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文化志愿者:群众身边的亮丽风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8  浏览次数:123296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今年暑期,各地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培训、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活动,极大满足了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其中,许多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和文化志愿者发挥了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今年暑期,各地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培训、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活动,极大满足了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其中,许多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和文化志愿者发挥了积极作用,或参与教学和演出,或提供咨询指引等服务,优化了群众的体验感。本端通过对文化志愿者和团队暑期服务的采访,以及相关评论,展现志愿者的风采、志愿服务的价值。


1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里的“小黄人”

本端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志愿小讲解员在为观众讲解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今年暑假期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有一群洋溢着青春与热情的“小黄人”。他们身着黄色志愿服,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广州起义纪念馆讲述红色故事、广州故事,传承岭南文化,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用热情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他们就是可爱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志愿小讲解员。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持续开展红色文化志愿服务,定期招募大、中、小学生开展以讲解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今年暑假,来自广州市知用学校、广州市回民小学、广州市外国语学校、越秀区豪贤路小学、越秀区执信南小学、天河区体育东小学、天河区五一小学等学校的80多名小志愿者来到场馆进行讲解志愿服务,成为博物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从礼仪规范、语言表达技巧、展厅基本礼仪、手势、站姿等讲解技巧对志愿小讲解员进行了培训。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反复练习,小志愿者逐渐熟悉了展板内容和展厅讲解路线,并以优异的表现通过考核后,走上了志愿小讲解员的岗位。每周4次的志愿讲解让同学们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他们为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生动的讲解,讲述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时刻中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他们声音也许并不洪亮,也许还带着丝丝稚嫩,但真诚而感人的讲解吸引大批观众,思路清晰、内容准确、语言流畅的讲解赢得观众的一致点赞好评。

李明璐是越秀区豪贤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往年的暑假她都是在家写作业,而今年则成为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的一名志愿小讲解员,暑假生活变得丰富多了。“有一句话叫‘知史明理’。起初,我对中国近代史只有一点点了解,但是参加志愿讲解之后,可以记住近代发生的很多故事。”她说,为了通过考核,她每天要读至少10遍讲解稿,再到馆内实地训练。第一次面对观众时,李明璐不敢直视他们,于是她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明璐不但增长了历史知识,面对观众也越发从容了,可以跟观众很好地沟通,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来自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的洪习戈热爱博物馆,初二学习近代历史后,就萌生了做志愿讲解员的想法。他说:“这不仅加深了我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可以为大家提供讲解服务,充实我的课余时间,让我的暑假更有收获。”深入了解广州近代历史后,洪习戈被众多革命先辈的精神所感动:“当时革命先辈为国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像19岁就牺牲的女兵班长游曦等先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感染了我,激励我努力学习,为祖国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沈烨煊、沈梓煊是广州市回民小学的一对“姐妹花”,今年也是首次成为志愿讲解员。沈烨煊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她给一个团体讲解时,因为观众比较多,她非常紧张,讲解时出现小失误,但叔叔、阿姨为她鼓掌、鼓励她,让她感到十分暖心,顺利地完成了讲解。沈梓煊的第一次讲解同样令她印象深刻,那是她参加讲解考核时,因为紧张而出现了失误。考核结束后,讲解员温柔地鼓励她,教授她讲解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她感到温暖又感动,也激励她认真地完成每一次讲解。

这个暑假对回民小学的梁婼潼来说非常有意义,到广州起义纪念馆当讲解员成为她暑期最爱做的事情。腼腆的她一开始并不敢给团体观众讲解,而是躲在同学背后,只想给小朋友讲解。在观众的一次次鼓励下,梁婼潼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讲解也越来越精彩生动了。“每次观众听完讲解后跟我说‘谢谢’,我都觉得特别开心满足。”梁婼潼已成为暑假期间服务时长最多的志愿讲解员,多次受到观众的表扬。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与感人事迹,而每一次讲解都是对革命精神的传递。每一位革博的志愿讲解员都在用着自己的方式传导着那份革命精神,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革命岁月的回顾,每一次讲解都是对革命先烈的致敬。今年暑假期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志愿小讲解员队伍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0小时,并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成长,成为红色文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

文化“两创”为暑期送清凉

本端驻山东记者  苏  锐

▲ 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到学校传承莱芜木版年画技艺 山东省文化馆供图

“木版年画不仅历史悠久,制作过程复杂,而且题材故事丰富多样,艺术风格也是千变万化。”8月26日,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成员、莱芜木版年画传承人石桂利,来到济南市莱芜实验学校,为三年级二班的同学带来一次别开生面的非遗公开课,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

