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杂技剧《战上海》:血与火 再度转身,再度华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4  浏览次数:7890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摒弃了沉湎于战争的完整复杂叙事。全剧线条干练清晰,以连长江华为首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以恋人白兰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党领导的社会贤达、工人和各界市民,和汤司令、巴队长为主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摒弃了沉湎于战争的完整复杂叙事。全剧线条干练清晰,以连长江华为首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以恋人白兰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党领导的社会贤达、工人和各界市民,和汤司令、巴队长为主的国民党特务的三条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激烈冲杀和白色恐怖笼罩的都市地下斗争两个空间,交错有序推进。依据杂技节目独有的极具惊险性观赏性的节目,形成大块面的戏剧场景,全剧以“血战外围”“负隅顽抗”“智取情报”“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八大块面,大笔如椽全景式地完成了战上海的宏大历史画卷和细部勾勒。20个精品节目、9种创新形式,精心布排在八大块面中,让观众目不暇接,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生怕漏掉精彩绝伦的细节。以块状的浓墨重彩的展示,在舞台上,树起了解放上海战斗中我军士兵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群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独特的艺术愉悦,这种感受在其他艺术样式中无法体验。

《战上海》在江华对白兰“分别4年多,咱们终于要见面了”的真挚简洁的告白后,立刻进入了“血战外围”的激烈战斗情景。在城市宁静肃穆的夜色中年轻战士坚毅的神色与外围战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连续高难度的空中转体、抛接、战斗动作与杂技肢体语言无缝对接。第一幕以“大跳板”节目收尾。“大跳板”是上海杂技团的王牌节目。它突破常规“4节人”实现超难度“5节人”,在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一举勇夺第三十六届金小丑奖,该奖项被誉为“杂技奥斯卡”。杂技,众所周知,是以单个节目挑战人体极限、以惊险紧张为审美目的的艺术。每个节目都有它独立成章、从头到尾完整的自洽性。为完成叙事需要,《战上海》打破了杂技节目历来的封闭自洽的惯性思维,分别根据剧情叙事要求,量体裁衣做了压缩、加工,省却了单个节目渐进的铺垫,删去了单纯炫技的多余成分,同时加入了新的叙事元素。我们看见,战士一个个像炮弹那样从炮架状的跳板弹入高空,人体在空中匪夷所思地腾飞、鱼跃、横直转体、抛接,还别具新意地加入了原节目所没有的空中抛接炸药包。硝烟弥漫,军号嘹亮,一面迎风招展的鲜红战旗在空中飞身传递,最后又稳稳地传到地面。其间穿插着快速的跟斗、匍匐的前进等。空中地面一体化,把金戈铁马紧张激烈的解放上海战役,把解放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做了高度戏剧化、场景化的立体呈现,使当年高桥战场的激烈如在眼前。

第二幕“负隅顽抗”采用了第四十二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小丑奖的“集体造型”。溃败前夕,国民党军官在作战指挥密室,以力量、平衡、对称、稳定、叠罗汉等姿态多变的男子造型配以阴暗低沉的音乐,展现了8个军官围着长方形会议桌密谋“七杀令”的诡秘凶残,又以魔术形象再现了国民党军队炸毁电厂、让上海变成黑暗之城的歹毒阴谋。“智取情报”和“暗巷逐斗”先后在充满上海地域特色、富丽堂皇的豪华大厅和狭窄幽深的石库门弄堂,以转盘、爬杆、钻圈、车技、魔术变花、变人、换装,结合探戈、慢动作武术,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杂技和非杂技元素的组合,展现了上海地下党与国民党保密局别动队机智周旋、传递情报的戏剧情节。弄堂里上海老太竹竿阻击巴队长,别动队自行车失灵的狼狈,在激烈紧张中平添了一份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

为了艺术地凸显解放上海的艰苦卓绝,《战上海》创造性地借鉴了杂技中没有的民间艺术、戏曲、体育、武术形式语言。“铁骨攻坚”中8人绳梯再现了解放军指战员保卫大上海600万人民和历史建筑,在敌人炮火猛烈攻击下,不惜牺牲的前仆后继,壮观地再现了上海大厦苏州河畔战斗的惨烈。“迎接黎明”,江华率突击队强攻发电厂主控室的“蹦床”,显示了敌我双方激烈的攻防、交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雨夜飞渡”则创造性地采用了舞狮所独有的梅花桩。瓢泼的暴雨中,黝黑的桥墩屹立在苏州河湍急的水流中,演员们在梅花桩上腾挪跳跃,转身、托举,双人连续飞跃两桩复杂组合。桩头距离远近、速度疾缓、身姿高低的不断变化,增加了腾跃的难度和紧张刺激,丰富、拓展了梅花桩的表现空间。气氛紧张,情景肃穆,高度逼真地还原了战士灵猫般机敏地飞越天堑的雄姿、我军风雨兼程势不可挡挺进大上海的历史时刻。江华则在梅花桩上反复托举,帮助小战士飞跃过桩,凸显了他的英雄本色。

《战上海》全剧单个节目有机、整体地汇入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成为推进戏剧叙事进程的一波波浪花,气势如虹,汹涌向前。

