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协办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主要成果展”在北京举行,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主要实践和成果。在“国际交流合作”单元,文物保护援外作为推动人文交流、厚植民心根基的重要工程,成为备受参观者关注的一大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一系列文物保护援外工程稳步开展,得到受援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国家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受商务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托承接了多个主要项目。
2010年11月正式开工、2018年通过竣工验收的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2017年4月开工、2019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的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2017年8月正式开工、2022年7月完成文物主体修缮工程的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还有蒙古国科伦巴尔古塔抢险维修项目、缅甸蒲甘佛塔灾后抢险工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自2013年初参与文物援外工作至今,和团队陆续参加和见证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个文物援外合作项目,亲身感受到中国文保团队这些年来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产生的积极影响。
“每一座文物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国文保团队在每个项目实施前都会充分勘察调研,静下心来查阅资料,与当地专家交流,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方案。”许言说,“在摸底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在‘一带一路’国家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比如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与我国新疆喀什的清真寺等有相似之处,尼泊尔木构建筑在平面格局、局部做法上与我国西藏的建筑有类似点,我们在修复维护石窟、石构建筑方面的经验对柬埔寨的石窟寺庙的修复也很有帮助……”他表示,中国作为世界遗产数量排名靠前的文物和文化大国,地大物博,文物类型众多,保护经验丰富,为文物援外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底气。中国文保团队有能力、有自信做好文物援外工作,同时,熟悉和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持续丰富我们经验和资料库的过程。
据介绍,中国文保团队在修复工作中,注重将国际社会公认的保护理念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原则相结合,同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创新工艺工法,令文物建筑原有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痕迹得到有效保护。如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研究与修复并重等原则,高效率的工作和先进的保护理念获得普遍赞赏。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相关建筑时,中方团队贡献出中国嘉峪关城楼的修复方法,根据穹顶和墙面裂缝的宽度以及两块砖之间灰缝的变形程度,一点点、一处处重新砌砖抹缝,深受当地文保专家和工匠认可。
▲ 尼泊尔木雕工匠雕刻九层神庙木构件
对尼泊尔九层神庙的修复是许言感触非常深的一个项目。九层神庙的重要文物价值和宗教意义、8.1级强烈地震造成的严重损坏、项目接手后遇到的雨季影响等,都给中国文保团队带来很大压力。文物抢修时间很关键,修复越快损失就越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前期抢险支护、坍塌部位复原、文物本体维修、结构薄弱部位补强等全部工程内容。为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韵味,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老旧构件,修复现场的每块砖石、木料都被编号并记录在案,团队还专门在尼泊尔国家博物馆辟出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对收集来的老构件进行逐一分类、维修、归位,并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工匠对老构件及其雕刻维修进行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工作的成功开展,背后也离不开中国国家文物局以及我国文物行业强大队伍在行政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据了解,我国多位资深考古专家、文物建筑维修专家曾在项目不同阶段赴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问题。
“我们深知这些文化遗产在当地人民心里的地位,我们援外‘文物医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正如许言所说,文物保护援外工程在展现中国实力与担当的同时,也不断扩大着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 中国柬埔寨吴哥古迹研究中心
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在柬埔寨当地和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协调委员会技术大会和全体大会上,该项目的成果、理念、方法、技术得到广泛认可与好评。此外,我国与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设立的中国柬埔寨吴哥古迹研究中心,成为在柬埔寨长期开展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根据地;在吴哥考古公园建成的茶胶寺管理与展示中心,让世界游客可以了解中国的文物保护情况。2019年,柬埔寨政府又将遗产核心区域的王宫遗址交给中国修复,这既是对“中国队”既往工作的肯定,也表明对中柬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未来的深度合作充满信心。许言说,柬埔寨、尼泊尔等地集结了多国先进的文物保护力量,其文化遗产本身也深受世界关注,作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对外窗口,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团队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吸收别国经验,了解更广泛地区的历史文化。
文物援外工程被称作“暖心之举”,其实施过程也是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过程。通过项目实施,中国团队为当地培养了很多成熟的技术人员,助力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广泛惠及百姓。当地民众为中国团队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文化魅力所打动,彼此建立了深厚友谊。
2021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显示,中国目前已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33个文物援助项目。一系列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项目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互鉴,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丝路精神、助力文化外交、推进民心相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六三表示,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中,要聚焦“十四五”规划中文物保护“国家队”的建设目标、职能定位和主责主业,积极主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加强援外项目管理和宣传展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