6月底至8月底,为丰富大、中、小学生和其他市民的暑期文化生活,山东省文化馆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结合馆内志愿服务团队的资源优势,推出文化“两创”系列体验活动。活动采用“阵地辅导+外出展演”形式,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分成若干小队,既有负责后勤保障的人员,也有负责前期策划及中期执行对接的人员,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各界认可。

6月底,因中、小学陆续放假,部分原先需要接送孩子上学的老人,有了空余时间参加文体活动。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创新推出线上“新六艺学堂”,采取分班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对口的志愿者,专门负责、管理网络教学相关工作。

“暑期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步进行,目的是扩大受众群,给暑期有时间的老人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山东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赵新天介绍,线上“新六艺学堂”的教学内容侧重山东代表性非遗项目,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体工作中,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电话通知每一名报名成功的学员。基于老年学员不擅长使用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的现实情况,实时指导,耐心培训。在正式开课前3天,每个班级文化志愿者与在群学员进行15分钟课程演练,最大程度确保课程顺利开展。

今年暑期,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还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传承,推出“暑期特色套餐”,结合节气时令,为民众讲解民俗文化。比如在小暑节气,因空气湿度逐渐增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在市民要求下,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举办“伏暑因循至,腧穴扣药香”小暑节气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山东省文化馆的志愿者为大家展示了养生手工器具——棉布药槌。棉布、艾草、粗盐等材料提前依次摆放在桌子上,在浓浓的艾香中,志愿者为大家讲解了国医文化,药槌制作所需材料的药性、用途、制作及使用方法。随后,大家便在欢声笑语中动手制作药槌。

开展阵地服务的同时,瞄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还积极走进乡村,为暑期群众送去清凉。

7月中旬,济宁市微山县微山岛镇临湖码头喜气洋洋。数百位群众早早坐在椅子上,等候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化装完毕,上台演出。曲艺、歌舞等展演完,志愿者又被几位村民拉到村庄的文化广场。原来,村民想让山东省文化馆的志愿者给辅导一下广场舞和唱歌。

“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努力的。现在基层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文化志愿者要多到镇上、村上演出,感悟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成员、青年歌唱家菅广福回忆,去微山岛镇演出那几天,天气特别炎热,但是岛上的居民非常热情,不仅给志愿者准备了茶水,还邀请大家在岛上多住几天。

微山岛镇居民高淄伟如今在岛上开起了一家农家乐。他说,山东省文化馆的志愿者来的那几天,岛上特别热闹,既丰富了岛上居民的文化生活,又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来到微山岛镇,助力这里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赵新天表示,今年暑期山东省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的文化“两创”系列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助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接下来,山东省文化馆将继续发挥阵地和资源优势,创新服务理念,吸纳更多社会人士加入志愿服务团队,克服人手紧张的短板,在更广阔的舞台弘扬文化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3

武汉文旅志愿者服务总队:

寓教于乐,打造“第二课堂”

本端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  武汉文旅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体验汉绣     武汉文旅志愿者服务总队供图

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深情相拥,邂逅古今建筑,收获感动与力量,体验当一回“小小非遗传承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湖北省武汉文旅志愿者服务总队精心设计文化志愿活动,热情邀请亲子家庭参与,让文旅场所从“游”到“学”,成为孩子们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

6月19日,武汉文旅志愿者服务总队在武汉市青山区图书馆开启“典籍中的武汉”悦读分享系列活动。国家金牌导游和“小小城市推荐官”齐亮相,与亲子家庭现场互动,分享阅读的乐趣。

武汉文旅志愿者全婷首先分享了书籍——《打开曾侯乙墓》。她介绍,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曾侯乙是美食爱好者、音乐发烧友、奢侈品达人……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与2000多年前的曾侯乙的距离。武汉文旅志愿者、国家金牌导游谭海平则节选了《风雅武汉》一书中的《一个人一座城》章节,从书中写到的“武汉之父”张之洞的成就讲起,解读张之洞对这座城市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文旅志愿者在这次读书活动中,首次尝试了“书本阅读+云端游历”的新形式,实时视频连线,带孩子们从书本“穿越”到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昌起义门,一下子就让孩子们激动起来:“我也要去看起义门的城墙。”

本次活动中,3位武汉文旅志愿者“小小城市推荐官”亮相,在武汉自然博物馆担任志愿者的袁昊泽是其中之一。他分享了《河畔珍灵》一书,因为从小对自然科学感兴趣,他便大量阅读此类课外书。在分享过程中他“棋逢对手”,台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也是“动物迷”,两人甚至展开了一场小交流。最后,这位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想拥有《河畔珍灵》整套书籍。