战争的戏剧叙事其实是人的叙事,集体的人和单体的人。《战上海》没有满足在群体塑造和战斗场面的震撼张力,而是把人的情感命运纳入战争叙事,更凸显人民战争中普通人为信念牺牲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而且集中在“青春誓约”一场戏完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江华和白兰之间关于青春、爱情、牺牲、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画外清晰地传来白兰赠笔的殷殷期待——“希望你用它写下光明”“等上海解放了,我们永不分离”。在单纯的钢琴伴奏下,校园里以两双手彼此紧握的“滚环”,散发了两人初恋时朝气蓬勃的热烈清纯。华丽抒情的“绸吊”,伴随着抒情歌曲《等那一天到来》的深情歌唱:“你毅然放开我的手/用热血把思念覆盖/从不问值得不值得/只为了心中所爱……”江华和白兰离地、旋转、升空……一次次升起、飘落,以时间的长度赢得了感情的强度,杂技和舞蹈交融一体,如梦似幻。而江华最终牺牲在了“硝烟散尽,黎明到来”的前夕,为《战上海》的戏剧叙事写下悲壮的一笔。

殊为难得的是全剧结尾,牺牲的烈士们在我们的记忆中复活。星光云海下,似乎有来自遥远星空深处的带着召唤的女声轻声无言吟唱传来,接着是无词的哼鸣,最后引入浑厚的无词合唱,烈士们缓缓地舒展着身躯,肢体纠缠,不断变化中瞬间定格的集体造型,像一团不断燃烧、升腾的火焰,在漫天霞光的映衬下定格、升华为一座金色的丰碑。有白色的和平鸽展翅飞来,翩然落在了女战士花托般张开的手掌上。这一刻,观剧便有了庄重壮丽的仪式感。仪式引导观众心潮起落,被净化的灵魂再度回到那些业已飘逝的英雄岁月。

杂技剧《战上海》以无言的肢体语言向着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向挺进,从形体技巧的高难度挑战的展示,进入情境化的戏剧表演、感情表现。肢体不再是力量,不再是惊险,肢体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节目升华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实现了杂技与人物塑造、与内心世界、与红色历史场景的有效对接。杂技剧《战上海》为红色戏剧的舞台叙事,探索、谱写了一曲新的华彩的乐章。



血与火 再度转身,再度华丽——观杂技剧《战上海》

文旅中国 毛时安 赵玥 黄启哲 08-31 原创


毛时安

上海杂技团是中国杂技艺术界的尖刀班。他们最早走出国门,开始国外商演的先行之旅,他们憨厚、喜感的驯兽节目曾经迷倒过海内外观众,他们创演的杂技节目多次在国际杂技大赛中争金夺银。几十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以新的理念,在探索杂技艺术、挑战身体极限的高难度惊险表演满足观众需求、为国争光的同时,破解杂技艺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不断满足人民全新审美需要的重大艺术课题,开辟着杂技艺术展现时代风采的新空间。进入新世纪,他们创排的大型杂技秀《时空之旅》横空出世,“秀一个中国给世界看”,创造了中国舞台剧目连续驻场演出15年5300余场、现场观众500多万人次的纪录。如果说《时空之旅》是中国杂技新世纪的华丽转身,那么,笔者把《战上海》视为新时代中国杂技的又一次精彩而成功的华丽转身。如果说《时空之旅》实现了杂技节目单体化向整体化的转型,那么,《战上海》则是对杂技艺术原有规定性的一次难度更大的自我挑战,攻克了由整体展现向宏大历史的戏剧叙事的再一次华丽转身,将高难度惊险性的杂技节目成功组合,完成了戏剧叙事、历史叙事和情感叙事,再现了海派杂技追随时代标新立异、创新求变的原创魅力。

戏剧的本质,一是艺术门类自己的艺术形式完成叙事的目的,二是演员表演角色的综合艺术。1949年5月的上海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继辽沈、淮海、平津和渡江战役后,新中国成立序幕的一次重要战役。新华社社论指出:“上海的解放不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而且是国际和平民主阵营的世界性胜利。”在电影《战上海》之后,杂技剧《战上海》在戏剧叙事过程中,为这一宏大的战争题材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


它摒弃了沉湎于战争的完整复杂叙事。全剧线条干练清晰,以连长江华为首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以恋人白兰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党领导的社会贤达、工人和各界市民,和汤司令、巴队长为主的国民党特务的三条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激烈冲杀和白色恐怖笼罩的都市地下斗争两个空间,交错有序推进。依据杂技节目独有的极具惊险性观赏性的节目,形成大块面的戏剧场景,全剧以“血战外围”“负隅顽抗”“智取情报”“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八大块面,大笔如椽全景式地完成了战上海的宏大历史画卷和细部勾勒。20个精品节目、9种创新形式,精心布排在八大块面中,让观众目不暇接,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生怕漏掉精彩绝伦的细节。以块状的浓墨重彩的展示,在舞台上,树起了解放上海战斗中我军士兵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群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独特的艺术愉悦,这种感受在其他艺术样式中无法体验。

《战上海》在江华对白兰“分别4年多,咱们终于要见面了”的真挚简洁的告白后,立刻进入了“血战外围”的激烈战斗情景。在城市宁静肃穆的夜色中年轻战士坚毅的神色与外围战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连续高难度的空中转体、抛接、战斗动作与杂技肢体语言无缝对接。第一幕以“大跳板”节目收尾。“大跳板”是上海杂技团的王牌节目。它突破常规“4节人”实现超难度“5节人”,在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一举勇夺第三十六届金小丑奖,该奖项被誉为“杂技奥斯卡”。杂技,众所周知,是以单个节目挑战人体极限、以惊险紧张为审美目的的艺术。每个节目都有它独立成章、从头到尾完整的自洽性。为完成叙事需要,《战上海》打破了杂技节目历来的封闭自洽的惯性思维,分别根据剧情叙事要求,量体裁衣做了压缩、加工,省却了单个节目渐进的铺垫,删去了单纯炫技的多余成分,同时加入了新的叙事元素。我们看见,战士一个个像炮弹那样从炮架状的跳板弹入高空,人体在空中匪夷所思地腾飞、鱼跃、横直转体、抛接,还别具新意地加入了原节目所没有的空中抛接炸药包。硝烟弥漫,军号嘹亮,一面迎风招展的鲜红战旗在空中飞身传递,最后又稳稳地传到地面。其间穿插着快速的跟斗、匍匐的前进等。空中地面一体化,把金戈铁马紧张激烈的解放上海战役,把解放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做了高度戏剧化、场景化的立体呈现,使当年高桥战场的激烈如在眼前。

