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凯歌 新时代奋进前行的交响乐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4  浏览次数:100125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芭蕾舞剧《铁人》奏响激人奋进的时代乐章曲滋娇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出品的芭蕾舞剧《铁人》,是在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下、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关心下,国内专家学者“把脉”、大庆油田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芭蕾舞剧《铁人》奏响激人奋进的时代乐章


曲滋娇

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出品的芭蕾舞剧《铁人》,是在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下、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关心下,国内专家学者“把脉”、大庆油田各级领导和铁人战友亲属倾情相伴下,由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合作打造的一曲新时代的英雄赞歌,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多次指示精神,用芭蕾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用优秀作品奏响时代乐章的成功实践。

芭蕾舞剧《铁人》努力探寻和追求芭蕾艺术唯美与“铁人精神”豪放的契合点,在新时代的中国芭蕾舞台上让“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中国呐喊转化为国际艺术语言的中国表达。两年多的采风积累、创作演练,99天的精雕细琢、朝夕排练,以王勇、陈惠芬为代表的主创团队,以张海东、李偲旖为代表的演员团队,以“铁人精神”刻画铁人、排演《铁人》。回顾选题论证时“面红耳赤”“唇枪舌剑”的日日夜夜,回顾主创、主演团队沿着铁人行走足迹掀起“头脑风暴”“灵魂激荡”的难忘经历,回顾排练厅里编导王勇、陈惠芬犹如“跳进泥浆池里”一样的倾情投入和演员们“风吹麦浪”般的舒展、灵动……特别是想起王进喜生前战友在《铁人》首场演出结束后和舞台上的“铁人”动情相拥的场景……我们为自己的付出、执着、坚韧感到自豪和骄傲。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正是时代的呼唤,正是文化自信的支撑,正是中国芭蕾人的坚守和奋进,推动着我们通过《铁人》去凝聚和释放新时代中国芭蕾艺术的崭新风采。

芭蕾舞剧《铁人》的震撼登场,不仅实践了一代石油工人创业史诗的艺术化呈现,同时也实现了国内乃至国际大工业题材原创芭蕾舞剧零的突破。我们以“铁人精神”为贯穿整部作品的血脉,以主要角色对不凡经历的回望为剧情推进和情感流动的端点和亮点,在平行时空的交互叙述中,重现石油大会战的经典场景、讲述铁人质朴而热烈的铁骨柔情,赋予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以足尖艺术的崭新表达。同时,在艺术呈现方式上,开辟了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的跨界融合新尝试,为舞台艺术中的舞蹈分支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有专家评价《铁人》是“一曲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一幅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壮美画卷,一段新中国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不灭往事,一部新时代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耀眼之作”。这是赞誉,更是激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作者系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辽宁芭蕾舞团团长,芭蕾舞剧《铁人》艺术总监。】


走进“铁人” 塑造“铁人”


王 勇  陈惠芬

一个名字,一段岁月,一种精神,一座丰碑。

铁人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60多年前,那场在最困难的时候、最困难的地区、最困难的条件下打响的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万千石油工人和家属大军为早日甩掉祖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用顽强的生命和意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守业,在茫茫荒原上绘就了壮丽的生命画卷,谱写下令今天的人们依然感动、崇敬的英雄史诗。60多年后,面对当下复杂的国际局势,“铁人精神”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019年,应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邀约,带着对英雄的崇敬和创作的真诚,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同时,我们和主创团队的同仁一起走进大庆油田深入采风学习,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一手创作素材和资料,一次次被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铁人”形象和“铁人精神”在心中渐渐鲜活起来。

