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象山海 王丁芬 摄
万象山海城 千年古渔乡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位于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象山是海洋大县,拥有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988公里、海岛505个,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美誉。
6000多年文明史、1300余年立县史孕育了象山悠久的渔文化。“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石浦渔港古城,被余秋雨称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渔镇。全县18个镇乡(街道)临海,每个角落都有浓郁的渔乡风情。象山县拥有象山竹根雕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非遗项目1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个、省级非遗经典景区1个、省级非遗工坊(创建)2个,是全国唯一以县域为单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象山同时还是未来可期的“百强活力县”,不仅位列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中国创新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和中国数字治理百佳县,也是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拥有4A级景区4个,年游客接待量614.2万人次;是省首批建筑强县,建筑业总产值712亿元,列全市第一。
天下海鲜象山集,东海渔味鲜咸奇。象山的“十分海鲜味”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象山渔民世代以渔为生、以鱼为食,民间有以“海鲜十六碗”招待贵客的传统,详尽地诉说着象山作为“中国海鲜之都”的地位。经过推陈出新、改良换代后推出的“四季十六碗”,每道菜都有一诗一故事,已成为象山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名片,在长三角享有盛名。
在象山石浦完成拍摄的电影《渔光曲》也让这个海边县城闻名遐迩。1933年,蔡楚生、王人美、聂耳等30多人在石浦渔港拍摄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如今象山以“一首渔光曲”为灵感,打造一个跨界多元公共艺术盛会——首届中国(象山)渔光艺术节,从7月持续至11月,涵盖音乐、影视、策展、场景等公共艺术活动,让音乐点亮海岸线,让运动激活这片海。
非遗传承的队伍更年轻了
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象山人民创造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海洋渔文化,并成为象山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象山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一直以来,象山县以保护、创新、融合为方向,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挖自身渔文化内涵,全力推动海洋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了文化生态保护的新样板。
在象山非遗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年轻化”成为象山的一抹亮色。年轻,代表着活力,年轻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让象山渔文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2021年公布的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80后”成为了主力军。这群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具有更新颖的理念、更新潮的方式,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象山的非遗更具活力。如国家级非遗“唱新闻”依托保护单位,拍摄教学视频,开设云课堂;鲍记糕点联合造物社推出国潮风传统糕点,洋糕制作技艺等项目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网店,并通过直播引流,增加销售量,推动产业的发展,其中洋糕产品每年线上销售额近千万元。
与此同时,随着非遗保护的不断深入,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及培养,不少徒弟掌握核心技艺后也成为了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象山已经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并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代表性传承人梯队,打破了原有的一个项目一个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传承难的困境。
不仅传承人呈现“年轻化”,参与海洋渔文化保护的社会力量也越来越年轻。“90后”民谣歌手朱衡以国家级非遗“象山渔民号子”为灵感创作《渔人离歌》,将传统的非遗元素用时尚的音乐方式呈现;与此同时,更有一群年轻人正在为海洋渔文化保护注入新鲜活力。8月13日,象山大学生非遗保护联盟的23名大学生志愿者在非遗团队前辈的带领下,相约在老粮仓变身的竹文化艺术空间举行了一场“青春派遇上长老派”的象山县非遗保护志愿服务分享会。这场“青春派”与“长老派”的聚会正是象山非遗保护“年轻化”的证明。
▲ 非遗志愿者开展的七夕活动 彭朋玲 摄
为守住象山这片热土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县于2015年8月成立了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2019年获得“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奖。团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来自于社会各阶层。象山非遗保护的新生力量——非遗志愿者以社区、学校为主要阵地,利用团队优势独立开展非遗项目调研、非遗课堂、非遗宣讲、技能培训、普及宣传、对外交流等各类活动300余次,撰写非遗调研报告2万余字,服务群众超20万人次,为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出智出力。
大学生志愿者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力量。2022年2月,44名在校大学生组成了“非遗大学生联盟”。据统计,该联盟已参与活动20余次,他们利用寒暑假参与到象山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同时结合所读专业和所在地域,开展多样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 音浪分享会
象山还成立了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青年智囊团,邀请不同领域的年轻乡贤为生态保护区建设出谋划策,搭建智囊团展示转化平台——“海无际·浪有声”音浪分享会,共话蓝色未来,并广泛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参与生态区建设及宣传,扩大生态保护区的影响力和可见度。写下《追鱼》《向海而生》的作家龚晶晶说,作为“90后”,能够为家乡建设发声发力是年轻一代的责任与荣耀。
海洋渔文化的受众群体也在变得年轻。6月20日,象山海韵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带着兴奋和好奇,进行鱼拓的制作。“这是园里的一堂常态课,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象山海韵幼儿园园长欧赛萍说,园内开设了鱼拓、鱼骨画等多种非遗课程,让渔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群众。2016年,象山县文化部门联合县教育部门推进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建设,从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活动成效、课题成果等方面制定量化评估标准,开展认定工作。