第二幕“负隅顽抗”采用了第四十二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小丑奖的“集体造型”。溃败前夕,国民党军官在作战指挥密室,以力量、平衡、对称、稳定、叠罗汉等姿态多变的男子造型配以阴暗低沉的音乐,展现了8个军官围着长方形会议桌密谋“七杀令”的诡秘凶残,又以魔术形象再现了国民党军队炸毁电厂、让上海变成黑暗之城的歹毒阴谋。“智取情报”和“暗巷逐斗”先后在充满上海地域特色、富丽堂皇的豪华大厅和狭窄幽深的石库门弄堂,以转盘、爬杆、钻圈、车技、魔术变花、变人、换装,结合探戈、慢动作武术,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杂技和非杂技元素的组合,展现了上海地下党与国民党保密局别动队机智周旋、传递情报的戏剧情节。弄堂里上海老太竹竿阻击巴队长,别动队自行车失灵的狼狈,在激烈紧张中平添了一份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


为了艺术地凸显解放上海的艰苦卓绝,《战上海》创造性地借鉴了杂技中没有的民间艺术、戏曲、体育、武术形式语言。“铁骨攻坚”中8人绳梯再现了解放军指战员保卫大上海600万人民和历史建筑,在敌人炮火猛烈攻击下,不惜牺牲的前仆后继,壮观地再现了上海大厦苏州河畔战斗的惨烈。“迎接黎明”,江华率突击队强攻发电厂主控室的“蹦床”,显示了敌我双方激烈的攻防、交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雨夜飞渡”则创造性地采用了舞狮所独有的梅花桩。瓢泼的暴雨中,黝黑的桥墩屹立在苏州河湍急的水流中,演员们在梅花桩上腾挪跳跃,转身、托举,双人连续飞跃两桩复杂组合。桩头距离远近、速度疾缓、身姿高低的不断变化,增加了腾跃的难度和紧张刺激,丰富、拓展了梅花桩的表现空间。气氛紧张,情景肃穆,高度逼真地还原了战士灵猫般机敏地飞越天堑的雄姿、我军风雨兼程势不可挡挺进大上海的历史时刻。江华则在梅花桩上反复托举,帮助小战士飞跃过桩,凸显了他的英雄本色。

《战上海》全剧单个节目有机、整体地汇入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成为推进戏剧叙事进程的一波波浪花,气势如虹,汹涌向前。

战争的戏剧叙事其实是人的叙事,集体的人和单体的人。《战上海》没有满足在群体塑造和战斗场面的震撼张力,而是把人的情感命运纳入战争叙事,更凸显人民战争中普通人为信念牺牲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而且集中在“青春誓约”一场戏完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江华和白兰之间关于青春、爱情、牺牲、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画外清晰地传来白兰赠笔的殷殷期待——“希望你用它写下光明”“等上海解放了,我们永不分离”。在单纯的钢琴伴奏下,校园里以两双手彼此紧握的“滚环”,散发了两人初恋时朝气蓬勃的热烈清纯。华丽抒情的“绸吊”,伴随着抒情歌曲《等那一天到来》的深情歌唱:“你毅然放开我的手/用热血把思念覆盖/从不问值得不值得/只为了心中所爱……”江华和白兰离地、旋转、升空……一次次升起、飘落,以时间的长度赢得了感情的强度,杂技和舞蹈交融一体,如梦似幻。而江华最终牺牲在了“硝烟散尽,黎明到来”的前夕,为《战上海》的戏剧叙事写下悲壮的一笔。

殊为难得的是全剧结尾,牺牲的烈士们在我们的记忆中复活。星光云海下,似乎有来自遥远星空深处的带着召唤的女声轻声无言吟唱传来,接着是无词的哼鸣,最后引入浑厚的无词合唱,烈士们缓缓地舒展着身躯,肢体纠缠,不断变化中瞬间定格的集体造型,像一团不断燃烧、升腾的火焰,在漫天霞光的映衬下定格、升华为一座金色的丰碑。有白色的和平鸽展翅飞来,翩然落在了女战士花托般张开的手掌上。这一刻,观剧便有了庄重壮丽的仪式感。仪式引导观众心潮起落,被净化的灵魂再度回到那些业已飘逝的英雄岁月。


杂技剧《战上海》以无言的肢体语言向着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向挺进,从形体技巧的高难度挑战的展示,进入情境化的戏剧表演、感情表现。肢体不再是力量,不再是惊险,肢体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节目升华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实现了杂技与人物塑造、与内心世界、与红色历史场景的有效对接。杂技剧《战上海》为红色戏剧的舞台叙事,探索、谱写了一曲新的华彩的乐章。



以一戏、一团、一座城之力——
《战上海》为杂技剧发展树立新标杆

赵  玥
若此前很多人对杂技剧还莫衷一是,《战上海》的出现,推动了这一存在许久的艺术门类的审美进步,让杂技这一原本只求“技艺”的表演艺术,增加了叙事功能甚至承载了思想感情。可以说,《战上海》不仅突破了杂技的艺术新高度,更让剧种创新的规律化探索逐渐找到了门道。

