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话剧《桂梅老师》:再现榜样精神 让梦想飞越大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4  浏览次数:6787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话剧《桂梅老师》剧照 (资料图片)戏中有戏 魅力再现季国平“七一”奖章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老师的真实事迹,感动了全国教育界,也感动了戏剧界。近年来,根据张桂梅事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 话剧《桂梅老师》剧照 (资料图片)


戏中有戏 魅力再现


季国平

“七一”奖章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老师的真实事迹,感动了全国教育界,也感动了戏剧界。近年来,根据张桂梅事迹创作的戏曲、音乐剧等舞台剧有不少,云南省话剧院创作的话剧《桂梅老师》独树一帜,真实生动、魅力四射。


以宣讲引导让往事重演,再现桂梅老师的人格魅力,该剧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叙事方式,首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桂梅老师》一剧正是充分发挥了宣讲英模真挚朴实的情感优势,加上话剧非常擅长的“往事重演”、情景再现的形象优势,撷取了16个精彩的人生片段,生动演绎了桂梅老师的动人形象。

用宣讲形式展开剧情,可能也是表现桂梅老师最好的选择。40年来,桂梅老师不屈服于清贫、困苦和病魔的折磨,长期坚守乡村教育,艰辛地创办女子免费高中和儿童福利院,潜心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她不仅改变了山村孩子,特别是大山女孩的命运,女高的高考升学率也是十分亮眼的。40年的教师生涯,桂梅老师有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但这些事迹是零散的,时间跨度长,宣讲引导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生动、感人的戏剧情节。剧作家也正是如此,选择了最能体现桂梅老师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细节和事件,借助宣讲成员的串场和诸多事迹的情景再现,组合成一台构思严谨、戏中有戏的人生大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完成了桂梅老师舞台形象的结构创造。

难能可贵的是,“宣讲+戏剧”的样式也能直指人心,揭示人物内心,提炼和升华剧目主题。《桂梅老师》从宣讲队讨论如何宣讲开始,重点聚焦张桂梅教书育人,聚焦改变山区蒙昧无知、改变大山女孩传统宿命等事件,集中揭示了桂梅形象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和时代价值。张桂梅的初心就是要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为社会做贡献。她一辈子没有自己的孩子,爱人玉汉的离世对她打击极大,她始终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学生都叫她妈妈,大爱无疆的情怀一直伴随着她。剧目最后有关大爱的讨论引人深思,所有的人都去做才会有大爱,无数人的爱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大爱无疆,升华了人物的境界,也揭示了该剧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

《桂梅老师》的二度呈现是出色的,李红梅饰演的桂梅老师让人印象深刻。

在该剧中,无论是宣讲引导还是往事再现,张桂梅都是以第一人称出现在舞台上的。宣讲时,她是当事人,不赞成那些对她的夸赞语,强调一个“真”字。往事再现时,她是剧中人,总是以最为本色和朴实的面目示人。她反对被神化,她对宣传队的孩子们说:“妈妈一身病妈妈还精彩?妈妈急了会骂人,因为妈妈是人。”真正能做到将英模人物还原为普通人,对演员来说也是新的挑战。应该说,李红梅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角色的塑造,形成了该剧独特的表演风格。

李红梅饰演的桂梅老师以“真”塑人,还原桂梅老师一个普通的“人”。全剧的主题立意、形象塑造也正在于一个“真”字,用桂梅老师的话讲,“只有真才有善,有善才有美,没有真,善和美说多少都是白费”。桂梅老师平凡中见伟大的事迹,是由几十年人生中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所组成的。以“真”塑人,不仅与朴实无华的桂梅老师形象相吻合,而且在朴实无华中最能见真情、见人性、见境界。

