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行走在新疆大地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8  浏览次数:91117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戴虎 肖尧轩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感动。“行行重行行”地在人民群众自然、自在的日常生活中,以舞蹈为出发点,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南部乡村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戴虎 肖尧轩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感动。“行行重行行”地在人民群众自然、自在的日常生活中,以舞蹈为出发点,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南部乡村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乡村民众自发、自觉的社会活动中,以歌舞为落脚点,感悟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实施背景下,新疆各族儿女特别是基层县镇乡村的父老乡亲、青年一代在物质生活、精神气质上的新变化。


2020国家艺术基金“新疆舞蹈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回眸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由中国彩票公益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中心资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安排、新疆舞蹈家协会组织支持,由新疆师范大学作为实施主体的“新疆舞蹈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7月15日至8月8日,在25天的时间里,带领来自全国13个省份舞蹈艺术领域的36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行程7000公里,以舞蹈为聚焦点,先后考察了喀什、和田、阿克苏、吐鲁番、哈密地区等28个县、乡(镇)、村。

作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行动,参与“新疆舞蹈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的青年舞蹈学者们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俯下身子,虚心学习,热情讴歌新时代国家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喀什地区:丝绸之路新生活

进入新时代,“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现代化都市喀什噶尔,正以历史新姿态、新气质朝向丝路经济带核心区中流力量铿锵前行。

正当新疆各族人民还沉浸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的喜悦与兴奋之中时,项目组成员集结于新疆喀什莎车县亚喀艾日克乡8村。这个村自2014年以来就是新疆师范大学定点帮扶和支持的乡村,当从全国各地集结于此的舞蹈青年学者,一下车看到宽敞洁净的道路、修葺一新的农家邻舍、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墙和自由嬉戏的孩子们时,上千公里的舟车劳顿一扫而光。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组在随后几天的喀什行程中,感受到更为真实而浓厚的来自美好幸福生活的烟火气息。

▲ 叶尔羌河畔喀群赛乃姆表演

在莎车喀群乡叶尔羌河岸边,近千名村民在村文化干部的组织下,为项目组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学员们立刻投入热情乡亲们的怀抱中,去感受村民的快乐,去体悟村民的热情,很多学员更与民间艺术家成了好朋友,在歌舞交融里去理解和感悟新时代喀群乡村人民的火热生活。

▲“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家中,项目组成员与他的父亲深情相拥。

在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乡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和“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中,“一头牦牛、三代戍边”的事迹让学员们热泪盈眶,对这片土地上“守我边疆、护我祖国”的英雄传统心生敬仰。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念霖在田野笔记中写道:“我生平第一次来到喀什的乡村,让我心生惭愧与震撼。惭愧在于既往对于这片土地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震撼在于我在这里处处看到的是一种昂扬、火热的生活热情,看到的是对故土、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澄澈的爱。我常认为艺术是生活的萃取,来到这里才知道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更惊讶的是,那种在歌舞之间、烟火之中浸润着的‘和谐’气质,那份源自内心、自然生活的美好,正是丝路精神的现实折射。”


和田地区:文化润疆新成就

和田作为新疆南部腹地,虽拥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地理资源,但因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与昆仑山脉冲击平原交错地,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一直是丝绸之路上让人思之念之的“璞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三次新疆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内地十九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点对点精准扶持的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让这个丝路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掀开面纱显露其迷人而瑰丽的“新玉”面庞。

▲ 学员在和田策勒县考察山羊舞

在和田皮山县克里阳乡墩库勒村,村民自发组织的麦西来甫,让学员们无不惊讶于在偏远的乡村之中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其特殊的舞蹈姿态与村民们自信而自在的精神气质,深深地感染着学员。同样,在于田县融媒体中心,由当地农民组织形成的县文化宣传队,其整齐划一的建制与规模,还有不俗的艺术表现力,令学员们大开眼界。

据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司海涛介绍,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和田地区对“文化润疆”工作投入了大量而精准的物力与人力,形成了一整套“外借、内生、互促、整一”的立体政策与措施,即依托对口支援的政策红利,联动国内高水平文艺团体,创作开发高质量的舞台艺术作品和文创产品;激发和田本土文艺力量的内在驱动力,开展系列优秀文艺创作扶持项目、论证研讨,讨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题材、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现实题材;以学术性的严谨态度引领舞台创作,以人民需求赋能舞台,延展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实现优秀文艺作品的嫁接再生、落地转化、持续生长。

