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为蒲剧“大演员”景雪变喝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28  浏览次数:12327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景雪变,国家一级演员。荣获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获得者、被组委会授予“蒲剧皇后”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景雪变,国家一级演员。荣获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获得者、被组委会授予“蒲剧皇后”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非遗项目山西蒲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十大文化领军人才,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三晋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审验收委员会委员,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委。现任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名誉院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团长,运城学院特聘教授、音乐系学科带头人。

主要代表作品:古装戏《打金枝》《柜中缘》《宇宙锋》《阴阳河》《关公与貂蝉》《杨门女将》《火焰驹》《窦娥冤》《穆柯寨》,现代戏《刘胡兰》《山花》《山乡辣嫂》《山村母亲》等。


▲ 现代化演艺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蒲景苑

为蒲剧“大演员”景雪变喝彩

——一个在戏剧舞台和讲台上持续奋斗的人

吴乾浩

“大演员”的称号,看似平常,却是极高的评价。

1996年,张庚老师和郭汉城老师在“京剧泰斗书丛”序言中就提到“大演员”,他们从京剧泰斗的成长历史敏锐发现、精心总结出演员与剧种关系的规律性论断。“无论哪一个剧种,有大演员,剧种就兴盛,无大演员,剧种就衰亡。因为剧种的艺术很大程度蕴涵在演员身上。”“一个剧种的兴衰,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是否出现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大演员,则是一个最突出的标志。”在20多年前二老就号召各剧种的好演员能够向京剧泰斗看齐。

景雪变从艺50年,遍获嘉奖,植根民众,悉心传艺。在景雪变诸多头衔中,我最认可蒲剧“大演员”的称号。

景雪变艺术创新和艺术创业双丰收,创造高水平的作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设施,实行高标准的管理,在很多方面办成事情。是什么支持她坚持下来的?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说她同蒲剧的特殊关系与感情。她出生在蒲剧发祥地,幼年就广受熏陶,后来学艺、演戏一刻也没有离开。师傅要求严酷,别人不堪其苦,她不改其乐,学成一身硬功夫。学传统戏,排新戏,她一直都有一个蒲剧艺术上的梦想在前头。景雪变感觉有了蒲剧才有了自己,她坦言:“我的生命与蒲剧同在,或者说我就是为蒲剧而生的。”这朴素的发自肺腑的心声,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景雪变是个典型的农民之女,身上有诸多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干出了一些感动人心的事情,她获得非艺术领域的荣誉如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并非意外。她要改变蒲剧不景气的状态,重振雄风,选择并锤炼剧目,经过艺术创造的考验,打开一个新天地。一花独放不是春,景雪变转换身份,在剧团和戏校工作上练起了生活中的“担子功”。她与一起战斗的同仁卧薪尝胆,苦干酷斗,逐渐改变了生态。她苦中带甜,享受了战斗的快乐。蒲剧由娃娃抓起,要改善造血功能,由基点发力,情况会一点点好起来。

景雪变对蒲剧的守望与时俱进进入了新阶段。2002年是景雪变艺术生活中特殊的转折点。功成名就的她,在42岁的艺术黄金年龄被任命为新成立的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团长,同时担任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两个任命一起下,是要走团校一体但又可分可合的路子。

建团是兴校的一个重大举措。景雪变是蒲剧的重要公众人物,有社会影响,举旗担纲,有可能撑起一片天。她明知前面有艰辛,咬咬牙接下了重担。当年10月的建团大典我参加了,在戏校举行,学校不大,几间教室,一个简陋的小舞台。至于剧团,是一穷二白,一无团址,二无排练场地,三无设施,到处都是困难、辛酸……

在人不堪其忧的条件下,她默默带领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奋斗。条件艰苦,但目标不能降低。她与大家商议,确立了“带新人,走正路,出精品,兴戏剧”的建团理念,“领导群众观看一个样,农村城市演出一个样,钱多钱少的团训阵容一个样,观众多少质量一个样”的团训。为了生存,往往是年前演到春节前,年初二再下去。剧团的开销运转靠贷款,后来有了演出收入,还能发一点补助。景雪变要求大家的,自己保证先做到,同甘共苦,久而久之凝聚成一种精神,叫苦的少了。她以身作则,苦练苦排苦演,加上日益正规的制度建设与日渐增长的经济效益,逐渐归拢了人心,并由此开始了《山村母亲》的创排。面对个别人的离开,景雪变鼓劲说:“留下来的都是金子。我们在长征路上,延安就在前面!”