李红梅的表演又是以“拙”示人,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满腔热情、情真意切。她从人物出发,自觉降低表演艺术家的姿态,抹去明显的表演痕迹,还原到生活流中去,进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准确地再现桂梅老师的行体、语言和精神。李红梅从10多年前就开始饰演桂梅老师,与原型有多年交往,在外形化妆上与桂梅老师有很大的形似,给观众的第一观感,她就是张桂梅。再者,李红梅又清楚地知道,仅有形似还不行,更要神似,需要准确把握桂梅老师的精神世界,还要精彩地表现出这一形象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把握好人物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细节的关节点和动情点,才能形神兼备地塑造好人物和打动观众。

此外,剧中很多场景都令我深深感动,一些大起大落的情感戏中,李红梅近乎出神入化的表演发挥了重要作用。

《桂梅老师》是一台感动人心的大戏,但舞美却十分简洁。这是该剧给我留下的又一深刻印象。

当下不少的舞台剧创作,舞美奢侈是通病,不仅费钱,而且也未见得有益于剧目。《桂梅老师》的舞美除了几级台阶和靠近侧幕的一桌二椅,主表演区几乎空无一物,给主演和群演预留了丰富的表演空间,从中既可见导演的舞台调度功力,更可见主演的表演功力。桂梅老师本就是一位朴实真实的人物,该剧朴实无华的舞美风格是非常切合人物形象和题材的。而且,简洁的舞美也非常有利于到学校、到基层、到群众中巡回演出。

该剧为了完整地表现张桂梅40年的助学人生,贯穿了一个“寻找”的主题,寻找桂梅老师来时的路和走过的路,舞美设计的台阶,自然也就有了“寻找”的步步攀登、顽强拼搏的象征意义。剧中就有几次特别展示桂梅老师拾级而上、坚定顽强的背影,人景合一,意味深长。显然,舞美设计的台阶对塑造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英模的感召首先要有血肉


崔 伟

话剧《桂梅老师》是一出写真人真事、讴歌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主题创作,有着近年同类题材难得的创作启示与情感触动。看这出戏,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性格命运被创作者细腻真实地开掘出来,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桂梅老师精神的崇高,更能走进这个病弱却坚韧、苦难却大爱的不凡女性平实真挚的内心。也正因此,该剧很好避免了极易蹈入的同质化、概念化、雷同化,奉献了一个可感可触、可亲可敬的平民英模。


人们经常有这样的困惑,生活中极为感人的事件与人物,为什么一搬上戏剧舞台,本身的感动度与感召力都会遗憾地衰减?从《桂梅老师》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物精神的展现不应总定位于其人生贡献的尖峰,而应回溯到其走向高光的旅程,《桂梅老师》就是这样。该剧好就好在努力走进张桂梅最为真实与平凡的精神世界,对她不同凡俗的举动捕捉、发现、梳理,并寻找她的精神出发点,体悟她的人性出发点,把不凡的行为还原为平实的原点,并以戏剧艺术进行血肉化、情感化、温度化的呈现,最终构成戏剧讲述艺术化、感人化的情节、细节、情感、动作。于是,这个舞台上,与常人无二甚至更加病弱多艰的女性,理想和行为的不同凡俗,也就可信可感、血肉丰满,焕发出令人信服、叹服的艺术征服力和震撼力。

编,是戏剧讲述的必然,但也是真人真事题材经常“翻车”的滑铁卢。《桂梅老师》在这方面寻找到的讲述方式巧妙而独特。作者固然要寻找并串联起张桂梅人生中的典型事件作为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要素,但如何把这些散金碎玉般的生活素材有机构成戏剧结构,并能裂变出素材所蕴含的更大当量,《桂梅老师》富有匠心且有创造性。戏首先找到了一个更大且巧妙、恰当的结构托盘,那就是张桂梅先进事迹宣讲团这样一个切入口。通过主人公对宣讲夸大和概念化了本人的矫正、诉说,把桂梅老师的内心世界和人生信念所奠定的平凡、大爱根基,特别是桂梅老师理想远大的起点,都自然而然书写出,丝丝入扣、可信可感。也因此,英模人物张桂梅才更加令人敬佩,发散出亲和力、真实感。