当在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看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库尔班长女托乎提汗·库尔班的回信时,历史与现实有了最好的承继与接通,今天和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那绚丽依旧的赛乃姆、木卡姆,正是这片土地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共筑家园的见证,也是新时代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阿克苏地区:绿水青山新历史

在阿克苏地区,学员们真切地感受到塔里木河流域在新时代发生的历史之变。

8月的阿克苏,棉海核桃林,碧倾连天山。阿克苏意味“白水之城”。这里是塔里木河源三河汇流之地,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并不是“水草丰美”之地,相反却是一片生态脆弱、人居生活环境恶劣的盐碱荒漠滩。自1986年以来,该地几代人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地先后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台里克区域三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地区绿化总面积达到18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曾经的荒漠之殇如今已化作当地新近创作的舞蹈作品《南疆荷田田》中“疆南可采莲,鱼戏莲叶间”的绿色之地。

在当地“柯柯牙纪念馆”,看着30多年来几代阿克苏各族儿女接力战风沙、斗荒漠、拓绿地的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学员们不仅想起在喀什麦盖提县自2012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启动实施的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工程。10年间,计划百万亩的造林任务,如今已完成了一大半。立于“沙漠绿洲”的高丘上,一条绿色巨蟒盘绕横亘在城区与沙海之间,曾经的风沙肆虐、沙尘蔽日的恶劣气候大幅度减少,民众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2021年获得中国舞蹈荷花金奖、现象级的舞蹈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中,那个沐浴晨光、引吭高歌的青年,鼓子秧歌与刀郎赛乃姆同场互动的神来之笔,正是新时代天山南北随处可见的真实生活。这似乎再次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现代思维与技术的契合,更需要对当地历史、生活赤诚地沉浸、融入、学习与思考,进而通过真诚的舞蹈艺术手段,唤醒、共鸣人们心中的桃花源,才能实现引领人心、凝聚人心、融通人心的现实功用。

“阳光下的麦盖提”“绿海中的阿克苏”。古丝绸之路上沙漠驼铃深处的炊烟袅袅,正映衬着青山绿水中的现代新城,塔里木河水正孕育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


库车—吐鲁番—哈密:转化继承新故事

库车、吐鲁番、哈密,分别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龟兹、高昌、伊州故地。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是中国古代乐舞史上极为醒目的地理“IP”,与此相应的是该地区散落的星辰般的历史文化遗址与丰富的民间传统乐舞。

在我国开凿最早、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学员们从壁画上清晰可见手持各种乐器、身姿曼妙的28身乐舞伎人,这让大家情不自禁地想起库车县齐满镇农家小院里看到的当地民间艺人,一人手持两种乐器,左击鼓、右弹奏并同时演唱的高超技艺。唐玄奘眼中“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龟兹乐,似乎正在新时代库车齐满镇的农家小院款款流淌。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组织此次活动并为大家介绍民间艺人和具体节目内容的是齐满镇负责文化工作的程琪,这位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新疆的志愿者,在这里工作三个年头,她言语当中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尊敬、喜爱与了解和对当地传统乐舞文化颇具学识和历史深度的见解给予项目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坚信,这些乡村民间艺术家是我们的宝贝,爱护好他们,其实就是对我这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 学员在哈密聆听民间艺人故事

▲ 学员与策勒县民间艺人即兴表演

与程琪职业要求形成共振的,还有在民间自觉投入继承传播传统乐舞文化的地方精英。哈密歌舞团艾捷克演奏家塔伊尔·阿布列孜在其工作之余经常会带领邻居和乡亲们在他的农家小院一起学习哈密民歌,仅在学员到达的当天,闻声而来的乡亲就有31位,男女老少无一例外地都能击打手鼓、演唱哈密民歌、表演哈密赛乃姆。乡亲们中还有两位民间艺人直播这场“麦西来甫”。塔伊尔告诉学员:“远在几十公里外慕名来学习的人也有很多,现在日子好过了,家家都有车,政府又特别支持,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学员演唱刀郎木卡姆片段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的:“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项目组36位成员在25天里正是以这样的情怀行走在新疆大地上。

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脚下的土地已经大大发生了改变。透过歌舞看到,这改变既以“城市”这样的标识地为具象,更以“乡村”这样最后一公里为落点,改变的不仅是水土与风貌,更有这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精神气质。

