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喜迎二十大放歌新征程》贾文龙戏曲交响演唱会在河南举行。这是豫剧名家贾文龙自1974年从艺以来的一次全面艺术回顾,他长期坚守在现代戏的创作领域,坚持用戏曲唱响时代之声,40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有的演唱和表演风格。他主演的“公仆三部曲”——《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及早期成名作《能人百不成》均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焦裕禄》《重渡沟》获得文华大奖,《村官李天成》《能人百不成》获得文华剧目奖;贾文龙两度获文华表演奖,两度获白玉兰奖,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他取得如此成绩的“秘密”是什么?
▲ 贾文龙 受访者供图
一种精神的传承
贾文龙表示,成绩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背后有一股浑厚的力量在支撑,那就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的精神。当年,豫剧《朝阳沟》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而它就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的作品。该团成立于70年前,以创演豫剧现代戏为主。70年来,三团人始终勇立时代潮头,用200余部现代戏作品,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
贾文龙表示,三团历来高度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提炼艺术表现形式。三团奠基人、豫剧《朝阳沟》编剧杨兰春有句话:“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亲自种花。”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团就在河南林县和登封县设立生活基地,所有演职人员都要定期到当地体验生活,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为《朝阳沟》《李双双》等剧目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精神至今仍在三团传承。
在排演豫剧《焦裕禄》时,贾文龙数十次到兰考走村访户,和农民朋友拉家常、谈感想。从当地老人对焦裕禄的回忆中,感受焦裕禄精神的光辉。直到现在,每年5月14日,贾文龙总要赶到兰考焦裕禄纪念园进行拜谒。为了更好地走进焦裕禄的内心世界,2014年开始,贾文龙在胸前佩戴起了焦裕禄像章。“胸前的像章总是提醒我,做人做事要向焦书记看齐。”在排演《重渡沟》时,他和剧组在重渡沟生活两个多月,走遍了主人公、基层干部马海明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为人民演出,是我的光荣职责。”
一次次创新突破
公仆作品让贾文龙有了自己的鲜明标志,他没有被这一类型框定住,而是把每个作品演得各有特色,也因此这一系列作品才相继成功。
“从李天成到焦裕禄再到马海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物性格各不相同,我要尽最大努力找出他们每个人的独特气质。”贾文龙说。
《村官李天成》揭示了乡村社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贫富差别、乡情裂变等新的矛盾,表现了中国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跨越。
《焦裕禄》之前,关于焦裕禄的文艺作品已经有很多,无形中推高了创作门槛和创作难度。贾文龙和导演张平多次与编剧姚金成切磋琢磨,达成了共识,就是要把焦裕禄的故事演绎得很接地气、很富有人情味,而不能给观众假大空、高大全的印象。在创作中,选了几个过去的作品中都不敢触碰的点。
《重渡沟》则是带有喜剧色彩的正剧。在此剧中,50多岁的他竟在舞台上吊起了威亚。这在戏剧舞台上属于首次。
贾文龙表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文艺工作者长期保持艺术生命力的关键。同时,用戏曲讲好当代故事、生动塑造英模形象,离不开对戏曲传统的学习与转化。在《村官李天成》中的“拉车舞”、在《焦裕禄》中的“抗洪舞”、在《重渡沟》中的“风雪舞”等,都是他对传统戏曲程式的化用,写意化地呈现特定情境下的人物行动。
在第十七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大河安澜》中,贾文龙一人分饰父子两代守河人大河、大堤两个角色,他以扎实精湛的表演,把不同人物的形体和内心准确表达了出来。剧中专门创造和设计的一些程式化动作“矮子步”“飞锨打老鼠”,极具表现力;和妻子安澜话别的精彩唱段,感人至深。
一个大命题
艺无止境,贾文龙也时常焦虑。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嘱托落到实处,他每天都在思索,这种思索聚焦在找到时代主题与豫剧的结合点。
贾文龙也焦虑豫剧的传承。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他在省“两会”上建言献策;身为院团领导,他积极带着团队进校园;他意识到互联网对传承传播豫剧的价值。经过亲身试验,贾文龙发现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令人震惊。前年,疫情防控期间,贾文龙摸索着开始直播,不到一个小时,他的直播间就聚集了几千人。“目前我的粉丝有17.9万多了。”他坦言,“如果失去互联网这块阵地,会失去很多观众。”
“在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不易。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我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将文艺事业向前推进,使中华戏曲文化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贾文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