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诞辰105周年。在他的家乡浙江湖州,文艺工作者以他的生平为蓝本,提升创排首部原创强国题材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再攀精品文化创作高峰,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标识,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国之守锷》剧照
科技与文化碰撞
尖端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国之守锷》,通过屠守锷“揣梦、筑梦、圆梦”的传奇人生,展现当代中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感人泪下、催人奋进,打破了湖剧大戏演出沉寂近20年的局面。
“屠守锷是我们湖州人民的骄傲,湖剧是我们的乡音。”湖州湖剧传习中心全员出动,用吴侬软语唱家国炙热情怀,以当代声音讲“两弹一星”故事,其演绎的人物故事、参演演员、伴奏乐队均来自湖州本地,真正实现了“英雄人物本土化,本土人物戏剧化”。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湖州市文化馆还邀请众多优秀艺术家继续深耕打磨湖剧现代大戏《国之守锷》。创排期间,由国家一级编剧夏强、国家一级导演倪东海等专家组成的主创团队多次听取专家意见,在剧本构思、台词斟酌、唱腔设计、音乐伴奏、舞美安排等方面不断改进深化,用肢体语言和戏剧冲突展现生动且深刻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串珠成链的叙事铺陈中将屠守锷为国立志、为国求索、为国奉献的一生依次呈现,戏剧张力更强,虚实相生、时空交叉间让人物真实情感自然流露,全景式再现光辉历程,沉浸式升级审美体验,融汇了更浓烈的“师生情”“战友情”“夫妻情”“家国情”。
作为该剧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浙江省导演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倪东海表示,全剧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剧为窗口,挖掘阐发、传承弘扬本地独特的科技名人文化,以匠心打造文艺精品赋能品质湖州建设,在厚植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强化城市品牌,提升“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报效祖国”的科研文化形象,充分凸显城市辨识度,对湖州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栉风沐雨砥砺行
作为湖州重要文化标识的湖剧,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旧称湖州摊簧,是浙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说唱摊簧剧种,吸收了湖州民歌小调、琴书、三跳等民间艺术以及江浙沪其他民间剧种,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湖剧唱腔分基本唱调和杂曲小调两类,曲调清新流畅;唱词的结构以“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主,可灵活增减“加冠”,采用本地吴语方言湖州话演唱,语言柔和软糯;表演以文戏为主,注重人物性格刻画,适合演悲欢离合的家庭爱情戏,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 湖剧《朱三刘二姐·送嫁》(许丽娟饰朱三、肖明芳饰刘二姐)
▲ 湖剧《麒麟带》(高芸娣饰姚麒麟、许丽娟饰李世忠)
1955年,湖剧经过“小戏时期”“本摊时期”之后发展迅速,在原湖州同乐湖剧团的基础上整顿、新建湖州市湖剧团,全团演职人员达40多人。剧团先后排练了湖剧传统戏《牛郎织女》《打金鼓》《十五贯》《白蛇传》《秦香莲》以及现代戏《两兄弟》《中秋之夜》,创作了新戏《走上新路》《太湖红浪》《食堂门口》等,并创排改编了大型古装湖剧《朱三刘二姐》,获得社会强烈反响,尤其是传统剧目《麒麟带》成为湖剧的“看家戏”,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
1966年,湖州、嘉兴和德清相继建立三个专业剧团,农村也有大量业余小戏班社,男女小生同台,湖剧音乐唱腔有了较大发展。“文革”期间,演员以超凡的毅力坚持创作,涌现出《石岭银锄》《老马回家》等湖剧现代小戏。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受西方古典音乐、爵士音乐和新民乐等文艺样式的冲击,加上大众审美转变、新兴剧目匮乏等,大量湖剧观众流失。2001年,湖州市对当时的湖剧团、越剧团等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进行撤并等改革。湖剧,一度濒临消亡。
枯木逢春萌芽发
2003年,中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之一,非遗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湖剧终于迎来了转机。作为非遗名录中的重点抢救项目,湖州市开展湖剧艺人情况调查,对湖剧团的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数字化手段予以保存。2011年,湖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湖剧《珍珠塔·羞姑》(陈伟饰方卿、陈建平饰方朵花、范奎英饰红云)
▲湖剧《陆雅臣·求岳母》(陈伟饰陆雅臣、杨正发饰蔡伯伯、陈建平饰罗母)
▲ 湖剧《卖青炭·朝奉吃菜》(高兴发饰朝奉)