《战上海》首演即获得极大成功,在高起点的基础上仍然不断追求更高水准,在这3年里经历4次重大打磨提升、无数次细微调整,这次呈现的《战上海》与3年前相比又有许多匠心。《战上海》的创排过程,是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用一次次的绚丽呈现、一次次的华丽蜕变,为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写下的最文艺的注解。

纯熟的技巧与环环相扣的叙事
让“两张皮”浑然一体
以往,杂技技巧和戏剧叙事就好像两张皮,同一个舞台,却是各演各的,为何《战上海》可以做到浑然一体?舞台上的一幕幕神来之笔,可以找到答案。

“血战外围”“负隅顽抗”“智取密件”“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每一场,都有高光之处。被津津乐道的解放军雨夜飞渡苏州河,战士们脚踩梅花桩,将舞狮技巧和多媒体灯光、音乐完美结合,既有暗流汹涌的紧张感,又有黎明破晓前的兴奋感。而梅花桩的灵感,正是源于苏州河堤岸上的防撞桩,再进一步想象,它还很像国民党军队曾在浏河设下的竹签壕沟,曾让不少解放军献出了宝贵生命。相比真实还原解放军渡河场景,如此艺术化的处理,更加体现了《战上海》的审美高度,以另一种方式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信服感。

看似不起眼的绳梯,曾是演员们上下攀爬的工具,可在剧中,一字排开的八挂绳梯,成了战士们在城市攻坚战中最写意的战斗场面。他们同进退、共患难,让人仿佛置身当年苏州河两岸的最后激战。

当上海解放战役取得胜利,全剧本可以在这里结尾,但《战上海》没有止步于此,主创的不满足让这场热血的战役走向了高潮。对手技术最适合表现凝重、庄重的氛围,他们用肉身堆砌成金色的雕像,在空中成为一面迎风飘扬的胜利旗帜。原先在魔术中出现的鸽子,成了多少人心中的华彩篇章,白鸽翩翩飞落少女手心,是和平的象征,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开端。

三年四度提升
行军路上见团魂
如果一部剧拥有观赏性与艺术性,那么已经足以赢得观众,《战上海》在这两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性。《战上海》试图解答当年革命先辈为了上海浴血奋战,他们会如何看待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人民又该如何回望那段历史。

70多年前那群青年人坚定的信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感染着、激励着当代的同龄人。饰演连长江华的演员王怀甫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感召,在进组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很多不同艺术门类演员中,杂技演员比较不善言辞,他们过去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比拼技巧,相较于其他剧种磨炼演技略显欠缺。这3年,《战上海》演员在演技上有巨大提升。这块短板,院团补得是快马加鞭,请老师、增加表演课、实地采风、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从形到神,下足功夫吃透人物,让每一位《战上海》剧组的演员都受益匪浅。

除了演技的打磨,《战上海》还在努力让其成为一台越来越完整的舞台综合艺术。为实现更加贴近历史的创意,《战上海》不惜舍弃成型技术,重新研发契合剧目创意的技巧。以海派杂技代表节目《跳板》为例,节目根据剧情拆解整合后,化入了“血战外围”中解放军为突破敌人火力封锁飞身炸坦克的壮烈场景,为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层层递进的剧情,目不暇接的技巧,最终托出的是一个主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致敬英雄的“丰碑”,杂技人“双创”的新突破——评杂技剧《战上海》

黄启哲
圆台上,10余位演员缓缓起身,以杂技技巧“集体造型”树立起一座肃穆的英雄铜像。这是无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英雄树起的丰碑,更是新时代杂技人用高超技艺致敬历史、致敬信仰的丰碑。

这是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创作演出的杂技剧《战上海》的尾声场景。其呈现也回应了长久困扰杂技界的问题:杂技能不能讲好故事,尤其是呈现有思想深度、有历史厚度、有情怀浓度的红色题材?
破题“杂技剧”创作迈出的关键一步
杂技在中国有着3000多年历史,但在很长时间里却被贴上“杂耍”“街头卖艺”的标签。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杂技院团在各地成立,使杂技在突破技巧极限和深化艺术内涵上有了质的飞跃,更成为与各国友好交流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使。进入新时代,中国杂技站在了是否向杂技剧迈进的十字路口,在积极探索杂技创新的潮流中,出现了《战上海》,也是上海杂技人作为发展创新先行者的文化自觉。

上海杂技团有数十年积累成为滋养创作的丰厚资源:《大跳板》《集体造型》等一批获奖节目,为叙事提供丰富的表现手段;深耕职业人才培育,充实了演出阵容;而长久以来对于表现人物、情感、故事主题的尝试,为刻画英雄人物提供了表演基础。《战上海》从成型到完善的过程中,令业界意识到,以杂技呈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绝不是“不可为之”。杂技本身所蕴含的突破极限、顽强向上的舞台表现力,与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能够产生强烈的舞台共振;同时群体性杂技技巧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有着可深入开发的潜力空间,于是有了剧中“血战外围”“雨夜飞渡”“铁骨攻坚”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华彩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战上海》没有停留在呈现杂技语汇有直接优势的正面战场较量,而是在紧凑剧情中刻画了地下工作者、民族资本家、进步青年甚至普通工人群众等多方力量,凭借超凡智慧和卓绝勇气协助人民解放军夺取最终胜利的过程,深刻体现出“解放上海是民心所向”的思想高度。
杂技“惊险奇绝美”的一次集大成展示
杂技剧《战上海》的推出,不仅颠覆了杂技“拙于叙事抒情”的大众既有认知,也以杂技“惊险奇绝美”的特点,在推动剧情、塑造人物和渲染情绪上,为舞台艺术带来新的惊喜、开辟新的探索空间。