大家渴望有一个家的心愿,景雪变时刻没有忘记。建团7年的时候盖起来团部和宿舍;建团10年时,现代化演艺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蒲景苑拔地而起。剧团的名声一天天响起来,转战戏曲舞台和电影战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山村母亲》演出场次之多,创造了奇迹;仅发行各种版本光盘、录音带就达40万套;专题研讨会开了14次,其中4次在北京。

当剧团发展稍得安宁、景雪变能喘口气时,永不停歇的蒲剧传承人又开启了培养接班人的大业。她提议设立的“小梅花班”通过筛选一下子招了90多名学员。学戏少年强,蒲剧才能强。她有点空暇,就全身心扑到他们身上,呵护关怀,各方面严格要求;走出去,请进来,务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滋养。她自己也抽出时间教孩子,关心孩子,“校长妈妈”的称呼发自孩子心田。

10多年来,“小梅花班”能独立演出20多出折子戏和几部全本戏。小学员上新戏,她想办法添新戏装。景雪变说:“再困难,也不能让我们家的孩子不如人。”她强化“小梅花班”的舞台实践,加强跟社会的交流,效果不错。10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小梅花”的产生,累计达到52朵。景雪变为蒲剧造血的计划水涨船高,提出培养一批就要收获一批、收获一批就要成就一批、成就一批就要扎根一群,要形成能够不断开创蒲剧新局面的强大阵容。有的“小梅花”被选拔进青年蒲剧团,有的选送出去进修,有的能接过景雪变的一些代表剧目演出,演得有模有样。

为了扭转地方戏剧演员文化水平低下的状况,2017年,景雪变与运城学院领导共同努力,经教育部批准在该校设立戏剧本科专业。景雪变被聘为学院特聘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目前,已有20多名全国小梅花奖演员考入运城学院戏剧表演本科专业。

景雪变对张、郭二老提倡“大演员”的呼声并没很早接触,但却从自己的可贵实践中悟到了同样的道理,殊途同归,通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蒲剧观众抬着烫金的大匾赞扬她是“咱老百姓最喜爱的好演员”。景雪变逐渐认识到“大演员”对各剧种的巨大作用。

景雪变50年艺术生涯,正好作适当的回顾与反思。她是一个苦行者,又是一个幸运者。对蒲剧强烈的眷恋,转化为几十年艰苦的奋斗跋涉,付出了全部心血。兴趣和事业高度合一,认识步步加深,风风雨雨,无怨无悔。变故与挫折没有改变前行的方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刻,上级跟战友和她一起迎接,广大蒲剧观众是她坚强的后盾,解除了困惑,坚定了信心和力量。现在我们进入发展戏曲事业的好时代,正可以有更加奋发的精神和力量,凝神聚力,投入新的战斗。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京剧》原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戏剧评论家。)


生活的诗意与传统的精华相融合

——看表演艺术家景雪变舞台上的灵性与创造

谭志湘

诞生于晋南的蒲剧是个古老剧种,家底丰厚,特色鲜明突出,这是剧种优势,但对于现代戏的创作而言,既要守住剧种的艺术特色,又要使之与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接轨,与新的人物相适应,这就需要有所增添、有所舍弃,创作的难度无疑增加了许多。越是古老剧种,越是家底丰厚,现代戏创作难度就越大。

《山村母亲》是景雪变现代戏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脱下斑斓彩衣,摘掉了满头珠翠,穿上山村妇女粗布大襟衫子,梳个老婆婆的巴巴发髻,没了水袖,没了帕子、扇子、巾子、辫子、翎子……表演少了抓手,耍什么?台步怎么走?既不能走青衣台步,更不能走花旦台步,也不能走老旦台步,更何况景雪变没演过老旦,也不能把生活中老人的脚步一成不变地搬上舞台。怎么办?

