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演十三艺节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缘起于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的一块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的汉代蜀地织锦护臂。该剧从考古发现的现代穿越到故事展开的古代,又落脚于尾声由考古队员展开的那面五星红旗,所有的恢弘沧桑都镌刻有痕,也诠释了作品整体的架构与质感。
从一个织锦护臂生发出丰富的想象,并使之衍化为开阔的历史场景、动荡摇曳的情节枝条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文物自身发散的魅力。奉与春君显然是全剧最重要的一组关系,而所有伏笔的发力点,都在于把这组关系的戏剧情感、舞蹈表现推向高潮。从僧人、春君家庭到众人修筑城墙、奉与众人断后御敌,全剧终于完成了家国共情的表达,而精绝市井与夜宴的场面跟长安“农家乐群舞”、“汉宫宴乐群舞”就像天涯共此时,打通了共同命运的情感通道,为有情人共赴危难提供了支撑。
或许,剧中舞蹈表现的层次还可以更高扬、更强烈、更开阔,以在“汉宫宴乐群舞”的高点之上让男女主角的舞蹈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包括奉卸下护臂的过程,因护臂在剧中是贯穿道具、象征符号,也可以更好地纳入奉与春君的双人舞之中,但情人的眼泪和勇者的挽歌幻化为携手向东方的回归之旅,“五星出东方”织锦护臂逐渐人格化、形象化、舞蹈化,也实现了主题表达的升华。场面、情境、心象都是组织舞剧舞蹈的重要单元,当它们形成了凝聚情感、具备情感张力的舞蹈织体,舞剧之舞也就有了本体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