创编中,我们以“铁人”生命最后时光中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绪,将叙述与回忆在平行时空中不断转换,串联起60多年前那场规模浩大的松辽石油大会战。“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火车站台缺少吊装设备,铁人吼响震天的劳动号子,带领工友人拉肩扛,将几十吨重的钻机、井架,用血肉之躯,一寸寸挪向了荒原深处的钻井点;钻井缺少工业水源无法开工,铁人率工友和家属们凿冰取水,一块块冰、一盆盆水、一行行人、一双双手,将几十吨打井用水从几公里外运至井场确保开工;当钻井平台发生严重井喷,千钧一发之际,铁人率工友们纵身跳入泥浆池,奋力挥动双臂,搅动起翻江倒海的生命传奇;1966年的特殊时期,面对严峻而艰难的形势,铁人挺身而出,“石油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油田生产一天也不能停”,迎着风暴,他又一次敲响了开工的钟声……我们截取这一段段震撼人心的真实史实,用艺术的手段再现了一个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自强不息、敢于担当、铁骨铮铮的铁人形象和那一代创业者的精神风貌。

荒原寒夜的篝火旁,铁人用板胡拉起秦腔的调调,男扮女装与工友们起舞共乐,驱散寒冷与疲惫;风雪中,他飞车追赶劝阻忍受不了极度艰苦而要离去的爱徒,而徒弟执意要离去时,铁人拿出自己仅有的口粮塞给了徒弟,满含热泪挥手送别;当得知自己身患绝症,面对几十年风雨相守、默默相伴的妻子,铁人强忍心中奔涌的泪水,夺过妻子端来的洗脚水,用生命最后的深情,为妻子洗一回脚……我们精心编创设计这些情节和细节,用艺术的手段立体展现一个更加真实可感、丰满生动、接地气、有铁骨亦有柔情的铁人。

《铁人》是我们继《八女投江》《花木兰》之后创作的第三部芭蕾舞剧作品,创编中,我们坚持以芭蕾的审美特性为基础,有机融入民族、现当代舞蹈的元素,一切为塑造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和准确表达民族的情感情怀,探索和实践中国芭蕾当代审美的新语境,与主创同仁们共同努力,拓展丰富中国芭蕾新的表现可能。

英雄的事迹和思想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在芭蕾舞剧《铁人》的编创中,我们力求把这种精神化为有血有肉、有温度、鲜活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传递给观众。“铁人精神”不仅属于60年前的那个时代,也应该属于中国今后的所有时代。


(王勇,国家一级编导,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副团长、艺术指导,芭蕾舞剧《铁人》编剧、编导。陈惠芬,国家一级编导,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创作室副主任,获中国舞协授予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芭蕾舞剧《铁人》编导、编剧。)



平凡而伟大的铁人

——观芭蕾舞剧《铁人》有感


肖苏华

辽宁芭蕾舞团和辽宁歌舞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联合上演的芭蕾舞剧《铁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舞剧新作。首先它是世界芭蕾500多年历史上第一部根据真人真事编创、反映工人劳动生产和生活的芭蕾舞剧,这种题材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以王勇、陈慧芬两位编导为首的创作团队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另辟蹊径,放弃塑造“高、大、上”的铁人王进喜的脸谱化、符号型的形象,反而是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些具有人生温度的生活细节。比如王进喜骑着他喜爱的摩托车在萨尔图火车站追上因受不了苦、想要私自逃回老家的工友,王进喜并没有责骂或拉住他,反而把自己省下的粮食塞给工友并让他走了;又如王进喜在家里端出一盆热水给妻子“兰”洗脚,还跟着工友们一起拉板胡、欢乐地跳舞……这些幽默又温馨的场面,使我们不仅看到大庆石油大会战艰难岁月中冲锋陷阵的铁人王进喜,也看到处处关心战友和精心呵护家庭,有血有肉、有“人味儿”的暖男王进喜,一个钢铁之躯、满腹柔肠的王进喜。

