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由纤维抵达艺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07  浏览次数:11461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百灵 近日,“缓存在——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共有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的60余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参展。特别项目“净因”也已于9月30日在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百灵



近日,“缓存在——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共有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的60余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参展。特别项目“净因”也已于9月30日在杭州博物馆先行启幕。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本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题为“缓存在”,这是继2013年“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6年“我织我在”和2019年“无界之归”之后在中国杭州开启的又一次关于“纤维”与“艺术”的因缘际会。

纤维艺术是什么?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看来,纤维艺术并不只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类型,它首先是一种方法、一条道路。“从自然界的奇妙构造中,纤维艺术家们发掘出一种微观世界的建构性,引申出一种对于物和物质生成的独特理解。纤维艺术的根本在于编织,那是从一根线中演化出整个世界的冲动和能量。对纤维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所有事物,都是以其特定方式编织、缠绕、堆积、链接、蔓生而成的形态建构。”高世名说。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总策展人刘畑表示:“我们希望经由纤维抵达艺术,将‘缓存在’作为这次的主题,试图用它去理解艺术,把艺术的存在方式理解为一种‘缓存在’,不确定、不明确、未定义的存在。正如推迟的开幕式,‘缓存在’也是我们的现实,面对疫情一切暂缓的常态,我们通过纤维给出的一种感知,去寻求退而结网、缓而续存的方法。” 

“缓存在”是多重意念的联系与编织,策展团队将“纤维”视为世界的基本构造,人类思想的基本原型与隐喻。通过对汉字的绞丝旁(糸部)系统中所蕴含的“宇宙技术”的考察:关于“关系”的理解——系统、组织、网络、线索;关于颜色的通名——红、绿、紫、绛、绯、缁;以及“纤维”之为“思维”的原型意涵等,探索纤维从具体的物质、劳动升华为思想原型的创造性过程。

据介绍,从工作伊始,策展组便将自己定义为“编织者”,邀请艺术家加入、建立连线,并组建由学者、写作者等组成的特邀研究员网络,以此“纤维式”的工作方法,回应疫情年代延迟暂缓、退而结网的常态。由以上理念出发,本次三年展不设分割的板块,而是以若干“线索”的形式串联全场:文/纹(文字/文化/文明)、绪(情绪/思绪)、线(轨迹/线条)、织(劳作/身体)、网(网罟/互联)、结(记事/神话)、综(纷纭/繁复)……这些线索彼此交缠“纽结”于空间之中,呈现为若干个供人停留、沉思的“缓存空间”。

在展览推进过程中,策展组建构起了先导项目“纤维九讲”:邀请学者贾勤针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糸部(绞丝旁)系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尝试回返文明源初的世界;同时,邀请艺术家共同发起了“万物·纤维因缘”田野项目,结合了行走、调研、拍摄而展开,考察在中国的四方大地上,在漫长的时间中,人们因地制宜,取诸万物,将本地特产的限制转化为创造的机缘,将自己身边仅有的材料以“纤维”的方式萃取,最终成为了我们身上或身边必不可少的物品、工具。它们紧密相连,组成了一张巨型的人类创造与社会生产的网络。

▲ 《书非书》+《一千年以后》(纤维艺术) 施慧

▲ 一边,一线,一空间(纤维艺术)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此次三年展因其独特的展览作品和展出形式,为观众带来了连接、温暖、柔软、繁茂等诸多感受和思考。如安·汉密尔顿的新版《线型》缠绕不断,施慧的《书非书》《一千年以后》打通了地空通道,Raqs媒体小组的《贝塔尔/不规则韵律》将增强现实“编”进真实,阿萨杜尔·马克洛夫的《一边,一线,一空间》穿梭于不同时空与文化线索,康斯坦萨·皮娅的《奇谱:前西班牙时期电子纺织计算机》研究传统印加奇谱上的符号及绳结系统与当前二进制编码系统间的相似之处,伊万·罗斯的《风景》昭示了可见风景之下不可见的网络世界,毕蓉蓉的《再编码——纹样》试图重建内外部的关联,黄燕的《俯仰之间》试图让思维在“俯仰之间”无限伸展,周雯静的《生产/符号》中亲手缝制的3米宽、25米长的长帆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些超越常规、充满思想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感受。艺术家代表周雯静认为,本届三年展从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语言学的角度试图重新定义艺术的感知和存在方式,提供了文化的视觉历史:“在今天现代性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洪流之中有两个关键词:巨变和遗忘,作为青年艺术家的我们需要以更具原创性的活动来打破僵局。艺术领域里人人都能独辟蹊径,我们需要追求的艺术作品:有力、正直、严谨并且永远超越理解。”

“净因”计划是此次三年展的特别项目,该计划试图进一步延展本届三年展的主题,在佛教思想的“净因”与康德的“纯粹理性”之间建立联系。该计划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共12位(组)艺术家,围绕项目合作方杭州博物馆馆藏的五代“净因寺”石塔基座,在博物馆的露天及室内的非展厅空间中展开创作。来自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义理交流、互译,既体现着杭州这座“亚运之城”的包容与涵养,也显示出本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尝试突破传统纤维艺术定义的实验精神。

除此之外,艺术家爱丽丝·凯特发起的公共项目“缝一棵树”也于2022年国际劳动妇女节与植树节前夕启动,反响热烈。该项目在全球邀请每位参与的观众动手用线缝制“一棵树”,此次在杭州的市民所缝制的小树,在三年展现场与世界各地的其他“树木”团聚,共同织出一片集体的“森林”。在三年展期间,还将有“一吨续水池计划”“日常植造 Un&On”“生长的房子——构筑进行时”等公共项目与活动陆续与观众见面。

本届三年展将在展览期间开设系列讲座与论坛,由总策展人刘畑与纤维学者许嘉共同召集,延展主题线索,分别以“纤维之为世界观”“万物·纤维因缘”“纤维式感知”“织那张网”“技术·革命·歌谣”“结绳故事绘”等为议题,邀请本届策展人、参展艺术家、研究员与全球知名的思想者如蒂姆·英戈尔德、张文江、雷德侯、赵丰、约翰·杜伦·彼得斯、丽莎·帕克斯、吴雅凌等共同研讨,从多个维度针对人类思想的原型与普遍隐喻的“纤维”展开探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