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6个门类的共30个作品和团体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参加完群星奖评选后,这些优秀作品加入到惠民巡演展演的队伍中。基层群众对这些作品的反响如何?如何发挥群星奖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何对作品进行深加工、再打磨?本端进行了跟踪采访。
北京:
优秀作品成为跨地域惠民新名片
▲ 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广场舞《一起向未来》 受访者供图
▲ 北京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音乐作品《水稳号儿不急》 受访者供图
参加完第十九届群星奖评选后,北京的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马不停蹄地进入新一轮惠民巡演期,日程已经排满了。
据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巍介绍,本届群星奖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多部作品,将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舞蹈世界》节目以及北京电视台《多彩社区行》等栏目。“群众文艺作品能够走上更高的舞台,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欣赏,印证了近3年来我国群众文艺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扩大群星奖的品牌影响力。”张巍表示。
作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的主办方之一,北京显现出强劲的群文创作实力。北京入围本届群星奖决赛的作品和团体涵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各个门类,富有浓浓的文化韵味,传递饱满的时代内涵,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10月起,这批群文力作将在北京大兴影剧院、通州区文化馆剧场、石景山区文化中心剧场陆续进行10场巡演,把优秀的群众文化精品送到百姓身边。
回归百姓生活,群众文艺作品的舞台更加广阔,打磨提升的空间进一步拓展。以评选为新起点,北京将近3年来精心打磨的群星奖参赛作品转化为优质文化资源,让惠及百姓的群众文化活动一直持续到年底,并计划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继续深入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将群星奖作品纳入舞动北京、歌唱北京、戏聚北京、艺韵北京、影像北京、文荟北京等系列活动,推动品牌活动强强联合、互相加持,进一步强化示范效应。
群星奖作品是分析群文创作趋势的绝佳样本,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提供了参考。北京将群众文艺作品打磨机制延伸至基层文艺培训,邀请各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全面剖析群星奖获奖作品,加深群文工作者和基层文艺队伍对创作的理解,帮助其提升审美眼光、开拓创作思路。
“帽山满族‘二魁摔跤’是满族民间花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也是北京市级非遗项目。舞蹈《畅想二魁》以师傅与徒弟的传承故事为核心,将国标、爵士等现代舞融合在传统道具表演形式中,创造的道具舞形象展现出民间艺人在表演创新方面的激情。这是北京地域特色与时代发展特色的融合,更是新老艺人勇于探索进取的畅想。”怀柔区文化馆馆长仇志峰对本届群星奖入围作品的分析带给基层群文工作者许多启发。
本届群星奖首次采用京津冀联动的方式举办,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三地在联合筹备的过程中建立密切联系,不仅互补优势,还通盘谋划,形成合力。在这种良性合作机制下,三地共同打造的曲艺作品《幸福的记忆》进入了决赛场。该作品表演上采用三地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北京琴书、天津时调、河北西河大鼓组合呈现,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京津冀28个区县的20万劳动大军发扬艰苦奋斗、勤劳奉献的精神,修建享誉全国的密云水库的艰辛过程,该作品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作的典型。
“60年前,京津冀三地拼搏努力,在两年内建成密云水库,堪称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60年后的今天,京津冀三地群众克服疫情等重重困难,以群文精品传承和弘扬密云水库建设精神及守护精神,也是一项创举。三地人民是密云水库的受益者,也是新时代守护水库的奉献者,通过作品呈现出人民参与守护密云水库的高度自觉。”谈到《幸福的记忆》的创作过程,北京市密云区文化馆馆长宋歆鑫表示,三地联合打造群文作品的过程十分艰辛,但大家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据她介绍,近年来,密云成立了水库儿女志愿服务队伍,普通群众义务参加保水、护山、护林等行动,还通过讲解等形式传播相关知识、故事,带动更多人为守护净水和绿色发展做贡献。密云区将以此次群星奖为契机,通过不同形式持续挖掘保水、护水、建库等题材,以创作歌颂水库精神,打造世代传承的水库记忆;同时进一步发展面向群众的曲艺培训、演出、展演、展示等工作,将群众文艺事业推上新台阶。