景雪变的灵性表现在她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戏曲,演活了“这一个”母亲。举两个小例子:母亲进城一段戏,怀揣两个干馍馍、一瓶水,喜滋滋赶路,在山村的小路上走着、唱着,在公交车上晃动着身躯,在城市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上,战战兢兢地穿行……很多表演借鉴了蒲剧优秀传统剧目《跑城》,被蒲剧观众亲切地称作“女跑城”。

“考保姆”一段戏,母亲为了证明她腿脚灵便、头不昏眼不花、可以带孩子,居然纵身一跃,跳上椅子擦起玻璃来。每演至此,观众都会报以热烈掌声,有人冠以“老婆婆挂画”,熟悉蒲剧的人都知道,此处生动的表演源自蒲剧经典《挂画》。我知道这一跳对于景雪变来说有多艰难、多痛苦,她的膝盖有伤,行走艰难,严重时,上下楼梯都要人背着。为了演这段戏,她也不知道哪来的劲儿,从没失误或是剪掉这段表演,虽说是演出前常常打封闭,但她表演得很精彩。这是景雪变别样的“风风火火闯九州”。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表演是戏剧的需要,是刻画人物的重要笔墨,绝不是强拉硬扯。

《山村母亲》虽说带有传奇色彩,具有浪漫情怀,但反映的却是生活的真实,城乡差异的存在,有钱人对山里人的歧视,城里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它能带给我们许许多多思考,什么是戏剧的功能?为什么戏曲强调要“留白”?戏剧如何由表及里、走向深层思考?《山村母亲》的得与失何在?它让我想到戏曲如何在发挥它优长的同时,由表及里,走向深刻。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戏曲表演很重要,但它只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艺术综合性、整体呈现才是最重要的。戏曲创作伊始就应该具有引导观众共同思考的意识,使戏剧从叙事抒情到对人的灵魂触及……这才是现代观众的追求——审美愉悦与理性思考的统一。感谢景雪变主演的《山村母亲》,为我们带来好戏价值取向的深层次认识。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


人品戏格在她身上都能找到

张曼君

雪变,是我分外想为她说几句话的人。

作为一名导演,我接触过全国很多剧种,接触很多出色的演员,但是雪变在我的心里,她的分量好像格外的重,也格外的亲。

为什么呢?因为她的生存环境和她的一些经历,好像跟我有一点相似,同是在基层这样工作过的人,同是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闭窄,或者说各种压力比较沉重的地方,在努力做着自己的文艺事业的人。所以她走的每一步,我都能够很真切地体会到里面的艰辛,然而令我由衷地佩服的,是她付出的那种勇气,也由衷地感佩她天赋的才气。所以人品、戏格,在她身上,好像我们都能够找到一种互应和默契。

雪变执着,为了找我排戏,她痴痴地跟着我走南闯北,重复着就是一句话,“张导,你给我排戏,你给我排戏。”谁都知道,排戏它并不是一个对演员来讲看起来是风光、掌声和鲜花的事情,其实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付出的艰辛和心血,甚至心酸和磨砺。每个梅花奖演员的背后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么,雪变呢,就是用她这样的执着感动了我,参与了她《山村母亲》的再创作。

这出戏被她紧紧地抓在手里,使我觉得,这个演员心里涌动着对基层、对生活、对百姓的深厚情结,这给予了她一种最广博的人文关怀,她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她紧抓着这出戏不放。

在这种充满着人间又最普遍、最温情的母子关系当中,她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能够表达她对生活的爱、对人情的真、对人间的善的那样一种追求,在她身上体现了最质朴的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她在演绎这样一个现代母亲的过程当中,实现了对古老的蒲剧的程式化“丢盔卸甲”,又“装盔戴甲”的质的飞跃。她把自己掌握的舞台技巧和不断增进的文化知识,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将角色自然融入到戏曲表现美学中,所以她在舞台上的呈现,基本上没有做作的痕迹。

这对于一名戏曲演员来说,相当的不容易。正是因为有了对她的这样一种认知,所以在给她排练《山村母亲》的时候,我给她加了很多戏,从传统的“跳椅”到“跑城”。雪变能够极为迅速地体会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因为她长期以来在基层与草根、与百姓、与这块土地紧密相连,她有很深的根基力量。凭着这个根基力量,“贴着地面行走,在行走当中,让生活放飞、吟唱”,雪变她具有这样的能力。

《山村母亲》这个母亲的角色其实是不好演的。如果人物是完全掉进去,她肯定就是泪流满面的,要对这个人物进行满腔的同情,而恰恰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母亲形象,她是一种淡然的、隐忍的去承受苦难,这就使得这个人物彰显出来的戏剧美学有了格外抢眼的力量。

