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堇书房内景 浙江宁波鄞州区图书馆
NO.1
“小而美”,城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配置”
自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连续九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设“书香中国”逐渐成为全民行动自觉。各地积极办活动、建设施,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其中成效极为显著的便是城市书房。
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书房开进了大街小巷、商圈乃至景区,以其创意和个性,吸引人们驻足,在拓展阅读空间的同时,也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引领资源向阅读倾斜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同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国家大力扶持,百姓热切期盼,让城市书房拥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城市书房成效凸显,社会或城市资源也更主动地向“阅读”倾斜。
2014年,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浙江温州建成全国首家城市书房,并首次实行24小时不打烊免费自助型阅读服务。城市书房的昼夜陪伴让城乡“人人享有”图书馆变成现实,促进了当地“15分钟文化圈”建设,更是制定出全国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地方标准《城市书房服务规范》,成为公共图书馆创新发挥效能的实践样本。截至2022年9月,温州已建成136家城市书房,每年开展读书沙龙、展览等各类活动500余场次,累计接待读者1506.28万人次。
谈起建设经验,温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启林介绍,温州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原则下,创新全民共建模式,市政府连续五年将其列入市政府民生项目,颁布《温州市城市书房建设和管理办法》《温州市城市书房扶持补助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城市书房的建设、服务、考核等,改变了以往文化部门单干单办的格局,全市90%以上城市书房由社会力量无偿提供场地、参与运营。据了解,最近,温州市图书馆周边刚刚建成的一个高档小区,拿出400平方米,申请建设城市书房。“以前是政府要建,现在是社会要建。”张启林自豪地说。
设施布局直接影响服务效率,考虑到市民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温州城市书房建设充分考虑人口聚集、交通便利、服务半径、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布点,同时,将其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连锁”运营,与温州市公共图书馆实行数字资源一网通、文献借阅一卡通、借还一站通服务。图书物流经费则由温州市图书馆承担,并发挥总馆技术优势统一进行平台建设,确保各级城市书房有稳定充足的阅读资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于2020年9月成立了面向全国的城市书房合作共享机制,至今已吸引113个地市级城市加入,将全国各地城市书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汇集起来,传播开去。“想建设城市书房的地区,不仅能从这个共享机制中找思路,还能找方案,大到顶层设计,小到材料图纸,都能寻到。”张启林称共享机制为“百科全书式的城市书房建设数据库”。
城市书房成亮眼“新配置”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家门口的文化服务更加看重。一间功能齐全、方便到达的城市书房深得人心,成为不少地区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配置”。
城市书房不拘于学习阅读,也强调体验交流,因而具有更大弹性。各地在推进建设中,更重视凸显地域风貌,在社区周边、学校门口、地铁车站、写字楼里分设城市书房,让其拥有区别于公共图书馆的个性形象,又能体现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努力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浙江宁波鄞州区探索出“图书馆+”新模式,破圈共建大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鄞州区图书馆以“图书馆+社会组织”“图书馆+政府”“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商业”等合作形式推出12家“堇”系列城市书房。其中,与鄞州区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合作共建的“鄞光溢彩·堇书房”颜值与功能双双在线,成为热门打卡点;与逸东酒店联合打造鄞州区首家文旅融合“图书馆+酒店”堇书吧颇受游客欢迎;在环球银泰城等商业街区布点智能借阅柜,提高服务效率。
