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善用视频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扩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23  浏览次数:87826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彬、彭澳丽 Web3.0时代,视频以其互动性、创意性和代入感成为重要的内容传播形态,受到现代人青睐。或是发表观点,或是技能分享,或是轻松搞笑,或是活动宣传,各类视频内容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彬、彭澳丽


Web3.0时代,视频以其互动性、创意性和代入感成为重要的内容传播形态,受到现代人青睐。或是发表观点,或是技能分享,或是轻松搞笑,或是活动宣传,各类视频内容占领大大小小的屏幕,已升级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手段之一。

近年来,在群众需求和疫情影响的双向驱动之下,我国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推进提质升级。其中,视频内容凭借其快速传播、影响广泛的特点,成为不少地区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升级的重要抓手。本端特别分享了上海、辽宁、浙江三地的典型经验,以飨读者。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线上路子拓宽 线下粉丝稳增

王  彬

▲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直播课程录制


时不时调整镜头,切换拍摄方式,换着花样做讲解……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许多馆员都在积极尝试直播。在这里,线上服务已成为常态,即便在疫情期间,中心也始终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与群众紧紧相连。

“浦东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2015年,就已推出‘浦东文化云’网站,并注册‘浦东文化’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线上平台联合第三方资源,积攒了多个领域多达19万课时的资源。近年来,又在B站、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开通官方账号,拓展服务范围。”据浦东新区文联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主席王玺昌介绍。依托数字化平台,浦东已把公开征集的1100多个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全部进行数字化,并将“点单”功能延伸到移动终端,覆盖到全区每个角落,全年开放给全区各街镇、各村居免费体验。

以浦东文化云馆、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视频号等为支撑,浦东打造出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破传统,深入研究互联网传播规律,形成集演出云展示、活动云直播、地标云打卡、云上叙事Vlog等多元一体的服务形态,让服务随时随地随手可得。

“刚开始大部分人对直播还是有些畏难情绪,一到镜头前就有些局促。我们就请中心负责人先行先试、带头示范,再请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讲,一层一层带动。直到现在,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能胜任直播工作。有了这个基础,今年上半年,中心的直播迎来高峰期,很好地填补了疫情期间闭馆的线下服务空白。”谈到线上“破冰”过程,王玺昌坦陈,一开始直播时效果并不好,为了尽快找到节奏,中心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政策,专门邀请一批体验学员,现场跟直播者或授课老师进行互动,单场直播体验学员从3个到10个不等。观众有了代入感,关注度和参与度很快获得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各平台官方号总浏览量超2500万人次。仅2022年以来,浦东文化云平台总访问量就达600万次。浦东群艺馆平台共开展8场线上专题活动,包含22个专题页面,总访问量达510万次。

“今年,中心非常重视年轻群体文化需求,一方面,打造线上文化品牌,如声乐问诊室,专门给声乐爱好者进行互动式点评,让大家了解怎么唱,唱得好在哪,差距还有哪些,如何完善。一些名家课程会遴选优秀学员到场聆听;另一方面,不断试水新的服务方式,如在互动式授课之外,增设团课形式,一门课程超过5人点选,就安排开课,尽可能照顾到小众文化需求。”

为了更好更稳定的输出内容,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还将直播、制作视频课程等线上服务纳入考核,跟年终绩效挂钩,激发出馆员做出好产品、运营好平台的内生动力。而在强化激励的同时,该中心也注重构建审核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从题材立意、策划生产到最终的线上发布,要完成三轮审核,确保文化安全,最大限度为公众负责。

不仅如此,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还兼顾精准服务和扩大影响,线上活动采用两大系统并行的模式:一个是会议系统,定位本地居民,点对点服务粉丝群体,增加用户黏性;另一个是直播系统,面向全国人民,多对多链接潜在用户,提升线上内容的能见度。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线上服务美誉度节节攀高,有力促进形成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云上”到“指尖”服务越来越顺畅,中心知名度越来越高,数字内容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这一过程中,一些文化馆员还成为正能量“网红”,吸引一众粉丝定期打卡追课。