桂梅老师的爱固然是大爱,但《桂梅老师》一剧妙就妙在把她的大爱起点紧紧放在身边的小事上来充分展开,以小见大,看到危机中人物性格、情感、境界、理想具有的深远和深沉。剧中,办女校、留女童这些在大都市中都是不存在的危机,在桂梅老师以前生存的环境中却普遍存在,甚至是无力解决的巨大难题。桂梅老师作为女性和教师,把女童和山村孩子的未来看得极为重要,因此,她才能颇有些孤军奋战地发起向社会的呼吁,带头奋不顾身予以改变。其实,张桂梅的奉献和伟大恰恰是在平凡中发光发热并不懈坚持下来的。正因为如此,她能翻山越岭去寻找弃学的女童,能坚持打一年电话寻找广东打工的女生,能够收养那些家庭变故的孤儿。其实,桂梅老师的人生理想是极为普通的,因为她拯救和爱着的都是山村中最弱小的女童和孩子。这种从身边做起的善举,何尝不是博大且超前的大爱,体现出最基层却是最需要的担当和最可贵的责任。这正是该剧的独特视角,以及让人物可触可感的关键所在。

在《桂梅老师》中,主人公不仅是大爱与坚韧、崇高与圣洁的,同时又是自尊与苦难的,这样,才最终立体塑造了血肉、性格、情感俱在的一个平民英模。戏剧准确捕捉到张桂梅的爱具有知识女性的特点,这在“酸奶事件”“狱中生日”中显现得尤其强烈。这些情节生动而深刻地写出,她固然需要社会的救助,但却要求孩子不能失去人的尊严,当她发现孩子羡慕酸奶美味而接受别人并不尊重的嗟来之食,她打了孩子,目的是教育她自尊,继而又满怀深情买了几箱酸奶给孩子喝。她深谙幼小时心灵健康的重要性,为了疗治孩子亲历暴力的心灵创伤,她带领孩子到监狱和母亲共同过生日。这种情节也许在其他创作者眼中并非可取之材,但不能否定这种有些残酷并具有心灵救赎意味的细节,似乎恰恰表现出张桂梅爱的纤细和厚重。这样书写不因她面临困难展现出人性真实的脆弱而减色,相反,因为这种情感求助后的人生再出发的走向,极大焕发出她的刚强,也使人物情感丰满、浑圆鲜活。

舞台呈现的朴实、灵动是《桂梅老师》非常感动人的艺术看点。人们不能不深深赞叹李红梅的人物创造,那种“大匠无痕”的表演,真实还原了生活中张桂梅的心灵血肉,但通过舞台表演的创造又给予观者艺术成色极足的人物形象的清晰感。李红梅面对表演难度极大的形象创造课题,她的成功创造正是奠定于她和桂梅老师的情感沟通、精神体会、形象捕捉、心灵共律。于是,舞台上的张桂梅形成巨大的艺术征服力。


“这一个”张桂梅


刘彦君

英模人物还能这么写?动不动就女魔头般地大发脾气、张口骂人?坐火车去北京开会,在火车站广场现场募捐,被警察兄弟撵来撵去;作为党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开会时,居然穿着有两个破洞的破裤子,还逼着采访她的记者给她买新裤子……话剧《桂梅老师》以“往事重演”的现代戏剧形式,创造了一种“剥洋葱”式的戏剧套层结构,将张桂梅这一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刷新了“英模叙事”的常用套路,让人们看到了一位不一样的英模。


在创作者笔下,这是一个有着明显异于常人性格的人。她抠门、计较,组织上开茶话会,别人都在以茶酒相敬、联络感情,她却手持空袋子,盯着桌子上的花生糖果跃跃欲试,时刻准备着一扫而光,还大方地劝告“你们别不舍得吃啊,吃剩下了我再拿”,吓得大家赶紧打包送给她,推说自己不爱吃这些东西……参加“中国十大女杰”颁奖仪式,她住在宾馆吃饭时不好好享受美食,而是打听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然后找到会务组,强烈要求把伙食费退给她,并争辩说:“一天125块钱,那是我一个孩子一个月的伙食费。一个月的伙食,怎么能让我一天就给吃了!”得了癌症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是带病跑去提前领取自己的丧葬费,人家好心解释,丧葬费是人死以后才给的,她却坚持:“就是知道我才要的呀,我死了再给我8个月的工资,谁去领,领了给谁?给不给儿童之家我也不知道。我想趁我没死,还是提前领出来比较好……”

