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自信方能自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28  浏览次数:87797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作者: 藤贞甫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和任务。文化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藤贞甫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和任务。文化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民族精神力量之源,是形成共同思想的基础,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在。在新时代铸就新辉煌,我们应当立足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推进文化自立自强。

只有文化自信,才有深厚底气。爱迪生有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尊重,有所建树,就必须充满自信,笃行不怠。自信之人,目光坚毅,步履踏实;自信的国家,旗帜鲜明,活力迸发;自信的民族,众志成城,所向披靡,是否拥有文化自信,是思想和精神是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能否战胜各种挑战的必胜底气。不能否认,社会上曾经出现过一些贬损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潮,他们妄自菲薄,热衷于搞历史的虚无与解构,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说到底是缺乏自信的体现,是底气不足所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智慧,这些传统文化的结晶一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就会闪射出璀璨的文明之光,成为我们充满自信的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应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是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的底气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只有文化自信,才有攻坚勇气。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涵养文化本身就是在积蓄竞争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经受这些重大考验,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方面是靠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靠全党同心同德、踔厉前行,不懈奋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必须做好另一方面的准备,那就是靠文化软实力发挥“硬”作用。

只有文化自信,才有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先贤崇尚的大丈夫之气,是正气、骨气。深信方能不疑,正气生自坦荡,文化自信带给人的是阳光,是彩虹,是强劲的正能量。反之,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容易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甚至在某些环境里会奴颜婢膝,丧失人格。古人所说的浩然正气是指君子应有的气度,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气。这种人有深厚的学养和文化积淀,有弘道成仁的决心,因此才能沉稳自信,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哪怕面对威逼利诱也能不卑不亢,秉持操守。“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血液,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特质,由文化自信而产生的浩然正气,会“杂然赋流形”,让事物具有了特色属性。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共产党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踔厉前行?回答当然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气概了。“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人,要信念不改,正气凛然;同时,还要不浮躁、不懈怠,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本色,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当然,坚持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和刚愎自用,确切地讲,这种自信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下精神面貌的呈现,是对国之大者正确把握前提下创新发展的进取意识,是实现文化自强必须秉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