这份惊喜,首先来自杂技最精华部分如《集体造型》《大跳板》等20多个节目技术的集成展示,与紧凑剧情实现了严丝合缝的对接,实现“技”与“剧”的相得益彰。如“血战外围”中的《大跳板》,就是上海杂技团的看家节目,曾荣获有“杂技奥斯卡”之称的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战上海》主创并不只执著于节目“炫技”,以多人连跳结合翻腾动作联动呈现,讲述解放军为突破敌人密集火力点,前赴后继传递炸药包的紧张情节。最后一位战士高举红旗一跃而起,稳稳落在另一战士肩头,象征解放军夺得战斗胜利。这为观众带来第一波观演高潮。

此外,主创为《战上海》专门新创编排了多种样式。如广受好评的“雨夜飞渡”,以梅花桩对应真实历史场景中的防撞桩,演员饰演的解放军战士在梅花桩上跳跃、潜行,敏捷避开敌人的火力封锁顺利渡河,配合多媒体与舞台声光电营造的雨夜紧张氛围,使观众对解放军勇渡苏州河这段真实历史有了沉浸般的体验。

如果说剧中以杂技的惊、险、奇、绝,展现了解放军在保卫上海中的艰苦斗争,那“绸吊”的运用则为杂技之美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绸吊”表达爱情浪漫已经在杂技中广泛运用。而当演员成为江华、白兰这对革命爱侣,身处不同战场隔空思念,借由“绸吊”展现着解放黎明前夜他们对彼此的牵挂、对和平美好明天的向往,无疑赋予这段原本仅有浪漫唯美的节目以更深沉的精神内核。可见,探索杂技叙事的过程中,红色题材也为杂技拓展出更厚重的观演体验与情感共振。血与火 再度转身,再度华丽——观杂技剧《战上海》

文旅中国 毛时安 赵玥 黄启哲 08-31 原创


毛时安

上海杂技团是中国杂技艺术界的尖刀班。他们最早走出国门,开始国外商演的先行之旅,他们憨厚、喜感的驯兽节目曾经迷倒过海内外观众,他们创演的杂技节目多次在国际杂技大赛中争金夺银。几十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以新的理念,在探索杂技艺术、挑战身体极限的高难度惊险表演满足观众需求、为国争光的同时,破解杂技艺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不断满足人民全新审美需要的重大艺术课题,开辟着杂技艺术展现时代风采的新空间。进入新世纪,他们创排的大型杂技秀《时空之旅》横空出世,“秀一个中国给世界看”,创造了中国舞台剧目连续驻场演出15年5300余场、现场观众500多万人次的纪录。如果说《时空之旅》是中国杂技新世纪的华丽转身,那么,笔者把《战上海》视为新时代中国杂技的又一次精彩而成功的华丽转身。如果说《时空之旅》实现了杂技节目单体化向整体化的转型,那么,《战上海》则是对杂技艺术原有规定性的一次难度更大的自我挑战,攻克了由整体展现向宏大历史的戏剧叙事的再一次华丽转身,将高难度惊险性的杂技节目成功组合,完成了戏剧叙事、历史叙事和情感叙事,再现了海派杂技追随时代标新立异、创新求变的原创魅力。

戏剧的本质,一是艺术门类自己的艺术形式完成叙事的目的,二是演员表演角色的综合艺术。1949年5月的上海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继辽沈、淮海、平津和渡江战役后,新中国成立序幕的一次重要战役。新华社社论指出:“上海的解放不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而且是国际和平民主阵营的世界性胜利。”在电影《战上海》之后,杂技剧《战上海》在戏剧叙事过程中,为这一宏大的战争题材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


它摒弃了沉湎于战争的完整复杂叙事。全剧线条干练清晰,以连长江华为首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以恋人白兰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党领导的社会贤达、工人和各界市民,和汤司令、巴队长为主的国民党特务的三条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激烈冲杀和白色恐怖笼罩的都市地下斗争两个空间,交错有序推进。依据杂技节目独有的极具惊险性观赏性的节目,形成大块面的戏剧场景,全剧以“血战外围”“负隅顽抗”“智取情报”“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八大块面,大笔如椽全景式地完成了战上海的宏大历史画卷和细部勾勒。20个精品节目、9种创新形式,精心布排在八大块面中,让观众目不暇接,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生怕漏掉精彩绝伦的细节。以块状的浓墨重彩的展示,在舞台上,树起了解放上海战斗中我军士兵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群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独特的艺术愉悦,这种感受在其他艺术样式中无法体验。

