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期颐春和:戴泽笔下的颐和流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8  浏览次数:8932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郑石如戴泽先生是新中国美术历史中卓有贡献的耕耘者,是徐悲鸿先生艺术理想的实践者,更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亲历中国社会百年的沧桑巨变,肩负发扬写实主义精神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郑石如 

戴泽先生是新中国美术历史中卓有贡献的耕耘者,是徐悲鸿先生艺术理想的实践者,更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亲历中国社会百年的沧桑巨变,肩负发扬写实主义精神的艺术使命,种种境遇与选择为戴泽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学术建树罩染上了一层宏阔的史诗背景与时代印痕,也让我们进一步梳理与研究戴泽先生艺术时自然而然地超越个案视野,在同历史语境的互动中得以开辟出多维度的思考与叙事空间。

为庆贺戴泽先生百岁诞辰,近日,由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主办,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戴泽艺术工作室、戴泽艺术基金联合承办的“期颐春和——戴泽先生颐和园主题艺术特展”在颐和园德和园与观众见面。


▲ 颐和园(油画) 1987年 戴泽


01

因缘际会下的相遇

展览以一件尺幅巨大的油画作品《慈禧画像》为中心。1979年,戴泽因《慈禧画像》的临摹复制工作暂居颐和园益寿堂,他也因此找到了一个能够安放心灵、抚慰精神的园地。

据颐和园党委副书记秦雷介绍,《慈禧画像》原件是1905年荷兰画家华士·胡博为清代慈禧皇太后绘制的油画像,画中慈禧端坐宝座,着金色寿字袍服,颈间围着寿字嵌珠花巾,头戴玉蝴蝶,耳饰珠坠,手持牡丹富贵团扇,指戴金护指。在园史档案中记载:慈禧油画1933年汇同故宫文物南迁至南京,1949年北返。在动荡岁月中,画像受潮泛黄,画布松弛,多处有皱褶纹,亟待修复。为了展览需要,园方委托中央美院时任油画教师的戴泽复制一张等大作品,原画像则得以妥善保存。2007年,由荷兰国家顶级的油画修复专家携专门设备来到颐和园修复了慈禧画像原作,当时戴泽的临摹作品,成为修复原作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修复完好的慈禧画像作为珍贵的历史鉴证与重要文物被精心保护。观众日常参观到的慈禧画像仍为戴泽的临摹作品。

在颐和园开展临摹工作的3个月中,戴泽于颐和园各处支起画架,取景写生。园区内处处皆景、帧帧入画的环境也为他提供了管窥自然不可多得的绝佳样本,营造出自由创造的艺术天地。这些写生作品以轻松写意的笔触、跃动绚烂的色彩、自然天成的明媚之光、中西媒介的无碍转换与大胆试验,投射出画者游于艺、乐于心的精神状态。


02

四季流光中的观审

此次展览以颐和园主题写生勾勒戴泽艺术的观审之界,以古建、风景写生为展陈主体,汇集其笔下充满暖意与生趣的颐和园四季景致。展览以颐和园四季景观为主题,分“颐和冬趣”“春和景明”“荷塘夏影”“秋境古桥”4个板块,借此凸显戴泽艺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品读线索:时间。展览中还呈现了戴泽的部分精彩的花卉写生,辅以与展览主题、艺术家创作或生活相关的文献与历史图像,共同实现对戴泽新时期以来写生作品的梳理与赏读。

展览中最早的作品是创作于1946年的戴泽《自画像》,亦是展厅中的开篇之作。戴泽在其艺术生涯中画过许多自画像,展出的这件应是其最早的一件自画像作品,他在回忆其求学期间的重要作品中,也明确提到了这件作品,足见对这件作品的重视程度。自画像是画家的自审之作,如伦勃朗画出对自我的怀疑,梵高画自我的矛盾与悲怆,丢勒画出他的孤高与孤傲。而戴泽在这件作品中也画出了超出写实的深省意味。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部分,是其创作时间之早,足以体现戴泽在绘画上早熟的才能与艺术天分。体现了戴泽在40年代已具备的写实能力与结构把握能力。

展厅中最晚近的作品是戴泽于2014年创作的国画《颐和之春》。该作品描绘了画家从知春岛眺望排云殿、佛香阁的场景,也是统揽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佛香阁建筑群的最佳观景地之一。画中迎风抽枝的柳树生机勃勃,岛上或休憩、或观景或拍照留念的游客尽入画中。尽管此时的戴泽因为手指颤抖已经难以顺畅地画出细长、均匀的墨线,但对颐和春景的欢喜之情仍然能够透过画面而引人共鸣。如今,画中那株羸弱的小柳树已长得粗壮繁盛。正如画家所说,“最美的画,应该是画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答案。” 


03

画中之景与景中之画

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在于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那么将戴泽颐和园主题的写生置于原景之中,似乎是这批作品最恰切的展陈之所。跨入展厅,现实的园景便归于形色,行于园中,历史的场景被拉入现场。画中世界与现实场域的连通,意在为观者提供一个游、赏、思、语的艺术空间。

有别于戴泽更为人所熟知的《和平签名》《义和团廊坊大捷》《农民小组会》等带有鲜明时代气息的鸿篇巨制,此次展览推出的作品更加切近戴泽个人化的视觉呈现,饱含着他对自然的歌咏、对生活的珍重和对岁月的咀嚼。统揽这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一些普遍的特征。一是对空间与画面纵深的表现;二是对选景视角的斟酌、对画面构图上的精巧安排;三是对具体在创作上技术问题的解决、对不同艺术语言的试验。如对不同光线下物色变化的捕捉、对建筑或花卉立体感的表现、对写实与写意的关系把握、对中西绘画技法的相互借用等等;四是对自我情感、观念、思想的投射与隐性表达。

从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至2016年封笔,以艺术傍身七十四载的戴泽,其成果数量之丰富、探索方向之多元、艺术思想之深刻、与历史语境关联之密切,都让笔者在观看与解读戴的作品时常常自觉难尽其意。然而,我们也总能从戴泽的一句话中找到力量,即“相信你的眼睛”。直观地欣赏他的作品,直觉地去体会他所呈现的艺术与生活之真、之美,或许是我们进入戴泽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