薇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戏曲作家田汉在1947年提出的“不仅要把新内容注入旧形式,也要把新形式注进旧形式”的要求,使中国原有的戏剧形式更丰富、更生动、更能表现新内容。
胡薇介绍,河北梆子《美狄亚》《忒拜城》、评剧《城邦恩仇》这三部戏都是以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来演出古希腊悲剧的精神,不仅在国内多轮上演,而且走出了国门,在希腊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巡演。主创基于对戏曲创作和古希腊戏剧的深入了解,主要采用了戏曲的外在形式来演绎古希腊悲剧的内容,一方面把古希腊戏剧的精髓以戏曲的形式介绍给国人,一方面通过传统戏曲的形式和古希腊戏剧的内涵进行碰撞和融合,让国外的观众对中国戏曲有了接受的契机和认识的基础。
“如何有效地实现戏曲艺术真正有现实意义的传承和发展,如何更好地结合自身、整合传统的优势资源、汲取传统戏曲当中的美学精神、借助现代戏曲的表现手法发展出独特的中国戏曲美学,开拓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中国现代戏剧之路,显然我们还任重道远。”胡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