随着“越改湖”计划(即尝试让原湖州越剧团的越剧演员改唱湖剧)的创新开展,湖剧振兴取得诸多成效。作为湖剧保护单位的湖州市文化馆,先后在湖州师范学院、爱山小学、仁皇山社区等地建立起湖剧传承教学基地及湖剧表演队。2017年,湖州市文化馆为湖剧各级传承人进行了视频、音频的抢救性记录,整理、复排、录制了《朝奉吃菜》《麒麟带·走七里》《庵堂相会·过桥》《珍珠塔·前见姑》《陆雅臣求岳母》等湖剧传统剧目,参与文化和旅游部戏曲百戏盛典、“浙江好声腔”珍稀剧种汇演、浙江省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戏曲)代表性作品展演等,获得较高赞誉。
“非遗再造”争朝夕
2018年,湖州市文化部门开设湖剧委培班,以专业艺术院校的模式培育新生力量,招录15名“00后”学员延续文脉。湖州市文化馆及原湖剧团的戏曲老师挑起重任,制定教学计划,起草教学大纲,设置培养课程,编写专业教材《湖剧唱腔》(正式出版)、《湖剧语音念白》等,湖剧老艺人亲临授课,众多优秀艺术家指导创作精品文艺作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年苦学磨一剑,均龄19岁的湖剧学员不断锤炼“四功五法”的戏曲表演技巧,多次参加“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浙江省“天下第一团”联盟经典折子戏专场展演等大型活动。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湖州湖剧传习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湖剧保护传承的专业机构,也是湖州实施“非遗再造”的示范样本工程,通过社会招考的方式吸纳青年戏曲演员,唱好湖腔雅韵、讲好湖州故事。湖剧连续5次亮相央视音乐、戏曲等电视频道,湖剧戏歌《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登上学习强国App,在湖州掀起“家乡戏”湖剧传承热。
击鼓扬帆正当时
为推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全体湖剧工作者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以民相亲促进心相通,文化服务扎根基层,生机勃勃。
青年演员扛起振兴湖剧大旗,陆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湖剧专场巡演、诗行远方——湖州市文化走亲到新疆柯坪等活动,积极投身到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中,一批湖剧精品搭乘着文化活动的班车来到群众身边,公共文化服务因此变得喜闻乐见。
依托数字化改革成果,湖剧线上活动如火如荼。湖腔雅韵——浙江好腔调(湖州专场)线上展演,获选国家公共文化云2022年第一季度直录播展演,《以文化人 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节目在南太湖号视频号播出,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线上巡演服务6万多人次,湖剧小戏迷不断涌现,让全民艺术普及随处可见。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千帆过尽,湖剧依旧宛如一个翩翩少年,怀有一颗炽热如炬的赤诚之心,意气风发。在冰与火的淬炼中,这一饱含湖州文化基因、传承湖州文脉的地方戏曲,从涅槃重生到蓬勃发展。
湖剧振兴,未来可期!
(作者:章静颖 马彦君)
▲《国之守锷》剧照
科技强国路上的追梦人
——评原创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
骆 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不仅为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更成为故乡——浙江湖州人民的荣耀与自豪。于是,用家乡的湖剧去表现英雄人物的故事——原创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以屠守锷的人生经历为原型,让他立体地呈现在戏曲舞台上。
事件叙述旨在串珠成链
《国之守锷》跨越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50年,并以1932年即少年时代的屠守锷出场为序,自有编剧的匠心独运。这不仅在于那是在乌云密布的上海外滩码头,屠守锷与父亲躲避着日军飞机的轰炸,还在于当一个人身处险境,更能激发他的斗志——“长大了我也要造飞机,和你们决战”,更在于命悬一线恐怖场景的渲染,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尽快入戏。
少年屠守锷目睹日寇轰炸的这场空难,既有冥冥中宿命的安排,也是必然的人生遭际,雨点般的炸弹、码头上的火海,在生命无常的电光火石间,使他顿悟既有权利去享受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欢乐,也将有义务去勇当一名保卫祖国的战士!全剧也正是以他立下强国志向为叙述基调,以“中国何时强”为核心导引,以“国家重任”为精神激励,彰显新中国第一代导弹与航天科技人员不畏艰难、献身国防,不怕牺牲、为国铸剑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改编的舞台剧,还原历史的真实需要靠无数准确的细节来支撑。于是,《国之守锷》在叙事结构上,强调事件的完整性,并以细节支持叙事单元,惟其真实,才使该剧让人信服,也更感人。
该剧截取的时间节点为1932年1月、1945年底、1956年10月1日、1960年夏天、1970年4月、1974年11月、1980年,并以此时间节点发生的事件为场次串珠成链,通过虚实相生的时空交叉,分段推进的情感演绎,围绕发生在屠守锷身边的一系列故事,展现当代中国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见证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该剧在催人泪下的场景演变中,吹响奋进的号角,意义非同寻常。
矛盾冲突颂扬求真之美