《战上海》在江华对白兰“分别4年多,咱们终于要见面了”的真挚简洁的告白后,立刻进入了“血战外围”的激烈战斗情景。在城市宁静肃穆的夜色中年轻战士坚毅的神色与外围战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连续高难度的空中转体、抛接、战斗动作与杂技肢体语言无缝对接。第一幕以“大跳板”节目收尾。“大跳板”是上海杂技团的王牌节目。它突破常规“4节人”实现超难度“5节人”,在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一举勇夺第三十六届金小丑奖,该奖项被誉为“杂技奥斯卡”。杂技,众所周知,是以单个节目挑战人体极限、以惊险紧张为审美目的的艺术。每个节目都有它独立成章、从头到尾完整的自洽性。为完成叙事需要,《战上海》打破了杂技节目历来的封闭自洽的惯性思维,分别根据剧情叙事要求,量体裁衣做了压缩、加工,省却了单个节目渐进的铺垫,删去了单纯炫技的多余成分,同时加入了新的叙事元素。我们看见,战士一个个像炮弹那样从炮架状的跳板弹入高空,人体在空中匪夷所思地腾飞、鱼跃、横直转体、抛接,还别具新意地加入了原节目所没有的空中抛接炸药包。硝烟弥漫,军号嘹亮,一面迎风招展的鲜红战旗在空中飞身传递,最后又稳稳地传到地面。其间穿插着快速的跟斗、匍匐的前进等。空中地面一体化,把金戈铁马紧张激烈的解放上海战役,把解放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做了高度戏剧化、场景化的立体呈现,使当年高桥战场的激烈如在眼前。

第二幕“负隅顽抗”采用了第四十二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小丑奖的“集体造型”。溃败前夕,国民党军官在作战指挥密室,以力量、平衡、对称、稳定、叠罗汉等姿态多变的男子造型配以阴暗低沉的音乐,展现了8个军官围着长方形会议桌密谋“七杀令”的诡秘凶残,又以魔术形象再现了国民党军队炸毁电厂、让上海变成黑暗之城的歹毒阴谋。“智取情报”和“暗巷逐斗”先后在充满上海地域特色、富丽堂皇的豪华大厅和狭窄幽深的石库门弄堂,以转盘、爬杆、钻圈、车技、魔术变花、变人、换装,结合探戈、慢动作武术,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杂技和非杂技元素的组合,展现了上海地下党与国民党保密局别动队机智周旋、传递情报的戏剧情节。弄堂里上海老太竹竿阻击巴队长,别动队自行车失灵的狼狈,在激烈紧张中平添了一份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


为了艺术地凸显解放上海的艰苦卓绝,《战上海》创造性地借鉴了杂技中没有的民间艺术、戏曲、体育、武术形式语言。“铁骨攻坚”中8人绳梯再现了解放军指战员保卫大上海600万人民和历史建筑,在敌人炮火猛烈攻击下,不惜牺牲的前仆后继,壮观地再现了上海大厦苏州河畔战斗的惨烈。“迎接黎明”,江华率突击队强攻发电厂主控室的“蹦床”,显示了敌我双方激烈的攻防、交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雨夜飞渡”则创造性地采用了舞狮所独有的梅花桩。瓢泼的暴雨中,黝黑的桥墩屹立在苏州河湍急的水流中,演员们在梅花桩上腾挪跳跃,转身、托举,双人连续飞跃两桩复杂组合。桩头距离远近、速度疾缓、身姿高低的不断变化,增加了腾跃的难度和紧张刺激,丰富、拓展了梅花桩的表现空间。气氛紧张,情景肃穆,高度逼真地还原了战士灵猫般机敏地飞越天堑的雄姿、我军风雨兼程势不可挡挺进大上海的历史时刻。江华则在梅花桩上反复托举,帮助小战士飞跃过桩,凸显了他的英雄本色。

《战上海》全剧单个节目有机、整体地汇入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成为推进戏剧叙事进程的一波波浪花,气势如虹,汹涌向前。

战争的戏剧叙事其实是人的叙事,集体的人和单体的人。《战上海》没有满足在群体塑造和战斗场面的震撼张力,而是把人的情感命运纳入战争叙事,更凸显人民战争中普通人为信念牺牲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而且集中在“青春誓约”一场戏完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江华和白兰之间关于青春、爱情、牺牲、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画外清晰地传来白兰赠笔的殷殷期待——“希望你用它写下光明”“等上海解放了,我们永不分离”。在单纯的钢琴伴奏下,校园里以两双手彼此紧握的“滚环”,散发了两人初恋时朝气蓬勃的热烈清纯。华丽抒情的“绸吊”,伴随着抒情歌曲《等那一天到来》的深情歌唱:“你毅然放开我的手/用热血把思念覆盖/从不问值得不值得/只为了心中所爱……”江华和白兰离地、旋转、升空……一次次升起、飘落,以时间的长度赢得了感情的强度,杂技和舞蹈交融一体,如梦似幻。而江华最终牺牲在了“硝烟散尽,黎明到来”的前夕,为《战上海》的戏剧叙事写下悲壮的一笔。

殊为难得的是全剧结尾,牺牲的烈士们在我们的记忆中复活。星光云海下,似乎有来自遥远星空深处的带着召唤的女声轻声无言吟唱传来,接着是无词的哼鸣,最后引入浑厚的无词合唱,烈士们缓缓地舒展着身躯,肢体纠缠,不断变化中瞬间定格的集体造型,像一团不断燃烧、升腾的火焰,在漫天霞光的映衬下定格、升华为一座金色的丰碑。有白色的和平鸽展翅飞来,翩然落在了女战士花托般张开的手掌上。这一刻,观剧便有了庄重壮丽的仪式感。仪式引导观众心潮起落,被净化的灵魂再度回到那些业已飘逝的英雄岁月。


杂技剧《战上海》以无言的肢体语言向着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向挺进,从形体技巧的高难度挑战的展示,进入情境化的戏剧表演、感情表现。肢体不再是力量,不再是惊险,肢体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节目升华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实现了杂技与人物塑造、与内心世界、与红色历史场景的有效对接。杂技剧《战上海》为红色戏剧的舞台叙事,探索、谱写了一曲新的华彩的乐章。