辽宁沈阳立足文化特色,在设计阶段就结合所属区域的生产生活风格,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有的书房依河而建,有的坐落在商业街,有的则建在文创小镇,让市民就近享受阅读乐趣。河南不少城市书房采用媒体集团与中小学联合建设模式,将校园阅读做出新特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从小抓起,培养青少年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浙江、山东等地着重强调环境品质与读者体验,其城市书房在外观造型和室内设计上,不仅装修得体、布置整洁,还充分体现文化建筑的氛围感,营造出家居式的阅读环境,提高了读者的归属感,体现出城市文化品位。湖南长沙等地还打出“共享”概念,采用读者认领图书机制,将读者转化为“图书管理员”,使城市书房建设与管理运营充分融合,提升服务针对性和满意度。
城市书房大多受面积、地理位置等限制,需要定期更换图书资料。为使居民常读常新,许多地区还加装借阅一体机、瀑布流阅读墙等智能设备,一方面实现全天候开放、无人值守、自助借阅,另一方面引入和利用数字阅读资源,提供看书、听书服务,充盈阅读体验。
从图书馆、书店到城市书房,变化的是服务方式和阅读理念,不变的是文化服务的温度和深度。如今,城市书房的惠民底色更加鲜明,在一方小小天地间,阅读、艺术、文化、游览、休闲等功能有机相融,以文化综合体延伸阅读场景,融入百姓生活,展现出勃勃生机。
▲ 浙江城市书房一角 周炳法 摄
▲ 一名小读者在山东威海一家城市书房低幼区阅读绘本 李信君 摄
NO.2
转角就到,精神充电站惬意体验多
比起触手可得的精神“快消品”,坐下来享受一段读书时光,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似乎很奢侈。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生活节奏多快,文化选择多丰富,一本好书仍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阅读及其相关活动仍是许多人的刚性精神需求。
追求便利、讲求品质、要求多元,当内心需求与现实供给恰好匹配,就有了城市书房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不断延展阅读触角,城市书房有助于实现全民阅读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
上海市民柳晶是刚走入社会的“职场小白”,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她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家学习总集中不了注意力,城市书房成了柳晶的“充电站”,让她快速切换到自我精进的状态。
因为想找能安静聊天的地方而“误入”城市书房,郑州市民金河发现了新天地,还开发出新的时间利用模式。“因为工作性质,常常需要约客户在外洽谈合作,自从发现城市书房,我就会早于约定时间到城市书房先看会儿书,等客户离开后自己再待一两个小时,无形中多出很多读书时间,在放松精神的同时还能收获新知识。”金河一边说,一边称赞书房的贴心服务,不仅配备饮水机、雨伞、充电器这种常见设备,还有新式的数字阅读器和DIY书包体验装,充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要。
一座城市书房,一座精神粮仓。很多地区的居民告诉记者,美好生活的标配应该加一条:转角就到的阅读空间。
在江苏扬州,城市书房数量每年递增,以现代化的风格、开阔的空间以及丰厚的藏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吸引市民走进这里阅读。正是在这里,林浩天完成了自学编程的“小目标”。一年多以来,林浩天每天抽出时间,来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学习一会儿,起初是半小时,再是一小时,现在养成了每天两小时的学习习惯。“城市书房的书籍更新频率高,而且还有志愿者不定期收集我们的需求。这样的好地方自然能拉近人们与阅读和学习的关系,持续产出新鲜感和吸引力,让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南方姑娘沈溪考入吉林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北方工作了。离家千里的日子里,单位附近的城市书房给了她不少慰藉。“因为在书房读了很多城市史相关的书,在内心建立了与东北的精神联系,真正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认识了好多新朋友,生活便不孤独。”沈溪说。
纵览全国各地城市书房,还有一个群体人数激增,那就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00后”的余岁是一名大二学生,没开学时她会到离家最近的城市书房复习功课、读课外书,有时也找个安静角落上网课,效率很高。现在,她还计划申请做城市书房的志愿者,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他人,用行动守护阅读习惯。
今年10岁的彭湃也是城市书房的常客。几乎每天放学,他都愿意来城市书房做作业,之后就读一些科普类、故事类书籍,不再担心父母接自己时间晚了,反而更喜爱这个“第二课堂”。
城市书房并不只有阅读一项功能,实际上,一些地区经过迭代发展,已探索出城市书房2.0版本,在融合图书、文创、休闲等功能之外,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居民来此打卡体验。
浙江省温州市民吴辰光每周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城市书房参加各种阅读活动,现在已成为“领读人”。如今,他也在地方图书馆的支持下,组织讲座、开办读书会,拥有了“斜杠生活”。
在浙江宁波鄞州区,市民萧歌是“鄞州晚七点”的忠实粉丝。“晚7点,走进城市书房,在一个轻松氛围中,结识各行各业学识渊博、乐于分享的志愿者,这是多么惬意的体验。”萧歌说,希望城市书房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多元,活动越来越丰富,让阅读微光映照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程度。
