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乡村建设要情怀,更要坚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14  浏览次数:114504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琤



讲述人:盛巧荣(江西浮梁县北安桃花源艺术村乡创特派员、浮梁县曹家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玄鹿山居民宿主人)



2014年在景德镇上大学期间,我和朋友来到浮梁县北安村钓鱼,桃花源一样的美景深深吸引了我,也让我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7年,我们与当地村民联合成立了曹家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进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村容村貌,先后投入70多万元,无偿用于改善村庄环境:建造大礼堂,为村里红白喜事等活动搭建平台;道路硬化,修建水泥路和青石板,便利村民出行;户户通水,村民再也不用挑水吃,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庄亮化,村道屋檐安装线条灯和照明灯,让曹家畈的夜晚热闹非凡;污水处理升级,水泥排水沟顺路而下……



2021年,我被选为浮梁县第一批乡创特派员。那时,北安村流转村民的130亩荒地已经种上了生态水稻,20亩场地搭建成马场,5亩荒地种上了蔬菜。同时,承租村民家的7栋老房改造成700余平方米的餐厅、500余平方米的陶瓷工坊和40间民宿,整个村庄形成了一个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生态闭环乡村综合体。而我也从最开始只想寻一处僻静之地打造一个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到最后承包了村里500多亩土地,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中。



从去年开始,我带领当地村民种植有机稻、荷花、菊花,开展家畜养殖以及酿酒等加工业,尝试将现代美学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探索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广阔田野上斑斓的色彩、美丽的农田、起伏的山冈、蜿蜒的溪流、葱郁的林木和隐约显现的村落,营造了一个诗意栖居地。


这些年来国家开始推动乡村振兴,我认为,从本质上讲,乡村振兴不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文化传承,其核心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多项目之所以没能坚持做下去,其中一个原因是新村民与当地村民间的沟通工作没有做好、做透。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从组织管理上,把原来一对一或点对点的联系变成了三方之间的联系。制度的落地需要村集体、乡镇政府做好组织工作,如果集体力量薄弱,就没办法给本乡本土的村民提供好的服务。


乡村建设需要情怀,更需要坚守。我们来村里不是“抢地盘”,而是把产业和文化带到乡村,提升村民的参与感、自信心。共同富裕不仅是解决经济问题,还要让本乡本土的百姓得到尊重和认同。文化产业特派员扮演的不是救世主角色,而是能够坚持留在乡村发展的人,能够与当地村民、乡贤以及返乡人员共创共建美好乡村的能人志士。



未来,我们还将利用北安村的毛竹产业带动观光旅游、休闲康养、民宿等相关产业,以毛竹深加工产业为基本方向,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以毛竹产品附加值开发为引擎,利用套种中草药发展林下经济,打造集毛竹深加工、收储、运输、销售、休闲、观光、采摘、康养、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开发竹笋菜肴,举办全笋宴、冬笋宴,打造浮梁特色笋品牌。通过将浮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农民增收走出一条新路。


乡村记载着我们的新乡愁,也承载着我们的价值。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