以一戏、一团、一座城之力——
《战上海》为杂技剧发展树立新标杆

赵  玥
若此前很多人对杂技剧还莫衷一是,《战上海》的出现,推动了这一存在许久的艺术门类的审美进步,让杂技这一原本只求“技艺”的表演艺术,增加了叙事功能甚至承载了思想感情。可以说,《战上海》不仅突破了杂技的艺术新高度,更让剧种创新的规律化探索逐渐找到了门道。

《战上海》首演即获得极大成功,在高起点的基础上仍然不断追求更高水准,在这3年里经历4次重大打磨提升、无数次细微调整,这次呈现的《战上海》与3年前相比又有许多匠心。《战上海》的创排过程,是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用一次次的绚丽呈现、一次次的华丽蜕变,为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写下的最文艺的注解。

纯熟的技巧与环环相扣的叙事
让“两张皮”浑然一体
以往,杂技技巧和戏剧叙事就好像两张皮,同一个舞台,却是各演各的,为何《战上海》可以做到浑然一体?舞台上的一幕幕神来之笔,可以找到答案。

“血战外围”“负隅顽抗”“智取密件”“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每一场,都有高光之处。被津津乐道的解放军雨夜飞渡苏州河,战士们脚踩梅花桩,将舞狮技巧和多媒体灯光、音乐完美结合,既有暗流汹涌的紧张感,又有黎明破晓前的兴奋感。而梅花桩的灵感,正是源于苏州河堤岸上的防撞桩,再进一步想象,它还很像国民党军队曾在浏河设下的竹签壕沟,曾让不少解放军献出了宝贵生命。相比真实还原解放军渡河场景,如此艺术化的处理,更加体现了《战上海》的审美高度,以另一种方式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信服感。

看似不起眼的绳梯,曾是演员们上下攀爬的工具,可在剧中,一字排开的八挂绳梯,成了战士们在城市攻坚战中最写意的战斗场面。他们同进退、共患难,让人仿佛置身当年苏州河两岸的最后激战。

当上海解放战役取得胜利,全剧本可以在这里结尾,但《战上海》没有止步于此,主创的不满足让这场热血的战役走向了高潮。对手技术最适合表现凝重、庄重的氛围,他们用肉身堆砌成金色的雕像,在空中成为一面迎风飘扬的胜利旗帜。原先在魔术中出现的鸽子,成了多少人心中的华彩篇章,白鸽翩翩飞落少女手心,是和平的象征,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开端。

三年四度提升
行军路上见团魂
如果一部剧拥有观赏性与艺术性,那么已经足以赢得观众,《战上海》在这两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性。《战上海》试图解答当年革命先辈为了上海浴血奋战,他们会如何看待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人民又该如何回望那段历史。

70多年前那群青年人坚定的信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感染着、激励着当代的同龄人。饰演连长江华的演员王怀甫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感召,在进组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很多不同艺术门类演员中,杂技演员比较不善言辞,他们过去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比拼技巧,相较于其他剧种磨炼演技略显欠缺。这3年,《战上海》演员在演技上有巨大提升。这块短板,院团补得是快马加鞭,请老师、增加表演课、实地采风、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从形到神,下足功夫吃透人物,让每一位《战上海》剧组的演员都受益匪浅。

除了演技的打磨,《战上海》还在努力让其成为一台越来越完整的舞台综合艺术。为实现更加贴近历史的创意,《战上海》不惜舍弃成型技术,重新研发契合剧目创意的技巧。以海派杂技代表节目《跳板》为例,节目根据剧情拆解整合后,化入了“血战外围”中解放军为突破敌人火力封锁飞身炸坦克的壮烈场景,为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层层递进的剧情,目不暇接的技巧,最终托出的是一个主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致敬英雄的“丰碑”,杂技人“双创”的新突破——评杂技剧《战上海》

黄启哲
圆台上,10余位演员缓缓起身,以杂技技巧“集体造型”树立起一座肃穆的英雄铜像。这是无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英雄树起的丰碑,更是新时代杂技人用高超技艺致敬历史、致敬信仰的丰碑。

这是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创作演出的杂技剧《战上海》的尾声场景。其呈现也回应了长久困扰杂技界的问题:杂技能不能讲好故事,尤其是呈现有思想深度、有历史厚度、有情怀浓度的红色题材?
破题“杂技剧”创作迈出的关键一步
杂技在中国有着3000多年历史,但在很长时间里却被贴上“杂耍”“街头卖艺”的标签。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杂技院团在各地成立,使杂技在突破技巧极限和深化艺术内涵上有了质的飞跃,更成为与各国友好交流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使。进入新时代,中国杂技站在了是否向杂技剧迈进的十字路口,在积极探索杂技创新的潮流中,出现了《战上海》,也是上海杂技人作为发展创新先行者的文化自觉。

上海杂技团有数十年积累成为滋养创作的丰厚资源:《大跳板》《集体造型》等一批获奖节目,为叙事提供丰富的表现手段;深耕职业人才培育,充实了演出阵容;而长久以来对于表现人物、情感、故事主题的尝试,为刻画英雄人物提供了表演基础。《战上海》从成型到完善的过程中,令业界意识到,以杂技呈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绝不是“不可为之”。杂技本身所蕴含的突破极限、顽强向上的舞台表现力,与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能够产生强烈的舞台共振;同时群体性杂技技巧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有着可深入开发的潜力空间,于是有了剧中“血战外围”“雨夜飞渡”“铁骨攻坚”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华彩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战上海》没有停留在呈现杂技语汇有直接优势的正面战场较量,而是在紧凑剧情中刻画了地下工作者、民族资本家、进步青年甚至普通工人群众等多方力量,凭借超凡智慧和卓绝勇气协助人民解放军夺取最终胜利的过程,深刻体现出“解放上海是民心所向”的思想高度。
杂技“惊险奇绝美”的一次集大成展示
杂技剧《战上海》的推出,不仅颠覆了杂技“拙于叙事抒情”的大众既有认知,也以杂技“惊险奇绝美”的特点,在推动剧情、塑造人物和渲染情绪上,为舞台艺术带来新的惊喜、开辟新的探索空间。

