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访 » 正文

杨继春:三十年群文工作 践行“二十字真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0  浏览次数:7927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谭志红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他不逐名利;在患有听神经瘤、做了开颅手术的情况下,他坚守岗位;面对基层文化工作的复杂与多元,他坚定信念。他就是首届全国“群文之星”、广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谭志红

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他不逐名利;在患有听神经瘤、做了开颅手术的情况下,他坚守岗位;面对基层文化工作的复杂与多元,他坚定信念。他就是首届全国“群文之星”、广东东莞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继春。自上世纪90年代来到大岭山镇,杨继春带领当地文化工作者补短板、促提升、抓精品,让小镇不断登上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领奖台。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工作热情、奉献精神、锲而不舍,是杨继春总结出来的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二十字真经”,也是他一直努力践行的初心和使命。


▲ 在2009年举行的广东省第九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中,杨继春担任大岭山之歌合唱团的指挥。(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补短板,小镇办起了“大文化”

1993年,27岁的杨继春从江西抚州歌舞团调到大岭山文化站工作。那时,当地的文化建设“一穷二白”,旧会场是仅有的文化设施,却没有任何像样的文化活动。“那时候太难了。”杨继春说,为了参加市里举办的舞蹈比赛,他只能去学校借老师。好在经过两个月的排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杨继春凭着一腔热情,不断助推大岭山镇的文化面貌发生改变。


2001年9月,东莞提出建设文化新城,其中一个目标是建设广场文化之城。这让杨继春看到了方向。2002年春节,总面积达5.3万平方米的大岭山广场建成。一开始,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广场人气不旺。为推广广场文化,杨继春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动员。在他的努力组织下,大岭山镇以文化广场为载体、以广场文化为抓手,走上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晚会,月月有主题,年年有创新”的发展之路。大岭山广场成为当地及周边镇街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去处,每到晚上,这里歌声悠悠、舞步翩翩,附近高校的外籍教师也被吸引过来。广场举办的两场晚会——2004年10月的首届“大岭山之歌”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晚会、2005年9月的大岭山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电视晚会更是盛况空前,现场观众均超万人。2004年以来,大岭山广场连续4次被评为“东莞十佳文化广场”。2004年11月,该广场又被授予“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成为东莞市首个获此殊荣的文化广场。


2010年,东莞向着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借此契机,杨继春带领全镇文化工作者以农村文化建设“五个有”为抓手,大力开展文化基础建设。从完善镇级文化设施到建成农村和社区的小广场、小图书室、活动室,再到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文化管理员队伍,大岭山镇不断补齐文化建设的短板。


围绕红色文化和莞香文化,杨继春积极推动大岭山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为弘扬莞香文化,他策划制作了《女儿香》《悠悠女儿香》等歌曲和《女儿香》等广播剧,并成功将莞香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传承红色文化,他与同事抢救整理东纵老战士口述史,主持创作《大岭山之歌》等文艺作品,还围绕“英雄母亲”李淑桓的故事先后创作了广播剧、舞蹈、粤剧等文艺作品。


促提升,精品艺术来到家门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为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杨继春把目光投向了精品文化。这恰恰是基层文化站的瓶颈。经过调研思考,杨继春找到了突破的两把钥匙——合唱和广播剧。


2007年,杨继春成立了大岭山之歌合唱团。在他看来,合唱最能体现集体的力量,符合大岭山团结一心的革命老区精神。第二年,他策划、组织了以本土红色题材为主的大型交响合唱《大岭山之歌》,并在当年举行的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获得音乐一等奖、剧目二等奖,为以后的精品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大岭山之歌合唱团放歌岭南,展现老区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杨继春发现,在基层群众文化中,视觉类、舞台艺术类作品创作较为繁荣,听觉类作品相对匮乏。他认为,以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为艺术手段的广播剧,可以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大家可随时随地收听。


大岭山镇于2015年开始创作广播剧。这一年,大岭山以抗战时期“英雄母亲”李淑桓将7个孩子送到抗日前线的感人故事为主题创作了3集广播剧《火凤凰》,该作品于2016年、2017年先后获得第十六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以此为开端,杨继春带领大家以广播剧为抓手,探索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大岭山镇先后创作了《女儿香》《柴房里传出的宣言》《护旗》等一批优秀的广播剧。在2021年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上,该镇选送的广播剧《女儿香》被评为连续剧一等作品,《柴房里传出的宣言》荣获微剧一等作品、最佳制片人、最佳主题歌单项奖。2020年9月,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被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吸纳为全国首个乡镇级会员。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为,大岭山镇正在形成广播剧发展的“大岭山模式”,成为中国广播剧界一支青春勃发的生力军。在2021年12月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广播剧专家评析奖中,杨继春被评为“最佳制作人”。今年,由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联合创作的3集广播连续剧《只要祖国需要》获得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显担当,敢拼敢争锲而不舍

在30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中,杨继春遇到过不少挫折,但他面对困难越挫越勇,锲而不舍,敢拼敢争。


杨继春首次提出在大岭山镇尝试推出交响合唱时,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大岭山没有专业人才。但杨继春认为,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虽然是乡镇文化单位,但可以通过广泛邀请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参与,借力实现目标。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此后,大岭山之歌合唱团先后参加了广东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分别获得了一次银奖、两次金奖。


2010年,当杨继春得知群星奖选拔的消息时,东莞市的节目选拔工作已经结束。当时,杨继春手里有一个好作品——由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群文专干李勤演唱的歌曲《梦·乡情》。他请求评委们破例看一看,结果这个作品果然被评委们看中,并推荐其参评。在当年举行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梦·乡情》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而杨继春也被评为全国“群文之星”。


2011年,大岭山之歌合唱团进入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决赛,但是比赛的日程跟另外一场在云南举行的演出“撞车”了。杨继春知道这个比赛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意义,他找到主办方进行协调,最终调整了日程,并在比赛中获得金奖。


“搞基层文化不容易,有苦更有乐。”杨继春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振了信心和决心。“大岭山镇党委、镇政府确立打造‘一红二源三香’的文化发展路径,我们将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