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健康 » 正文

从中医药 膏药谈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24  浏览次数:114448
核心提示:日报头条讯:中医药是我国四大瑰宝之一,与京剧、武术、书法并列,5000年来,在无数次与疾病进行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内症外治”的膏药,就是典型之例。  淮北有个亳州,它是华佗的故乡,

      日报头条讯:中医药是我国四大瑰宝之一,与京剧、武术、书法并列,5000年来,在无数次与疾病进行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内症外治”的膏药,就是典型之例。

  淮北有个亳州,它是华佗的故乡,中药材之都。华佗走过的地方,洒下了医药的种子,也播下了“治病救人”的精神美德。

  近两年,因工作关系常去安徽砀山出差,在采访报道砀山梨和砀山梨膏的过程中,常听到一个小村庄的名字——王集,这个坐落在黄河故道岸边的极不起眼的小村落,却因膏药而名声鹊起。

  到过砀山的人都知道,砀山有好几个“王集”,但有两个最响亮,一个是城东南的“闸口王集”,一个是城北的“膏药王集”。

  王集膏药由来已久,以至在砀山民谣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听当地人介绍,他们这里流传一首民谣:“王大姐,听我说,别学东庄的懒老婆,光吃饭,不干活,一天到晚瞎啰嗦。让她纺个棉,竟能闪着腰,没箩二斤面,居然崴着脚,气得婆婆翻白眼,跑到王集找膏药……”。

  这首民谣像是婆婆教训儿媳的场面,提醒她向勤快人学习,少说话,多干活,别动不动就腰疼腿酸的折腾人。前几句的大致意思就是这样,但最后一句,却让人们记住了四个字:“王集膏药”。

  “跑到王集找膏药”,一个“跑”字,说明事急,也说明王集膏药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婆婆颠着小脚前去求医,当然含有尽快让儿媳康复的焦急心情,同时也暴露出不想丧失这个大劳力的龌龊心理,不管怎么说,直奔王集这个目的地,就足以证明以前用过他的膏药,的确管症。

  一个“找”字,说明王集膏药的仁义。“找膏药”?为啥不说“买膏药”呢?以前看病,医和药是分开的,中医开方不拿药,开方付诊费,至于何处抓药,自个选择。凡膏药之类,多以“简便、价廉、有效”而由能者自配自用,一般不予出售。确有特效者,可推荐或赠送给亲朋邻居使用,这就是所谓的“寻贴膏药”或“找贴膏药”。

  当然,前去王集找膏药的人也不空手,或烟或酒或点心或鸡蛋,以物换物呗,实在拿不出东西的穷人,王家也会主动帮助,免费赠送贴敷,所以王集膏药的名气传得很远,这也是他们的“初心”。

  第三,民谣中提到两个症,一个是闪腰,一个是崴脚,无论哪种,都得烦婆婆前往,这说明王集膏药的治疗范围广泛,动骨也好,伤筋也好,王集膏药一贴就灵,在苏、鲁、豫、皖地区很有名气。

  这个民谣验证了膏药的实用性,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我们走访了周边群众,得知王集膏药从清代就已产生,百年来,现在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传人了。

  六代传承人王全社,在上学期间,坚持跟祖父学习炮制中药和熬制膏药工艺,聆听祖父家传秘方的医理,甚至看到他为穷苦病人免费治疗的家传良好医德,这都对少年王全社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中毕业时,王全社以三分之差落榜。父亲当时在某大学任教,是完全可以录取到自己身边的。但是,出于对祖传技艺的热爱,也为了让这一家传绝技得以有序传承,王全社主动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正式跟随祖父学习,成为王氏接骨膏药这项高超技艺的正宗传人。

  四十多年来,在长期实践中,王全社先生悟出了中医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理,利用药物互相协调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使药性可透入皮肤,产生消肿、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作用,同时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借患者体表对药物吸收和经络的通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医理真谛,从理论上获得巨大成功。

  王全社,现任宿州市人大代表、砀山县人大代表、砀山县王集骨科医院院长。

  走访王院长:我们对他的“五不”很是钦佩:

  一,“不把膏药制成万金油”,就是针对“骨”和“筋”,非常专业。“骨是筋之架,筋是骨之铠,把筋骨同时治好了,我也就心安了,膏药不可能什么病症都治。……”

  二,不见病症不用药。“筋骨之症,必须经眼,不是随便说说就清楚的,我们有时都得借助x光、ct片来确诊,所以,患者最好抬来,起码把诊断证明捎来,我才能配制出特定的膏药”。

  三,不设专家号。王全社现在是院长,尽管院内有十几个医生,但很多患者还是想请正宗传人、省非遗项目主持人亲眼过目或手摸一下,甚至愿出高额挂个“专家号”。况且,眼下大城市的医院,主任医师都在专家范畴之内,这的确是医院创收的好办法,实施起来绝对有理有据,但王全社不同意,“我就是本生本土的老百姓,哪是什么专家,我会坚持每天上班坐诊的,你们也不要花那个冤枉钱……。”

  四,不把祖传秘方看得特别神圣。“能工巧匠的活,都在手上、眼上,配方固然重要,但真本事很难学到,必须自己悟、自己练,如熬制膏药的小磨麻油要先熬成滴水成珠;单剂需按顺序下料,根据其性能渐次投入;收膏时,趁热洒水入锅。特别是一年四季不同火候的把握,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

  王全社先生对祖上传承的高超技艺采取不保守、不外宣的基本原则,对本家族包括社会上愿意从事该项事业的青年,毫不保留地予以传授,甚至手把手地教他们“端、提、捋、捏、按、摩、推、拿”等独特手法。目前,以王钦为代表的第七代传人已经能够单独操作,大多数骨伤患者反映良好。

  时下,他仍不断总结经验,将家传秘方融入现代医学科技,增强药物浓度,创新制剂工艺,提高膏药的治疗范围及治疗效果,

  五,不忘初心。

  多年来,经王全社先生治疗得以康复的骨伤患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各种较难处理的病例,每逢这时,王全社先生总是依据祖先留下的良好医德,参照当代医疗先进案例,找出最佳处理方案,最终为患者既解除病痛,又节省了费用。

  王全社谨遵祖上家训,坚持对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的患者,只收医药成本费,如果真的家境困难,手术费和医药费按比例减半。

  近年来,王集骨科医院又有新措,只要是见义勇为、为国家和集体财产受伤者,一律免费使用膏药,这一点,的确让我们深感欣慰。

  这“五不”是王全社的自律条例,也是行为准则,从这上面,我们看到了基层医院和基层医疗人员的医术、医德、医风,也希望这些能够广泛传承下去。(本报记者:李新民 通讯员:阚 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