联动、协同、合作,打开公共文化跨地域发展的新局面。今年年底,北京计划举办京津冀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将邀请天津、河北的群星奖获奖作品登台展示,并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进行直播。天津计划举办的广场舞活动将吸纳北京、河北的群星奖作品,在促进三地交流切磋的同时,为群众配送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
“以群星奖筹备为契机,三地整合人力、资金等资源,在保证群众文艺生产创作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京津冀由此建立了完善的群众文艺创作协同机制、群众性文化活动联动举办机制以及文化资源联通机制,并将长效运行下去。进入新时期,三地合作将更加密切。”张巍说。
江苏张家港:
创作的“节气”,群文作品一茬接一茬生长
▲ 小品《打折》参加2021年文明百村欢乐行文艺公益巡演 张家港市乐余镇红联村供图
▲ 小品《打折》参加2021年“党的光辉照我心”文明百村欢乐行文艺巡演 张家港市乐余镇扶海村供图
秋意渐起之时,江苏张家港的小戏小品迎来丰收。这里有着与四季相合的“群文创作节气”,从构思、策划、排练到臻于成熟,群众文艺作品一茬接一茬地生长,造就繁荣景象。今年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的原创小品《打折》就是这一创作机制的突出成果。
作为中国剧协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之一、中国文化馆协会小戏小品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张家港有着深厚的群众文艺基础和广泛的带动作用,多年来依托扎实的创作实践,探索形成了“四季”创作机制:春“悟”,即每年3月或4月举办为期15天的“小戏小品春季编导演研修班”,让小戏小品优秀人才齐聚一堂,共同学习,以“艺”切磋,互相交流;夏“种”,即每年5月或6月举办“小戏小品题材规划会”,面向全国征集题材规划、作品构思和故事梗概,遴选优秀创意以及具有艺术和社会价值的题材;秋“收”,即每年7月或9月举办“小戏小品剧本改稿会”,邀请专家对夏季活动中完善、创作出的作品进行点评、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冬“炼”,即每年11月或12月举办“小戏小品冬季培训班”,面向全市有创作经历、创作基础、创作热情的编导演人员进行为期近1个月的集中培训,让作品达到舞台呈现标准。
源于群众、依靠群众是张家港群文创作的第一法则。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基层群众经历了从创作零基础到作品立上舞台的全过程,这也优化了张家港小戏小品的创作梯队。大批群文作品的涌现不断充实全市小戏小品资源储备,促进了小戏小品的接续发展,形成优质的群文创作生态。
“我们各个乡镇文体服务中心日常会组织丰富的群文活动,从中发现了许多有表演特长的人,并尝试为他们定制作品。这些群文创作的‘好苗子’在合适的平台上不断得到锻炼,在原有的舞蹈、歌唱或表演基础上不断提高,逐渐从观众变成演员、导演,甚至成长为基层文艺队伍的‘领头羊’,成为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文化志愿者。”张家港市文化馆馆长张璇介绍,以本届群星奖获奖作品《打折》为例,主演之一的杨燕是来自四川广安的打工者,目前是张家港市大新镇的一名幼师。虽然她没受过任何表演训练、普通话也不太标准,但这个女孩内心的纯真、不会绕弯弯的特质特别贴合作品角色要求。她在参加张家港“小戏小品冬季培训班”时,又以没有表演痕迹的舞台状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品《打折》是我的本色出演,每当我在舞台上一句一句地把那些感人的台词说出来的时候,我眼前浮现的就是远在老家农田里累得直不起腰的爸爸妈妈。那些平日里想了千万遍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语,在舞台上终于能大胆地表达出来了。第一次演出后,我立刻给父母打了电话,向他们诉说我对家乡的思念。”杨燕说。走下舞台的她,还将演出中遇到的事情、作品中有趣的情节分享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很多孩子又会在一起讨论,将故事讲给父母听。“我想,把正能量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传播给更多的人,是文艺作品最大的价值,也是群众参与文艺创作最值得自豪的事。”杨燕表示。
今年,《打折》亮相“欢庆二十大奋进新征程”2022年张家港市“村晚”展示活动、“喜迎二十大献礼六十年”2022年文明百村欢乐行、精彩文艺周周演等多个品牌活动,引发广泛共鸣,群众纷纷表示“戳中泪点”。接下来,该作品还将参与一系列惠民演出活动,并将作为优秀案例,为2022年度小戏小品编剧、导演培训提供创作思路。
在张家港,以《打折》为代表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已经开启了新的四季创作周期。同时,这些作品将化为土壤,为更多创意的诞生提供养分、创造条件,催化更多作品春华秋实。