通常说,冲突就是戏,戏就是冲突。《国之守锷》通过屠守锷自我的内心冲突、与同事的冲突等,来凸显屠守锷的人性之善良、人格之健全、人品之高格,富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一代又一代知识者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不绝斗志。
先看屠守锷内心的自我冲突。即将步入中年的屠守锷在北京航空学院教书育人,备受学生爱戴;小家庭伉俪情深,生活安逸稳定;善解人意的妻子秋粟分娩在即,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让他们充满期待。但是,导弹发射基地上校副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张长征的到来,打破了屠守锷生活的平衡——上级调他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他矛盾、犹豫,一方面要从“设计飞机,教学生造飞机”改行为造导弹,他没有完全的把握;另一方面,小家庭的生活重担全要落到妻子身上,他于心不忍。但深明大义的秋粟打消了他的顾虑,这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知识型基层女干部以国事为重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显现了这对夫妻人性之善良与质朴。
二看与同事的冲突。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有分歧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冲突。剧中屠守锷的同事鲁丁既盲目相信苏联的设计数据又急功近利,两人之间的争辩,不仅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是自主立场的体现。在对待我方用算盘算出来的数据与苏联专家提供的对不上时,鲁丁认为“听苏联专家的绝对不会错”,屠守锷则认为“数据面前人人都平等”,求真务实的品德高下立见;苏联专家撤走后,党中央提出“八年四弹”的攻坚任务,鲁丁认为这是美国和苏联都做不到的事,屠守锷一句“同志们,我们继续干”很有力量,凸显了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而当中途下马的导弹设计项目重新上马,组织决定让屠守锷担任总设计师时,鲁丁又自愿担任副总设计师,是因为他已被屠守锷几年如一日心无旁骛、默默奉献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再看因学生黄志良家庭原因展开的冲突。黄志良对屠守锷敬重有加。在第五场里,面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而东风导弹多次实验未果,黄志良对老师的劝解令屠守锷深感安慰。之后,因黄志良家庭成员叛国的原因,鲁丁让他立刻离开基地去农村劳动,屠守锷据理力争,并在张长征的支持下,保下了黄志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彰显了屠守锷的品格。
全剧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层层递进,来观照屠守锷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生,让历史铭记其丰功伟绩,也让观众在入情入理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英雄群像谱写励志诗篇
《国之守锷》是一曲英雄群像谱就的励志诗篇,剧中通过“师生情”“战友情”“夫妻情”“家国情”,塑造了屠守锷、秋粟、鲁丁、张长征、黄志良等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直面国之患、时之需,上下求索一条强国之路、复兴之路”的英雄气魄,发人深省。
一看“师生情”。黄志良长期跟随屠守锷,担任他的主要助理,在家庭原因遭受打击后,屠守锷的鼓励与信任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并一如既往投入到科研中去。这份师生情谊难能可贵。
二看“战友情”。屠守锷、鲁丁、张长征等人物,为了共同的目标——研制出导弹,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在第五场里,为了取回数据盒以期取得试验的突破,屠守锷、鲁丁、张长征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情急之下,张长征以领导者的身份挺身而出,这种为了国家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可歌可泣,让人钦佩。
三看“夫妻情”。屠守锷与秋粟志同道合。在第一场里,秋粟对屠守锷工作调动的无条件支持,对国家机密的尊重,表明了一个知识女性磊落的襟怀;而屠守锷在离家之前,关心的是家中米、油、煤是否富足,这份家庭责任感同样感人。至第六场,秋粟生病,组织上让屠守锷从基地回来照顾她,但秋粟想的是“你的研究事关国家连你我,我自当全力支持你赴征程”,屠守锷想的还是家中米、油可够,粮票可缺?两人处处为对方着想的这份心意,使他们情比金坚。
四看“家国情”。虽然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鲁丁发出过不同的声音,有他偏激、保守的一面,因而令矛盾与分歧在所难免,但在紧要关头,他同样具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美好品德,这种时时处处呈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也正是该剧能打动人心的时代价值、现实意义。
屠守锷、秋粟、鲁丁、张长征、黄志良这些剧中人物,既是历史长河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又肩负使命——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也让观剧的家乡人民为祖国自豪、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