▲ 江苏扬州城市书房一角 图片来源于网络
NO.3
城市书房进入有法可依新阶段
日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通过的一项新法规——《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我国首部以城市书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建设、管理、运行以及服务内容和要求,确立了城市书房的法律地位,是城市书房相关工作进入法治化新时代的一大体现。
近年来,城市书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全国各地快速生长。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分析,这是由城市书房特性决定。“首先,城市书房规模适中、灵活布局,不贪大求洋,唯求便利、舒适、实用,街心闹市、镇角村口、小区校旁、景点园区皆可安身,可新建,也可在城市微更新中盘活用好各种闲置设施。再者,城市书房的日常管理运营,注重社会参与和专业服务,大量引入社会专业组织管理和服务,既提升了效能,又降低了政府日常运营成本。”巫志南还提到,市场机制与公益性质的平衡也是城市书房“热”起来的重要原因。城市书房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关规定,实行场地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免费提供,在此基础上,允许管理运营主体配套提供群众有实际需求的增值服务,增强了社会适应性和运营的持续度。这样一来,城市书房可在基本配置之外,根据所在区域和受众需求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容纳各种体现群众创造性的志愿服务,更加贴近基层,适应群众需求。
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看来,《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运行和服务步入法治化轨道,为城市书房的优化布局、科学建设、高效运行、优质服务增添了法律力量。这是扬州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创新举措,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做出了示范引领。
实践证明,城市书房适合中国大众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土壤,而其发展越是面临大好形势,越要未雨绸缪规范运行,当务之急便是如何确保其长期健康发展。此前,我国曾出现推动城市书房建设运营制度建设的先例,但一般性“规定”“规范”较多,且限于业界,难以适用于社会面并建立大众认同。就此而言,巫志南认为,《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摆在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规范建设运营服务行为,大大超越了一般内部运行或部门管理制度的局限,排除了因人而异、因事因地而异的偶然性,以法规的刚性为城市书房铺设了长期健康发展的轨道。
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沈泉生则认为,城市书房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拓展了建设主体,激活了社会资源,从而破解了仅凭文化部门单打独斗建“图书馆总分馆”的瓶颈,实现了“图书馆总分馆”增量、扩容、提质的升级版。同时,该条例在政府层面将住建部门纳入城市书房的工作责任单位后,为选址打通了最关键的环节,社区用房成了城市书房的最佳选择,也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打开了新局面。
综观《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各法条,巫志南认为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围绕城市书房的建设和使用,理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民权益之间的法律关系,清晰地规定了政府统筹指导、规划建设、常态管理、评价奖惩的主导地位,为城市书房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围绕城市书房的专业标准和服务质量,理顺了公共图书馆与参与城市管理运营的社会力量之间的法律关系,清晰地规定了公共图书馆专业指导、资源保障、人员培训、服务优化、平台支撑的专业及行业职责,增强了城市书房日常服务高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三是围绕城市书房建设运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理顺了倡导和反对、允许和禁止、奖励和惩罚之间法律关系,清晰地规定了城市书房保持长期健康运营的底线,增强了正面预期强度和负面因素防范化解的刚性。
观察到城市书房提供的综合服务和建、管、用的多元模式,沈泉生还提出,需要全面理解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的完善平衡、全面协调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细化,但不能碎化;可以突出重点,但不能厚此薄彼。“城市书房是以提供阅读服务为主的公共文化设施,但不限于阅读服务。因此,城市书房相关法律法规不应只给阅读服务‘开小灶’,而要综合考虑、充分顾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提升完整性,体现适应性。”沈泉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