这是一个有着极端思维模式的人,朝夕相处、知冷知热的丈夫去世后,她接受不了,就数次跑到虎跳峡和大江边去自杀殉情;男孩子晚上打扑克不肯按时睡觉,她就抱着被子,冲到男生宿舍与他们同睡;一位高中女生因交不起学费,跑去广东打工,她就坚持打了一年多电话,直到把她追回来参加高考。

她还是一个敢于挑战公序良俗、我行我素的人。为了建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她甚至跑到大街上,拿着自己“中国十大女杰”的证书、“全国优秀教师”的奖状,去向小老板、菜贩子、路人甲、路人乙乞讨要钱:“我叫张桂梅,我们大山里的女孩上不起学,希望您能捐款、献爱心……”而且,这一要就是5年,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白眼,甚至是侮辱。

这样一个人,并不具备很多剧中的英模超人般的能力,也没有他们“神性”的品格光辉,更没有振臂一呼、万众响应的领袖般魅力,有的只是面对贫困和愚昧时永不妥协的毅力与“捞出一个是一个”的誓死追求理想的决心。在讲台上,她是高调传授知识、又红又专的老师;在街头,她是俯身低头乞讨化缘的乞丐;病房里,她又是那个伤痕累累,因为疼痛不停哭喊、令医生头疼不已的脆弱患者……

一方面,她是勇敢的化身,总能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智慧与勇气做成每一件事情;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疾病缠身、举目无亲、时而被嫌弃的人生失败者。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纠结与矛盾,可以说并不完美的形象,刷新了英模剧中那种意念化、平面化的人物塑造模式,赋予了张桂梅这一角色可以被多番解读、多次诠释的人物内涵。

这个卸下了生来就意志坚定、无坚不摧等英雄外壳的张桂梅,这个从来不说那些“妇女解放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天然尺度”等豪言壮语的张桂梅,似乎更能代表每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无比强大的现实和极端困苦的处境时所能做出的极限挑战,其间的艰难、痛楚和欢乐,伴随着眼泪和笑声在舞台上辗转弥漫,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令人们心酸的同时,又感受到振奋与鼓励。


一束光点燃的希望


刘玉琴

一位清瘦、多病的山区女教师,以她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如何把这位网红级的英模人物从容自如而又真实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云南省话剧院的话剧《桂梅老师》在内容风格上的尝试颇富创意,折射了艺术记录时代、承载时代重托的新思考。


张桂梅60多年的人生历程跋涉得辛苦而又艰难,却也行进得无比壮丽。她带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改变了2000多名山村女孩的命运。虽然她人生的曲折难以想象,困苦贫穷,中年丧偶,没有儿女,孑然一身,20多种疾病如影随形,但她的意志和梦想始终像草木一样顽强生长。创作者没有描述她一生的生活轨迹,没有去刻意展示她的生活与不幸,而是以她的“来时路”为切入点,选取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重要节点:从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到“办一所免费女高”的梦想;从开启募捐之路到免费女高终于建立;从一半老师辞职、刚建3个月的女高面临移交关门,到灰心不已想到自杀,再到华坪女高历尽磨难走上正轨,在不断递进的情节推进与翻转中,突出表达了张桂梅的梦想、信仰和热爱、努力。梦想、信仰是一个人生命的方向,但也像一粒种子需要阳光和土壤。张桂梅心中的阳光土壤,除了巨大的悲悯、同情、善良之外,还有她对社会的感激和感恩。华坪这块土地给了她温暖和勇气,她想用毕生的热爱与努力来报答,所以她的梦想与信仰由来有自,落地花开。

