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手有“余粮” 心有梦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14  浏览次数:114547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琤



讲述人:高慧慧(余粮乡创团队创始人)



20年前我开始关注乡村、走入乡村,一方面是因为与父亲有相伴种田之约,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我的导师、浙江大学严力蛟教授的影响。


深扎乡村的这些年,我和余粮乡创团队从开始做千万工程、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到现在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之前只管花钱,到现在要以效益产出为考核目标,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可以说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一是人才不好找;二是沟通不容易——在乡村做事,让当地人理解很不容易;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观念亟待转变,很多管理者仍未意识到运营与建设的同等重要性,认为运营是不应该给钱的。


近年来,余粮乡创以“坚持做一二三产融合的三农协同发展服务商”为定位,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理念、工作方法和落地案例。我们发现,在乡村做事一定要全面——规划要全面,人才技能也要全面,同时,要求进入这片土地的创业者要有主人翁心态,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之前,我们团队一直在做乡村的设计施工,同时探索乡村运营。设计施工有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更有利于政府衡量其投入产出比,而乡村运营、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虽然重要,却因缺乏统一标准,较难得到政府支持。


我们对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感受最深的是工作有了制度保障,有助于找到更多同行者,更坚定地走乡村发展之路。这项制度的建立,开拓了一种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突破传统的合作机制,获得更多的可能性。这项制度的创新,也在个人、企业与乡村、政府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有助于解决我们此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并为人才进入乡村创造了最佳的窗口期。



建设乡村与建设城市一样,需要制度的创新、突破与跟进,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就是一次很好的突破与跟进。有了制度,特派员和政府可以进行更多探索,结合双方的特色,碰撞出更多火花。


今年大暑过后,我和团队来到河南省光山县,重点考察了槐店乡的陈洼村、晏岗村和文殊乡的东岳村,走访了司马光油茶园和四方景家庭农场。作为第二批“文化产业特派员”预选对象,这次面对面的接触,也是一次双向选择。我们与当地政府共同探索,从原来城市建设中细分行业的思维向系统解决的思维体系转变,为乡村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近期,我们团队正准备进入河南省光山县,运用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方法开展特派工作,为光山县乡村赋能增值。依托前期在光山县的调研对接,余粮乡创形成了在东岳村、陈洼村开展特派工作的初步思路,其中包括3项计划:一是星火燎原系列的共富工坊(通过活化闲置资产、挖掘本村特色产业,做规模小、成效快、易操作、可持续的共富工坊系列项目);二是东岳村的伴行服务(提供包括品牌体系设计、产品开发、核心区建设和全程资讯的伴行服务);三是打造中国油茶公园的整体系统服务(通过品牌策划、产业孵化和运营系统建立的整套建设运营方案)。



相信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帮助下,余粮乡创将助力河南大地实现“家家有余粮,村村皆共富”的梦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