视频内容上新对创意要求高,变化是永恒的主题,要做到稳定输出和长久“保温”,并不容易。为此,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加大智慧场馆建设和人员培训,需求收集与及时反馈两手抓,短视频“拉新”与长视频“留存”并举,让更多群众从中了解场馆,增加互动兴趣。“前段时间,我们跟一些平台进行了讨论,今后会更加注重对中心IP化、人格化的打造,结合工作实际,主动制造热点。”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张磊还表示,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而言,视频等线上内容服务是大趋势,同时也是极佳的引流工具。当虚拟空间的印象落于实体场馆的体验,公共文化场所会释放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中,传递人文关怀的炽热,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元、更全面的文化服务。



辽宁省文化馆:

自建新媒体队伍 蹚出数字化发展特色路径

本端记者  王  彬

▲ 辽宁省文化馆(辽宁省青年宫)成立数字资源服务部,依托自有团队开展专业化服务。


活跃在田间地头,坚守在服务一线,记录最鲜活的瞬间,输出最感人的画面……在辽宁省文化馆(辽宁省青年宫)数字资源服务部,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依托专业技术和数字化采编播先进设备,实现了自主直录播,蹚出数字化发展特色路径。

打造自有团队,主动开展专业服务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多是采用第三方承接服务的形式开展。这样做的优势在于类型相对全、运营相对省劲,但也有版权受限、使用时限不固定、购置价格不菲等劣势。“我们希望能建立起基层文化馆业务骨干展示才华的平台,带动全省文化机构资源建设,所以发展之初就决定克服困难,添置靠谱设备,打造像样的技术团队。”辽宁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12月,该馆高标准组建数字资源服务部,投入近300万元,采购数字化采编播等先进设备,开启了自主创作、创新的道路。

目前,服务部拥有广播级高清和4K演播系统各一套,能够独立完成10讯道直录播工作,可满足群众文化大型演出、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程录制、合唱、培训、展览、广场舞等多种形式的录制任务。

硬件建设是基础,人才资源是根本。涵盖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平面设计、网络运营、活动策划、文字统筹等专业化的工作由8名工作人员完成。“我们要求部门人员每天收听新闻联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同时,注重发挥年轻人创新思维活力,给大家充足的发展提升空间。”辽宁省文化馆(辽宁省青年宫)数字资源服务部主任刘秋实介绍。

以省级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自有团队为带动,辽宁省文化馆也十分重视全省群文系统数字化队伍建设,连续四年举办全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培训班10期,内容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云、新型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根据发展需求,共培训基层馆站长1220余人次,录制授课视频达9900分钟,播放达33.2万次。

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原创品牌

近年来,辽宁省文化馆持续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先后推出革命历史动漫辽宁篇、全民艺术普及书法慕课和国画慕课等自有版权原创公益课程,2021年更是利用文艺人才优势,在全省组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系列公益课程录制活动,共完成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美术、书法、摄影8个门类180课时。截止到2022年6月1日,辽宁省文化馆现有数据总量已达110.3TB。大量优质视频资源从这里一直贯通到基层最后一公里,有效满足了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不仅如此,辽宁省文化馆还结合重大节点和文化方针政策,建设品牌项目,扩大原创内容影响力,如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办的“跟着画笔学党史”全国群文美术写生创作活动宣传片、百名群文人共同唱响《不忘初心》作品MV、《舞动冬奥情 一起向未来》舞蹈视频等都成为区域热门。开展“三省一区”红色轻骑兵文化志愿者边疆万里行公益惠民系列活动。再如联合吉林省文化馆、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开展“三省一区”红色轻骑兵文化志愿者边疆万里行公益惠民系列活动,相关演出通过全国多省文化云平台直播,浏览量约160万次。

“对于缺乏数字资源建设能力的基层文化馆(站),我们予以人力和数字内容采集支持,对于能够输出内容的各级文化馆,我们则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可以说,辽宁省文化馆成为全省群众文化资源集聚地,这样既能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又能避免供给出现空白。”刘秋实说。

搭建多媒平台,拓展数字服务覆盖面

数字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为此,辽宁省文化馆在资源配送、数字内容传播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该馆一方面,协调各市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民族馆做好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确保平台互通、数据共享稳定对接到国家文化云,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群众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建立多媒体矩阵,在做好与国家公共文化云与地方文化云无缝对接的同时,通过今日头条、学习强国、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推送优质数字文化资源,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辽宁省文化馆云、微信视频号、抖音和全国文化馆直播联盟等多网络渠道,开展群众文化直录播活动。从2017年至今观看总量持续上升,2021年18场直录播活动累计观看量达563万人次。