舞剧《铁人》采用“王进喜回忆”贯穿全剧的结构方式也非常有创意,身患癌症坐在轮椅上的“铁”(剧中主人翁名),在回忆中一次又一次回到过去不同的战斗、劳动、战友情和家庭生活交替呈现的场景之中,使整部舞剧的叙述既跌宕起伏、干净流畅,又感人至深。其中不乏一些奇思妙想,比如“铁”的妻子“兰”,在3年困难时期带领女工友们艰难种地稍作休息期间,她们坐在地上憧憬着未来丰收季节时,舞蹈出现了大型交响化的金色麦浪女子群舞,给舞剧增添了一缕亮丽的浪漫色彩。又如当“铁”得知自己患上胃癌时,舞台出现了妻子“兰”,紧接着又先后出现了新娘的“兰”、怀孕的“兰”、种地的“兰”、抱孩子的“兰”和家庭主妇的“兰”,这一段以“铁”与“兰”双人舞为中心的七人舞,似乎把“铁”与“兰”十几年的恩爱夫妻生活,风雨同舟、欢乐与共的种种回忆“压缩”在一个短暂的时空里……舞剧的结尾群体造型与序的造型遥相呼应,穿着旧工作服的“铁”站在钻井台上,而在他周围都是穿橘红色鲜艳工作服的现代石油工人,象征着“铁人”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的语言编创,因为两位编导向观众展现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又富有强烈时代感的崭新的当代芭蕾语言美学特征。他们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从时代特征出发,彻底打破了古典芭蕾程式化的模式和风格,把中国的当代舞和西方的芭蕾舞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性地扩展了中国芭蕾语言的边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铁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当代芭蕾舞剧,并相信它会得到广大中国观众的欢迎和赞扬。


(作者为中国知名舞蹈编导、教育家、理论家,北京舞蹈学院资深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舞协芭蕾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演绎“铁人”是幸福也是挑战


张海东

从《斯巴达克》到《八女投江》《花木兰》,再到如今的《铁人》,舞台上的英雄角色一直陪伴着我在辽宁芭蕾舞团首席主演的路上越走越坚实。演绎经典剧作,歌颂英雄荣光,是时代赋予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给予角色丰富而生动的舞台生命,传递其崇高的精神和信仰,是我们用己所长回馈人民的最直接方式。

纵观国内外芭蕾作品,“大男主”设定的舞剧并不多见,而我有幸主演了两部。如果说《斯巴达克》偏重于人物演绎,那《铁人》则更重内涵呈现和精神传递,中国故事和民族英雄让角色和演员、演员和观众之间都更易寻求到心灵深处的共情。

《铁人》创排初期,当得知要和王勇、陈惠芬两位老师第三次合作时,我便知道幸福来临的同时,挑战也已经就位。“铁”这个人物,是整部作品的中心和灵魂,他既展现着王进喜的一生,也演绎着一代石油工人干事创业的奋斗故事,他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者一代人。如何走近他们,如何成为他,如何做到既融入人物群像,又不失个性特征,是将这个角色在舞台上立起来的关键。

近一个月的研读资料、观看影片等准备工作,让我完成了对角色从陌生到熟悉的基本认知建设,但如何演出人物情感和灵魂对已经有原创作品表演经验的我而言仍是不小的挑战。排练期间,即便我保持每天超10小时的排练,即便所有动作已经熟悉成肌肉记忆,但仍然只能得到“你在演他,却不是他”的评价。为了突破,我独自驱车去了大庆,一字不落地读了纪念馆里的事迹,站上了真实的钻井平台,手握钢架感受凛冽寒风……再看城市中的车水马龙,某一瞬间,我懂了他和他们对新中国石油事业的热爱与担负的责任,懂了他们不顾一切的奉献与坚持。重回排练场,我便第一时间将这些感受和领悟分享给了所有演员,我深刻意识到,主演并不只是舞台上站在最前面享受追光的人,更应该是带领团队一起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人。

作为演员,演好角色既是热爱也是追求,演好中国英雄角色更是我们青年舞者的初心和使命。我永远记得,在芭蕾舞剧《铁人》首演后,一位记者来到后台告诉我,演出时他身边的观众说:“我能看到台上‘铁人’眼里的光,不知道他是不是也看到了我眼里的泪。”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会影响人的一生,对我来说,《铁人》就是这样的作品,我也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成为更多中国人、更多青年人前行路上的明灯,我会一直把这部作品演下去,演很久很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