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展新蜕变
日报头条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原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入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原郑州大学等三校合并,命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医疗学府。1928年始建于古城开封,原名“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附院”,当时有平房28间,床位50张,职工28人,因战争曾先后迁徙嵩山、汉中及苏州等地。1948年开封解放,医院获得新生。郑州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医院定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58年由开封迁到郑州,扩大规模。1985年改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先后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医院管理年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社会各级阶层领导的支持和拥护下、各界院领导的精明领导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八十年的沧桑巨变,八十年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医院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坚实地位,成为河南省卫生事业一面招展的旗帜,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形成规模的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及较高折科研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之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代又一代人执著追求,努力拼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做出了不懈努力,为医院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美好前景。在充满希望和竞争的21世纪,秉承着团结、敬业、执著、勤奋精神的全体职工和这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院将为河南省卫生事业的腾飞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院区位于郑州市二七区建设东路1号,实际开放床位3792张,目标床位4636张,日门诊量6000人次左右。全院在职职工40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29人,副高级职称377人,中级职称46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卫生技术人员261人、硕士466人,有特聘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省管优秀专家18人;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340名。河南省唯有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均设在该院。医院的郑东院区位于郑东新区北三环路南、龙湖中环路西,是郑州最高大上的龙湖副CBD区域,近来“地王”频出。该新院区占地345亩,设置床位3000张,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9月16号正式开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表示:“我院郑东院区目前是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建设最大的规模项目,医院发展继续坚持“515工程”,重点将是通过人才建设、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继续提高医疗水平,争取2020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十,更好地为河南省卫生事业的腾飞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以人才建设为根本,务实医院发展基础
在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为首的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医院始终坚持择优“引才”,合理“用才”的原则,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临床研究所等为人才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研经费1:1配套+专项津补贴方式,鼓励优秀青年进修学习。为加强人才储备建设,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为首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不断加强了国内、国际之间的交流,定期派出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深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该院讲学,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建立了技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协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至2011年起,医院一直坚持认真实施“515”工程,每年培养出1000多名医学专业学科的高层次人才。
二、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促进科研创新稳步提升
在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为首的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为加强学科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把准各学科建设重点和难点,找准发展方向,更多地提供医疗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医院的各学科医疗技术发展取得新跨越、迈上新高度、实现新发展。
记者了解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感染内科学科建设中,肝衰竭患者大量的肝细胞坏死和凋亡,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残存”肝细胞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产生一系列功能紊乱,其中以血氨升高最为引人注目。既往普遍认为肝损伤是产生“高血氨症”的主要原因,且高血氨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作用从而导致肝性脑病;但是“高血氨”是否反过来对肝衰竭患者“残余”的肝细胞产生直接影响,导致肝细胞分化、合成和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从而引起肝损伤的“恶性循环”呢?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为首的新一届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这一学科建设中科研创新的难点问题,鼓励科研实践、大胆创新、更大力度地提供医疗实验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为阐明上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内科余祖江主任、教授——河南省目前唯一指定的传染病学科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目前唯一传染病博士生导师。1996年为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协会(WHO/TDR)会员,2010年成为欧洲肝病学会成员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全国委员。河南省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河南省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热带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余祖江主任带领科研团队建立了慢性高血氨大鼠模型,研究高血氨能否引起肝损伤,并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来进一步探索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血氨可以直接通过肝细胞凋亡方式诱导肝损伤。全基因表达谱分析为阐明肝损伤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一些基因表达方面的线索,并为进一步的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著名教授Christopher F.Rose对余祖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的这一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基础研究的最大作用就是指导临床工作,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以及使更多患者恢复健康。余祖江主任、教授根据其慢加急性肝衰竭基础方面研究的启发,迅速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工作当中,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临床上,慢加急性肝衰竭3个月的死亡率高达50-90%,这就意味着患者一旦被诊断,严重病例可谓“九死一生”。而在余祖江主任、教授所在的肝衰竭病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死亡率已降低至20-30%。201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教授、博士期间先后受训于北京大学和解放军302医院(全国最大最强的传染病医院)的曾庆磊博士加入了余祖江主任、教授的科研团队,他们共同潜心科研,经研究结果,“高血氨可以引起肝损伤”的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发现得到了国际上该学科领域的首次认证。学科界证实:余祖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救治成功率达到了中国领先水平。
余祖江主任、教授从2001年人才引进到我省以来,积极推动我省开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宿主遗传学背景的检测和我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和全基因耐药位点检测,填补我省在该方面空白,促进我省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同时建立了我省第一个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克隆和第一个丙型肝炎病毒体外病毒衰减动力学模型。现承担和合作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研究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乙型肝炎方向),国家“十五”攻关计划2项(艾滋病方向),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子项目共3项;“国家十二五”攻关计划子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子项目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肝硬化形成机制,重症肝炎治疗和脂肪肝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治疗方法,推动乙型肝炎抗病毒新药的开发。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奖4项,发表国内外文章100余篇,其中《liver international》,《archs of biochemistry and immunology》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余祖江主任、教授潜心治学、醉心科研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更多患者获得了重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更加强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感染内科学科建设力量,推动了传染病学科的大发展。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为首的新一届院领导班子大力支持下,余祖江主任、教授还率先加入国际合作和交流,为WHO-TDR(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联合会)观察成员之一,定期进行对外交流。其中主持国际(美-中,瑞-中)大型合作研究项目2项,积极带领科研团队组织课题研究小组对外合作,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指导研究生、国外留学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高了科研协作和临床治疗水平,让医疗技术和学科知识得到广泛传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阚全程为首的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精心领导下,高度重视人才建设、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不断提高了医疗水平;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代又一代员工的执著追求,努力拼搏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做出了不懈努力,为医院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美好前景。在充满希望和竞争的21世纪,秉承着团结、敬业、执著、勤奋精神的全体职工和这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院——将会为河南省卫生事业的腾飞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全省人民造福祉,我们共同期待中。(记者:李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