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霞光(国画) 2019年 傅以新
有了对光的感动,就会不失时机地去表现。感动不会雷同,作品就会有不同的个性,这使我对“光”始终不离不弃,乐此不疲。
——傅以新
说起画家对“光”的表现,你可能会联想到西方油画家柯罗、透纳笔下风起云涌的壮阔自然,抑或莫奈、雷诺阿画作中瞬息万变的光影,可你是否知道中国水墨画也能表现光?正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的“丹青诗韵——傅以新水墨画展”就向观众展示了画家傅以新的光影山水画作品及其诗书画合璧的独特创作风格。
上世纪60年代初,自学美术的傅以新赶上了“文革”前的最后一年高考,虽不会素描,但因白描写生的准确性高而被中央美术学院人物科录取,师从李斛、李苦禅、叶浅予等绘画大师。二年级时他的素描成绩就赶上了美院附中考上来的同学。李斛先生的名言“素描让你学会整体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响到了他日后对画面中的景物、人物整体布局的把控。出于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三年级时傅以新从人物科转入山水科,师从宗其香、李可染,由此开启了持续一生对山水画创作孜孜不倦的追求。
自古以来,“车辙马迹半天下”就被认为是山水画家的必要修养之一。亲近自然、喜爱探幽寻险的个性,加上遵循老师李可染所倡导的去“真山真水”中写生的教导,数十年来傅以新的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区市,在云南、新疆两地曾一次停留百天以上,游历过程中创作了大量水墨速写。从1991年傅以新的一首绝句中能体会到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艰辛:“塞外寻春笔底迟,坠崖得句有谁知。丹青一梦诚如海,功在铁鞋磨碎时”。这种“饱游饫看”的经历使其山水画取材极为广泛:奇峰峻岭、平原丘壑、飞瀑流泉、湖光江色、红日皓月,四季风物无不入画,且画面布局构图多样、视角独特。
傅以新山水画创作中对光影的表现更可以说在当今中国画坛是独树一帜,这是他数十年来在前辈大师风格基础上探索与创新的成果。“光”一直被认为是西方风景画擅长表现的对象,中国山水画家当中钟情于描绘“光”的并不多见。傅以新在美院人物科学习时接触到西方艺术史上被誉为“光影大师”的卡拉瓦乔、鲁本斯的油画作品,其中极具动感和戏剧性的光线处理激发了他对光线的兴趣。转入山水科之后,他接触到了李可染、宗其香和林风眠笔下的光影山水。李可染擅长画逆光山体前带着光晕的树木;“夜景高手”宗其香最善于表现从云间透过的月光以及船上灯光在水中的倒影;林风眠则喜用黄、红、橙和草绿来画斜阳投射下的树,与背景中铅灰色的天空对比强烈。傅以新被他们的作品深深震撼,下决心开始尝试用水墨来表现光影。在此后的几十年当中,他在老师和前辈们对光影山水的探索基础上,努力实验、拓展,形成了风格鲜明的个人面貌。
相比较于自己的老师,傅以新表现光影的视角更加多元。他不仅展示阳光下的山峦和树木,还直接表现太阳,将其刻画成一个发光的亮球;或是描绘一天当中不同时段的太阳,抑或处于雾霭或暮气中的太阳及其在水面上的倒影。他尤其擅长借助光来表现云的簇团、叠加以及如瀑、如浪的流云那种奔放、流动和深厚的美。从形式上看,在傅以新的光影山水中,勾皴与泼墨结合,水墨与淡彩并用,巧妙地使用留白表现云隙与光束,并通过浓淡墨色的对比渲染出氛围,呈现出光的变化多端、转瞬即逝;加上简练概括却生动传神的人物、马群、候鸟等“点景”,进一步传达出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烘托出画面的诗意。傅以新作品中的光并非写实的自然光,而是经过主观提炼和升华的光,是对大自然与生活中所收获的美与感动的抒发。每幅画所寄寓的情感不同,恰恰使其作品避免陷入山水画程式化的表达而屡出新意。他笔下的光影山水常令观众感叹“国画还可以这么画”,而他所开创的这种情景交融的绘画风格也被著名老艺术家杨先让誉为“水墨可染,光色以新”。
苏轼有言:“诗画本一律。”这指出了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规律。邓椿也曾在《画继·论远》中写道:“画者,文之极也。”可见把画家的文学修养摆到了极高的位置。傅以新正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史修养的画家。在美院读书时,老师李苦禅曾教导他书法“是中国画的命脉”,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刻苦修炼古文、诗词、书法“画外功”。他创作的水墨写生记、“诗配画”以及仿汉画像砖形式的“读史绘画随笔”,正是其文学、书法修养的展现。此次展出的大部分山水画都配有题诗或笔记,这些文字鲜活地记录了傅先生创作时的心境和体悟,所花费的心力并不亚于绘画创作。而仿汉画像砖形式的“读史绘画随笔”,则是以《左传》《史记》中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人物画与隶书书法的结合。人物并非寻常所见的画法,而是由汉画像砖拓片衍变而来的新技法,重在用人物的肢体语言细腻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表情和心理。单是画家、书法家或文史家恐怕都难以想到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傅以新先生的独创。
国家大剧院此次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傅以新的艺术创作面貌及特色,观众得以饱览“光色诗人”傅以新笔下的大好河山,并在光影山水、诗情画意中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作者系“丹青诗韵——傅以新水墨画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