所以,在一次次的演出当中,她的眼泪流出来又憋回去,似要嚎啕出来却又要把它咽回去,在这样的一种过程当中,体现出了她对这个人物最精确的把握。在这种看似大悲情的戏剧行进过程当中,她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反而用笑赢取人生,笑对苦难来面对发生的事件种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现实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我们的生活总是很多磨难,不如意事有八九,何况一个处在最基层、最底层的农村妇女。但是,我们的老百姓其实是以最乐观的态度去承受苦难的。在这种承受和担当中,呈现出了一个母亲的博大胸怀和最灿烂的精神华彩。在这方面,雪变做得非常熨帖,甚至有为自己感到几分得意。我能够这样去思考,和她能够一起去作这样的思考,我们才能达到这样的默契,而且她能够准确、精确地表达出来。

雪变是一个苦孩子,她一路这么走过来是相当的不容易。我正是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这个演员在基层这样的工作,我们有责任去宣传这个演员,有责任去推广这种精神,而且有责任去告诉人们,基层演员的舞台生活是怎样的一个真实状态。她50年走过来,其实也很幸运,为什么呢?虽然吃了那么多苦,她找到了一个最适合安身立命的职业,然后她把它上升成了一种事业去追求,所以她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艰辛,她都能够笑迎,都能够坦然去面对。说她是幸运的还在于,毕竟有那么多人关心她,当地的领导,还有大量的观众、戏迷,还有她一手建立起来的那支非常可爱的队伍,对她来讲,都是一种财富。

(作者系天津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文化部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代戏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创新作为

——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山村母亲》带来的启示

周育德

值此景雪变从艺50周年暨《山村母亲》演出2000场之际,作为一名老师,我想说一说景雪变和她的《山村母亲》。

演出现代戏对景雪变来说其实是对自己的挑战。她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表现一个积极的现代主题,更重要的是把这出戏做成戏曲,做成一出可以和传统戏相媲美的脍炙人口的现代戏曲。

要想把一个现代戏的剧本做成戏曲而不是其他,必须遵循戏曲艺术的舞台原则、舞台精神,还要使用戏曲艺术的舞台技术,否则,做出来的就可能是话剧加戏曲,或者是戏曲加话剧,或者就是“话剧加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而景雪变和她的团队,看中了《山村母亲》,咬定了《山村母亲》,下定决心把它做成现代戏曲的精品。经过数年的努力,《山村母亲》终于做成了一出可供人们反复欣赏的戏曲艺术品。

我第一次观看《山村母亲》约在2004年。该剧本的深刻人文内涵和景雪变的精彩表演,给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2007年,在苏州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我有幸再次观看《山村母亲》。那天是午场演出,观众主要是听惯了吴侬软语的苏州市民。景雪变的演出太成功了,满场的观众大为感动。豆花婶的唱做念舞激起了苏州老百姓的感情共鸣。演出结束,本该谢幕,可是大群的苏州观众涌到台口,鼓掌欢呼。他们很多人是第一次知道天下有蒲剧,第一次感受到蒲剧的魅力,第一次知道遥远的黄河边上还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观众激动得流泪了,景雪变也流泪了。景雪变和蒲剧在千里之外的江南,遇到了知音。

这种情景在戏曲现代戏的剧场里是很少出现的。景雪变实至名归地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其实,观众的欣赏和赞誉才是更大的奖励!

《山村母亲》的成功来自鲜明的当代主题,来自激动人心的人文张力,也来自整体演出所体现的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山村母亲》的整体设计、每一段唱腔、每一个身段都是精心研究而努力做到戏曲化的,所以给观众留下独特的艺术感受。十多年过去了,剧中的一些细节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忘不了豆花婶唱着“顺山风传来了乡亲呼唤”,背着柴捆的那一个出场亮相。忘不了豆花婶“静悄悄离山村月牙相送”去参加儿子的婚礼,满怀喜悦地赶奔几十里山路的那个快步圆场。忘不了豆花婶赶到酒店门口,“急切切有心进去看一看,哎呀呀,我已是死去的婆婆早成亡灵”,收住脚步的一刹那表情的变化。忘不了门里门外母子二人心灵的对话。忘不了豆花婶给儿子家当保姆,受到心理不正常的亲家的歧视和怀疑,“月朦胧梦难成,各怀心事睡不宁”,半夜三更还得推着婴儿车上场,满腹委屈却只能对着亡夫的相片倾诉。戏曲唱功的魅力是无可取代的。