瞻望,在宏阔的远方,这里仍将被不断深耕。不仅仅因为这里是祖国最为辽阔的土地,还在于这里承载着“一带一路”向未来奔赴的共同理想。

“美好幸福生活”的画卷已然在天山南北铺展,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端口,我们一定走得更从容、更笃定。

行走,仍在继续。

(作者:戴  虎)


文化润疆的“行走”路径

——基于国家艺术基金“新疆舞蹈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的观察

肖尧轩

由新疆师范大学作为实施主体的国家艺术基金“新疆舞蹈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带着一群国内舞蹈艺术领域的青年学者,“接地气、通人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走过了新疆28个县、乡(镇)、村,行程总计7674.6公里,如此规模、如此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罕见的。

项目对近10年特别是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文化润疆”工作上的路径梳理,尤为珍贵。随着项目组的脚步,我们触摸到一个真实、大美的新疆。

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抓手

提升舞台艺术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精准施策,确立对口支援新疆经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不仅要腰包“鼓起来”,更要让精神“亮起来”。由此,借助政策红利,以强化“四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作品脱颖而出。

经过考察,青年舞蹈学者们了解到,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深圳与喀什)、舞剧《五星出东方》(北京与和田)、歌舞剧《班超》(山东营口与疏勒)、歌舞剧《玛纳斯》(无锡与阿合奇)、《汉家公主》(江苏与伊犁)等,多属于此类型的合作。而自治区年度大剧音舞诗《情满天山》(2019)、舞剧《张骞》(2021)则是外请创作团队的模式。通过脚踏实地,大家达成共识: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全面提升新疆舞台艺术创作水平,促进了两地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融通;另一方面通过在地转化,夯筑了“文化润疆”高水平文艺品牌。

以文旅融合为引领

拓展文化融合空间

项目组所到之地,我们看到了改扩建或重建的文化景观、特色乡镇(街道)、主题公园、节庆展览(馆)等。在莎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舞台上,“十二木卡姆”与“锣鼓书”相映成趣;在喀群乡文化展览馆,项目组成员看到了舞狮、高跷的道具,而墙上挂着的一张张已泛黄的照片都在告诉我们文化“融合”一直在发生;疏勒齐鲁大剧院就坐落在扩建整修的张骞公园;而在塔什库尔干县石头城主题公园的篝火广场上,学员们终于看到“帕米尔雄鹰”的“原生”舞姿。这些崭新而火热的文旅项目,无不是定点、定项、定期精准施策的结果,又以线上、线下等新媒体互动传播,拓展了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

以项目基金为平台

激发文艺发展内生驱动力

项目组在考察中发现,各高校、艺术院团和县级文化事业单位和新文艺团体个人,近些年都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包括国家艺术基金、自治区文艺创作扶持基金等各级文艺扶持项目平台,催生了一批选材巧、小而精、品相优的文艺作品。

连续蝉联中国舞蹈荷花金奖的《长长的辫子》(2017)、《花儿永远这样红》(2019)、《阳光下的麦盖提》(2021)就是典型代表,此外新疆师范大学《水草·逐》《回家的路》、小舞剧《那片胡杨》,新疆歌舞团《追赶太阳的姑娘》《梦回龟兹》,喀什大学《叶尔羌河》《我的父亲是帕米尔雄鹰》等也是上乘力作。这些作品创作、表演力量皆来自本土,大大激发了文艺发展内在驱动力。

以新文艺群体为星火

加大文艺发展力度

新文艺群体已成为我们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力量。这些“十分活跃”的文艺力量,接地气、懂市场、有热情,犹如“文化润疆”大树之根须,把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继承的新故事,“润”至乡村、街道、楼宇、社区、校园、工厂等基层人民群众。

阿克苏尕藏舞蹈艺术教育、哈密华艺传媒、红梅花开艺术教育等,正是其中佼佼者。尤其是红梅花开艺术教育,作为新疆规模最大的艺术教育综合体每年开展各种规模的社会公益演出有200多场,疫情期间更是率先开设了云上系列艺术美育课程,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浏览量达数十万人次,同时开展各种美育主题的公益展览,体现出了一个有责任文化企业的担当与气度。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新疆舞蹈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以行走为笔、化舞蹈为墨,在“行行重行行”中,把文章写在了旅行中,那随风潜入泥土的美育种子,待到山花烂漫时,定是一番“润疆无声”的鲜艳画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