聚焦于张桂梅的梦想与信仰,所有的戏剧行动中推动她不断向前的力量是爱与被爱。她心中的所有热流都是用爱铺就的。她希望“所有人都付出,让爱有良性循环。无数人的爱加起来,社会就有阳光和温暖。”戏剧的开头、结尾,张桂梅的黑板上,一直没变的是爱:“孩子们,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我等你们。”面对贫困山区的穷困蒙昧,她用她的爱把自己作为一棵树,种在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园里。她用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文明、自强的精神影响着下一代。她像一束光,以爱为光源,拼了命去照亮女孩的追梦人生,也照亮自己的生命行程。作品没有把她挂在“云端”,而是褪去其“十大女杰”“当代楷模”的各种荣誉光环,在不断的为什么、怎么做的层层寻找中,抵达人物的内心,让人物心中有爱、期待爱的良性循环的梦想和信仰变得真实可信、可触可感。在她朴实直率、单纯善良、执着忘我中迭映出无私大爱的高尚情怀,剧作也在“让爱良性循环”中走向高潮。创作者对英模人物事迹的提炼和形象塑造,对人物精神内核和事件重心的把控能力,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传递了共产党员人生信仰的驱动性意义和时代精神的激励性作用,为英模题材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崭新的透视路径。中华优秀女性的善良与悲悯、感恩与回报、坚韧与顽强,在张桂梅的形象塑造上得到突出展示,她的个体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一个人的梦想与一群人的改变,也使英模人物与普通大众产生有机关联。梦想的高度与人性的温度相映生辉,英模人物身上散发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张桂梅的形象由此成为独特的艺术存在。

一位诗人说过,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张桂梅因为爱,把自己生命的精华调动了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爱熔进自己的剑里,因而活出了不平凡的光彩。张桂梅的精神重新标示了生命的价值。人总要爱着,才能活得更坚强。

舞台结构巧妙智慧、别开生面。全剧不同于英模人物的常规性表达,而是跳出传统线性叙事结构,运用“戏中戏”套层结构,将“现在”与“过去”两个时空交错进行,在往事重演、时光穿梭的讲述中,渲染场景气氛,拓展人物心灵,为塑造人物提供丰富而广阔的表意空间,展现多方位的生活场景。全剧对如何表现、怎样讲述英模故事所做的否定之否定结构方式的尝试,充满探索意味。演出一开始,就是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接受上级任务,组织一支宣讲队,到全国各地宣讲桂梅老师的事迹。每到宣讲队用力歌颂之际,张桂梅就会出现,对他们高词大调的赞美予以否定:“你们在说谁,这是我么?你们说得不对。”张桂梅不许宣讲队把她捧成高大上,不许用“仁爱之心”“大爱无疆”来形容她,更不能在赞扬声中忘记了她来时的路……这些要求,一时把宣讲队弄得不知该如何宣讲。在回顾“来时路”到底是什么的过程中,宣讲队渐渐找到了张桂梅超于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她的梦想热爱、善良倔强。在张桂梅不断的“否定”与宣讲队不断的“寻找”中,一个真实、平凡、普通又坚定、顽强的张桂梅走向前台。作品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原理与戏剧结构美学相结合,对英模人物的形象塑造大胆突破与超越,艺术地揭示张桂梅光芒背后的时代托举之力,为立体化塑造英模人物提供了新参照。

运用宣讲队的方式完成情节叙事和转场的空间切换,同样别具一格。大幕拉开,10多位演员组成的宣讲队分别饰演张桂梅的同事、学生、记者、路人等,他们既是叙述者、亲历者,以勾连情节,又是氛围的制造者、渲染者,以表现特定情境,更是戏剧效果的引导者,推动戏剧进入高潮。张桂梅一路走来所遇到的爱的感悟和传递,实现了时代英模生活真实化与艺术化的有机对接。多层次、多元化的戏剧表达,升华了人物的境界和全剧的题旨,展现了传统戏剧形式与现代戏剧审美的相得益彰,打开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视点,为英模人物题材创作带来新经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