让“群星”在粤港澳更年轻
▲ 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 广州市文化馆供图
“一轮红日耀海滨,长虹飞贯若龙腾,水拍桥梁传声韵,一弦一柱奏佳音,港珠澳大桥连血脉,人工岛上会亲人……”一段走心唱词,三地共同创排,几番款款深情。曲艺类作品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开启港澳人民获此奖项之先河,也实现了粤港澳在群文领域通力合作的重大突破。
《同心结》通过三姐妹同游港珠澳大桥、忆述“东深供水”及驻澳部队抗灾、三姐妹化险为夷的感人故事,抚今忆昔,歌颂祖国的伟大变化,表达了人民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无限憧憬和期盼。该作品由广州市文化馆、荔湾区文化馆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创作演出,是近年来首次由粤港澳三地群文工作者联合演绎的作品。作品从采风到研讨、创作、修改、排练、演出,历时一年半,数易其稿,精心打磨,以广东南音这种流传于广东和港澳地区特有的曲艺形式呈现,又在传统南音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琵琶、古筝、扬琴等乐器进行编曲,打破了以往广东南音委婉悠扬的腔调,更富情感表现力。
“在这部作品的优美旋律中,蕴含的不仅是个人的回忆,也是时代的印记。其中很多情境,我都亲身经历过,所以感同身受,特别能唱出感情。能在群星奖这样的国家级平台上讲述这些故事,我感到非常自豪,希望这首歌能一直流传,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同心结》演员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会长李卉茵坦言,此次她受邀参演表演南音,几乎是零基础起步。好在她有10年的昆曲基础,又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的工作积累,所以学习起来不犯怵。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她在繁忙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参加合练,常常要拖着行李箱,往返于广州和澳门之间。
据介绍,成立于2020年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获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支持,协会秉承“后生皆可爱,青年永向前”的宗旨,致力于打造大湾区青年戏剧及戏曲交流平台,为青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近年来,该协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青年活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人才交流。《同心结》的三位演员都是该协会成员。
“获得群星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认可,也是一份责任。以《同心结》这部作品为重要载体,我们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戏曲及戏剧文化传播、实验性戏剧创作、品牌项目打造、青少年戏剧文化交流与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热爱戏剧文化的年轻人在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李卉茵说。
曾凭琵琶古筝弹唱《南音新唱十三行》赢得第十六届群星奖的萧诗琳,作为《同心结》的表演者第二次获得该奖项。她表示,时隔9年再次获奖,感触更深。“这几年,我国群众文艺发展迅速,今年明显感到参赛作品整体水平提升,群众参与度更好。”萧诗琳介绍,曲艺学习门槛相对高,通常需要系统学习和长期坚持才能打好基础,真正迈进曲艺的门槛。群众文艺领域的曲艺推广普及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尤其需要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此次获奖,让群文工作者和曲艺爱好者信心大增,也带动了地区加大曲艺事业发展的投入,有利于曲艺传承和群众进一步参与。
“获得群星奖后,《同心结》还会持续深入惠民。我们希望推动作品走进粤港澳社区,让更多群众领略其中的韵味,吸引更多曲艺爱好者创作群众文艺作品,提升全民艺术普及的效能。”萧诗琳说。
据了解,本次广东入围群星奖的作品在题材创作上都经过精心考量,切合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小切口大情怀,颇具现实意义,又不失烟火气,既反映广东群众文艺事业发展水平,又体现粤港澳三地联合创作的机制优势。接下来,广东还将精选入围群星奖作品与广东省近年来的群文力作,通过“群星耀南粤”“文采会”等活动,将最好的群众文艺资源送往街道社区、乡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进一步扩大普惠面,带动基层群众文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