此外,还在整场活动录制之外推出精彩短视频,并有意识地记录幕后花絮,满足群众对活动幕后组织工作的好奇心,其中不少内容受到群众自发传播,刷屏朋友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多年努力,辽宁省文化馆依托视频内容输出,提升数字资源建设实效,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范围,让更多公众通过手机就能共享文化馆建设的海量文化资源,加速推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浙江图书馆:

依托新兴传播平台,助力开展阅读推广

 王  彬   彭澳丽

▲ 浙江图书馆进行视频录制


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线,逐渐成为重要的内容传播渠道。而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服务平台,公共图书馆亟须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找准定位,拓展新阵地。“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决定进军抖音,努力争取年轻用户,打造新形象,开拓新阵地。”浙江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浙江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从传统的“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并搭建自媒体宣传矩阵进行品牌化的宣传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9年12月底,浙江图书馆注册开通了“浙江图书馆”官方抖音号。在账号开通前,浙江图书馆对已开通抖音号的公共图书馆做足了前期调研,发现若账号定位不明确、发布内容垂直度不够,无法形成有效标签,进而导致抖音后台投送不精准,视频的播放量、点赞量、评论转发量数据不乐观,也就不容易形成品牌特色,扩大不了传播力。

2019年,抖音日活用户突破4亿,抖音用户8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浙江图书馆通过现有用户画像,发现微信粉丝约超七成是女性读者,26至35岁读者占45%,年龄跨度较大;头条推送阅读量占八成,内容以情感类、知识类、区域性为主——这也意味着图书馆抖音平台发布的短视频内容需要考虑到这部分群体的口味偏好。结合对其他公共图书馆抖音号和本馆微信粉丝群进行综合分析后,浙江图书馆决定将视频制作的方向定位在知识分享上,希望通过流量、知识、明星拉动抖音号发展,创新阅读推广方式。

“一开始,我们注册的账号名称是‘浙江图书馆—大咖来了’,围绕‘大咖’这个关键词,制作了‘大咖有话说’和‘有话说大咖’两大板块的内容。”浙江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咖有话说”板块着重于分享业界知名大咖观点,传播有态度、有价值的内容;“有话说大咖”板块着重于讲述和大咖有关的趣事,传播有温度、有获得感的内容。其中,内容素材主要选自浙江图书馆海量的数字资源,包括丰富的讲座资源;此外,浙江图书馆将从与图书馆有合作的知名大学教授的分享中摘录相关内容,与自创的荐书栏目“撸书记”进行整合,将畅销书和口碑好的书籍中的原创知识进行内容分享。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浙江图书馆的短视频内容逐渐得到广大网友认可。浙江图书馆抖音号通过分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戴建业的诗词,成功启动并找准了“有趣”的定位;之后,通过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科普知识分享,账号迅速吸粉增量。其中,“神仙阵容之那些我们该追的星”更加奠定了“浙江图书馆”抖音号尊重科学、传播知识的形象和格调。

提到之后的内容产出规划,浙江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们的内容产出遇到了运营瓶颈,想在内容选材和策划上更多元化进行尝试,比如在内容上输出书中的有趣冷知识,探索新阅读空间等;形式上拓展小剧场、走读式讲解等。”

无论是在哪一平台,浙江图书馆始终秉承“做个有趣、有料、有态度的知识传播号”的理念,致力于将阅读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在运营方面,浙江图书馆拓展合作对象,正在和浙江大学合作,打造“生活科学”栏目。除了抖音平台,浙江图书馆还将综合运用微信视频号、天幕新闻的天目号以及哔哩哔哩网站视频平台,推广视频类的宣传产品;此外,将尝试在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微博、支付宝生活号创作图文类等宣传产品,丰富数字传播形式。目前,浙江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一个汇聚“两微一端一抖”和多个合作平台的新型融媒体宣传矩阵,这将有助于提高群体关注度,挖掘更多的潜在用户,更有利于图书馆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提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