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教科处主任李云麟表示,近年来,象山县已有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通过学校社团、亲子活动、建立传承基地等形式走入学校,利用本土资源就地取材,弘扬本土文化。目前象山已认定非遗教学传承基地36个,涵盖幼儿园到职业高中,有9个基地编印了校本教材,涉及非遗项目40余项,年培训学生超过6万人次,带动了近10万市民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搭建平台、创新转化,
海洋渔文化“活”起来
在弘扬海洋渔文化过程中,象山县积极为非遗搭建文化传承平台,通过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通过深挖文化资源、创新工作方式,海洋渔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也变得更加新颖。
近年来,象山县针对急需保护的濒危项目和传承人,实施了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韩素莲、张德和、谢才华、郑满江等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抢救性采访摄录。同时开展全国民俗类非遗项目记录工作与保护研究项目试点“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影像记录工作,并对海盐晒制技艺等8个项目进行普查,以图文形式详细记录项目历史沿革、核心技艺、代表作品等。
在创新海洋渔文化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象山县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双向发力,传承平台更加新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象山积极开展各种短视频宣传、直播、非遗云课堂等线上活动,拓展海洋渔文化传播渠道。这两年相继推出了“沧海遗珠”“非遗共富”“非遗亮相台”等系列短视频上百个,在各级媒体报道象山海洋渔文化内容多达1000余条,用活泼生动的方式直观、有效地推进海洋渔文化的传承传播。
谋划“象有非遗”数字应用。通过梳理辖区范围内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生产企业、非遗基地、非遗场馆等非遗资源,打造了非遗数据仓。构建用户信息评价体系及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非遗项目入驻—资格审查—梳理需求—智能匹配—业务合作—双方评价”业务流程闭环,促进非遗经济的发展。
以游戏的形式推广也让海洋渔文化传播变得更加新潮。今年9月,以开渔期为契机,网易的《一梦江湖》网游携手象山旅游集团,将象山当地的文旅特色文化与游戏内容结合,举行活色生“象”系列的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在线上游戏中,《一梦江湖》实景还原了象山当地的开渔景象,畅享海钓的乐趣,线下玩家们可以用最优惠的价格品尝到最新鲜的象山海鲜,实现公益助渔,并打卡非遗景区石浦渔港古城,品尝游戏“道具”仙草冻,也能通过类“元宇宙”的多重玩法,领略独属于象山的渔景风光。
已经连续举办二十五届的中国(象山)开渔节,以海洋渔文化为主线,全景展示祭海、如意信俗、石浦鱼灯等非遗技艺和民俗,成为国内举办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品牌溢价最高的节庆类活动之一,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海洋庆典节日。
今年的中国(象山)开渔节以创造性的思维和开放性的机制,探索通过非遗、音乐、美术、雕塑、影视、数字媒体等各种艺术手段,来激活独具韵味的海洋渔文化,点亮别样精彩的文旅新场景,升级打造一个“海洋味、烟火气、年轻态”的渔光艺术节。通过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供给、新消费,让年轻人的天马行空在这里展示、奇思妙想在这里落地、异想天开在这里实现、诗和远方在这里驻留,让象山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象山更有为,使象山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向往之地、圆梦之城。
文旅融合,
打造“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新IP
▲ 中国海洋渔文化馆
位于石浦的中国海洋渔文化馆,是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馆。整个场馆占地面积9415平方米,展馆内不仅有海量的海洋渔文化及非遗实物遗存,还大量运用AR技术、裸眼3D技术等高科技元素,展现了象山以海为生、与海共荣的海洋文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海洋渔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现代人深刻感受古老的渔韵渔魂。
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利用了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石浦第一冷冻厂”旧厂区,对输冰桥、输冰塔和储油罐等大量工业遗存进行修复保护,基本保留原有格局和风貌,凸显满满工业风。除了展示象山海洋渔文化,馆方充分利用原厂区空间,建设城市会客厅、非遗文创孵化、美食互动分享等项目。
“活化利用‘石浦一冷’,建设中国海洋渔文化馆项目,不仅要留住渔港记忆,更要重塑文化魅力,是象山提升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抓手。”象山旅游集团负责人表示,按照“渔乡味、烟火气、年轻态”文旅业态的要求,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倾力打造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农民画采风展示基地等海洋渔文化研学旅游基地,以及长三角地区“文创+”“商旅+”网红打卡地,努力成为全国海洋渔文化创新、创意、创业的T台。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立足海洋渔文化全域保护,象山正全力打造与营销“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这一新IP。通过石浦渔港古城、中国海洋渔文化馆、花岙岛等景点,向游客展示“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的魅力。通过将海洋渔文化植入民宿,出台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主题民宿”团体标准,打造非遗民宿,促进象山民宿提质升级。通过开展新媒体宣传传播,海洋渔文化IP深入人心,抖音全民任务活动参与视频超万支,“象山最美海岸线”话题新增2亿次播放量,累计播放达14.1亿次。策划推出具有象山辨识度的“周末嗨象山”产品IP,现已开展“露营+”“游艇+”“非遗+”“帆船+”“影视+”等8个微度假、深旅行的新场景、新玩法和新体验,持续引爆旅游客源市场。
▲ 花岙盐场研学活动
依托深厚的非遗资源,结合独特的自然风光,象山不断创新文旅产品。地处高塘岛乡花岙岛的花岙盐场,结合花岙岛独特的山海风光和国家级非遗“海盐晒制技艺”,推出“海岛微度假·自由慢时光”文旅产品,将海岛、石林、盐田、花海做了有机融合,丰富了非遗、休闲、运动、研学等文旅新业态,让传承千年的老盐田有了新生命。自2021年5月1日开始接待亲子旅游和研学团约200个,累计上万人,央视及省市媒体纷纷报道。
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淑萍表示,象山将以“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氛围浓厚、民众受益”为目标,以“唤醒记忆、激活非遗、深化融合、加快发展”为主题,高水平推进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好“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产业”“非遗+科技”组合拳,奋力开创象山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