景雪变太会唱了,那一段段的唱催人泪下。景雪变太会做了,她有意识地把传统的身段化作当代人物的动作。她的眼神和表情的变化,都是戏曲化的。夸张之中又是那么合情理。她在擦窗户时,甚至化用了蒲剧《挂画》的椅子功,使观众叫绝。

《山村母亲》值得研究的话题很多。这部现代蒲剧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戏曲现代戏确实已经步入成熟的阶段,已经可以郑重地进入艺术品的殿堂。《山村母亲》不像有的戏剧新作获奖即封箱的短命,它是可以常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品。《山村母亲》所代表的戏曲现代戏的成功,说明现代戏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诚心参与。

《山村母亲》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戏曲现代戏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蒲景苑赋

黄勋会

问中国戏曲梆腔肇始何地?当属河东蒲坂;览盛世梨园争霸花落谁家?莫非蒲景名苑。二十年逐梦,八万里绚烂。生生不息,风光无限。百姓舞台,人民剧院,艺术殿堂,剧坛标杆。

蒲景苑兮,千难万险还坚。遥想当年,改革正酣。青年团创新实验,奋斗突围。创业初期,何其艰难。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居食无定所,排演无场馆。剧团上下,穷则思变。谋项目,筹巨款,征土地,搞基建,激情燃烧。大手笔,大担当,大情怀,大奉献,大家风范。蒲景苑拔地而起,蔚为大观;青年团团场一体,全国典范。

蒲景苑兮,梅花争奇斗艳。戏剧事业难,人才第一难。生旦净末丑,“五脏”当俱全。蒲景人立誓愿,构建人才高地,打造精英摇篮。“一大理念”,带新人走正路,名师教徒,倾囊相授;“四个一批”,强队伍担使命,育人为本,何惜本钱。戏曲人才培育,抓早抓小抓严。练“童子功”,艺术生命长青;育“小梅花”,蒲苑叶茂枝繁。君不见,一十八载“育苗史”可圈可点,桃李满园,硕果累累。君不见,五十二朵“小梅花”可嘉可赞 ,全国第一,两届蝉联。

蒲景苑兮,好戏精彩连连。艺术生命力何在?精品就是一个天。几多河东故事剧,把大美运城唱给你看。几多戏曲移植剧,让真情厚爱永驻心田。几多传承经典剧,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几多原创精品剧,让时代人文精神烛照人间。尤见《山村母亲》,一剧跃登峰巅。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级“数字戏曲电影工程”,两个“国字头”项目,分量之重溢于言表。走进北京大学堂,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国家大剧院,走进世界大舞台,四个“大字号”平台,地位之高略见一斑。“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中国首届十佳优秀戏曲片”“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提名”,四大国家级奖项,顶尖荣誉谈何容易。“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影片”“世界文化交流杰出贡献”,两大世界级奖项,王者荣耀堪称空前。

蒲景苑兮,团队力量凸显。“国省市区”各级关照,发展优先。专家学者精心呵护,起点高端。剧团上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票友粉丝鼎力支持,倾情钜献。有道是:“蒲景苑里说巨变,万变勿忘景雪变。”非遗传承人,使命重如山。作为一团之长,勇担道义,人才、剧目、队伍、基地,“四个建设”成就辉煌,诉不尽个中苦辣酸甜。身为蒲剧名家,德艺双馨,花旦、小旦、刀马旦、武旦、正旦、老旦,“六个角色”无一不通,演绎人世间离合悲欢。荣誉纷至沓来,好评屡次三番。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大奖“三级跳”,荣誉至高点。“全才演员”“集大成者”“蒲剧皇后”,大师共点赞,美誉全球传。“农民好女儿,人民艺术家”,百姓好口碑,民誉更无前。

叹曰:昔日蒲剧路,今日蒲剧路,来日蒲剧路,蒲剧路任重道远;运城蒲景苑,中国蒲景苑,世界蒲景苑,蒲景苑有梦必圆!

(作者系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