为了在建筑中感受革命精神和城市精神、增强文化自信,8月1日,武汉文旅志愿者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开展“致敬英雄、见证荣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近20组亲子家庭参与。武汉文旅志愿者还带着小朋友和家长一起搭建斗拱模型,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拉近了亲子关系。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武汉文旅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讲解了现代建筑展厅和未来科技展厅,展示了中国建筑的高度、广度、深度、速度、精度、跨度。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纪实展览”前,孩子们纷纷赞叹“武汉速度”,也被这些默默付出的平凡英雄所感动。在未来建筑展厅,许多天马行空的设计激发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繁荣昌盛,中国建筑从一砖一瓦到领先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史。有小朋友说:“建筑工人一砖一瓦搭建起我们居住的城市,给了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是普通人,也是英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希望孩子们从小就喜欢汉绣,了解传统文化。”国家级非遗项目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炜佳说。8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武汉文旅志愿者在武汉市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开展“承传统文化、迎巧手七夕”主题活动,邀请了10多组亲子家庭体验汉绣。活动开始,武汉文旅志愿者为大家介绍了汉绣的起源和特点。进入展厅后,小朋友们的目光被门口的一件汉绣戏服所吸引。王炜佳介绍,这是一件女靠,在汉剧服装里面花木兰和穆桂英都可以穿。

汉绣讲究“平金夹绣”,很有层次感和光泽,灯光一打开就会非常亮眼。现场,王炜佳展示汉绣工艺,只见她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用线将图案勾勒得惟妙惟肖。小朋友们跟着她学习穿针引线的技巧和汉绣针法,体验汉绣工艺。江汉区黄陂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星玥是第一次接触汉绣,她说:“原来汉绣有这么多针法,颜色这么多彩,我希望能学习汉绣。”

短短一小时的“穿针引线”,在场的小朋友们很是耐心和细心,对“看花容易,绣花难”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家长杨女士表示,汉绣凝聚了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小朋友从小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方面会有很大帮助。

在活动现场开展服务的武汉文旅志愿者夏文慧说:“希望孩子们通过体验汉绣,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将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小传承人’。”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好文化志愿者能量

张 妮


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勉励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服务保障法》指出,国家倡导和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强调,要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对全国各公共文化单位、机构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示范性作用。

当人们参加图书馆的阅读活动时,当村民观看文艺展演时,当孩子参加博物馆的研学活动时,人们总会看到文化志愿者温暖而有力的身影。

一方面,文化志愿者是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支有益且重要的补充力量,有利于缓解公共文化单位、机构的人力不足,优化员工知识结构,让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质量更高、服务半径更广、服务人群更多,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及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黑龙江12万名文化志愿者以文艺的形式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振兴建设,鸡西市鸡东县李金星、鹤岗市绥滨县佟学才、佳木斯市桦川县杜边等优秀文化志愿者在开展服务的同时,还带动身边人参与。再如,湖北的全婷、袁昊泽、夏文慧,广东的李明璐、洪习戈、梁婼潼,山东的菅广福……这些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各地城乡,服务内容囊括阅读推广、群众文艺演出、文化传播、数字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培训、景区讲解、文明旅游引导、古籍保护等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方方面面,服务对象覆盖老、中、青全年龄段,尤其是针对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更体现出文化志愿者的爱心。

另一方面,对文化志愿者来讲,无论出于求知目的、社交目的、奉献目的,还是自我价值实现目的,文化志愿服务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光发热、结交朋友、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平台。这些民间“高手”借此机会用自己所长服务群众,用自己的爱心、真心、关心让人们感到暖心。

然而,目前,一些地方仍存在文化志愿者专业技能不够多元、人员流动性大、管理意识薄弱、激励考核机制不健全,以及志愿者人数与服务岗位比例失调等状况,导致出现了一些文化志愿者参与热情不高、服务持续性不够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切实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相关单位在开展文化志愿者工作时应注意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培训、管理。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且分类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培训辅导,增强其专业技能,以保证服务的品质。

二是注重人才与服务的多样化。在新时代,各地文化机构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升级服务内容和形式,更注重针对性、品牌化,这就需要招募、吸纳具备多种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与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相匹配。

三是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服务记录、健全激励机制。合理的奖励制度能吸引志愿者更好、长期地参与志愿服务,如授予证书、服务时长积分奖励,以及设置“年度十佳志愿者”“年度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表彰奖励等。

四是加强榜样宣传。通过宣传,增强文化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既能使志愿者更有动力参与服务,也有利于各方在实际工作中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五是为志愿者搭建交流平台。社交是很多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重要目的之一,相关单位可以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平台,以建群、开展交流讲座等形式,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让志愿者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更有利于他们长期开展志愿服务。

如此,志愿者能量将得到充分发挥,服务效能会进一步提高,服务会更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能更有力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