这份惊喜,首先来自杂技最精华部分如《集体造型》《大跳板》等20多个节目技术的集成展示,与紧凑剧情实现了严丝合缝的对接,实现“技”与“剧”的相得益彰。如“血战外围”中的《大跳板》,就是上海杂技团的看家节目,曾荣获有“杂技奥斯卡”之称的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战上海》主创并不只执著于节目“炫技”,以多人连跳结合翻腾动作联动呈现,讲述解放军为突破敌人密集火力点,前赴后继传递炸药包的紧张情节。最后一位战士高举红旗一跃而起,稳稳落在另一战士肩头,象征解放军夺得战斗胜利。这为观众带来第一波观演高潮。

此外,主创为《战上海》专门新创编排了多种样式。如广受好评的“雨夜飞渡”,以梅花桩对应真实历史场景中的防撞桩,演员饰演的解放军战士在梅花桩上跳跃、潜行,敏捷避开敌人的火力封锁顺利渡河,配合多媒体与舞台声光电营造的雨夜紧张氛围,使观众对解放军勇渡苏州河这段真实历史有了沉浸般的体验。

如果说剧中以杂技的惊、险、奇、绝,展现了解放军在保卫上海中的艰苦斗争,那“绸吊”的运用则为杂技之美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绸吊”表达爱情浪漫已经在杂技中广泛运用。而当演员成为江华、白兰这对革命爱侣,身处不同战场隔空思念,借由“绸吊”展现着解放黎明前夜他们对彼此的牵挂、对和平美好明天的向往,无疑赋予这段原本仅有浪漫唯美的节目以更深沉的精神内核。可见,探索杂技事的过程中,红色题材也为杂技拓展出更厚重观演体验与情感共振。


以一戏、一团、一座城之力——

《战上海》为杂技剧发展树立新标杆


赵  玥

若此前很多人对杂技剧还莫衷一是,《战上海》的出现,推动了这一存在许久的艺术门类的审美进步,让杂技这一原本只求“技艺”的表演艺术,增加了叙事功能甚至承载了思想感情。可以说,《战上海》不仅突破了杂技的艺术新高度,更让剧种创新的规律化探索逐渐找到了门道。

《战上海》首演即获得极大成功,在高起点的基础上仍然不断追求更高水准,在这3年里经历4次重大打磨提升、无数次细微调整,这次呈现的《战上海》与3年前相比又有许多匠心。《战上海》的创排过程,是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用一次次的绚丽呈现、一次次的华丽蜕变,为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写下的最文艺的注解。

纯熟的技巧与环环相扣的叙事

让“两张皮”浑然一体

以往,杂技技巧和戏剧叙事就好像两张皮,同一个舞台,却是各演各的,为何《战上海》可以做到浑然一体?舞台上的一幕幕神来之笔,可以找到答案。

“血战外围”“负隅顽抗”“智取密件”“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每一场,都有高光之处。被津津乐道的解放军雨夜飞渡苏州河,战士们脚踩梅花桩,将舞狮技巧和多媒体灯光、音乐完美结合,既有暗流汹涌的紧张感,又有黎明破晓前的兴奋感。而梅花桩的灵感,正是源于苏州河堤岸上的防撞桩,再进一步想象,它还很像国民党军队曾在浏河设下的竹签壕沟,曾让不少解放军献出了宝贵生命。相比真实还原解放军渡河场景,如此艺术化的处理,更加体现了《战上海》的审美高度,以另一种方式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信服感。

看似不起眼的绳梯,曾是演员们上下攀爬的工具,可在剧中,一字排开的八挂绳梯,成了战士们在城市攻坚战中最写意的战斗场面。他们同进退、共患难,让人仿佛置身当年苏州河两岸的最后激战。

当上海解放战役取得胜利,全剧本可以在这里结尾,但《战上海》没有止步于此,主创的不满足让这场热血的战役走向了高潮。对手技术最适合表现凝重、庄重的氛围,他们用肉身堆砌成金色的雕像,在空中成为一面迎风飘扬的胜利旗帜。原先在魔术中出现的鸽子,成了多少人心中的华彩篇章,白鸽翩翩飞落少女手心,是和平的象征,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开端。

三年四度提升

行军路上见团魂

如果一部剧拥有观赏性与艺术性,那么已经足以赢得观众,《战上海》在这两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性。《战上海》试图解答当年革命先辈为了上海浴血奋战,他们会如何看待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人民又该如何回望那段历史。

70多年前那群青年人坚定的信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感染着、激励着当代的同龄人。饰演连长江华的演员王怀甫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感召,在进组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很多不同艺术门类演员中,杂技演员比较不善言辞,他们过去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比拼技巧,相较于其他剧种磨炼演技略显欠缺。这3年,《战上海》演员在演技上有巨大提升。这块短板,院团补得是快马加鞭,请老师、增加表演课、实地采风、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从形到神,下足功夫吃透人物,让每一位《战上海》剧组的演员都受益匪浅。

除了演技的打磨,《战上海》还在努力让其成为一台越来越完整的舞台综合艺术。为实现更加贴近历史的创意,《战上海》不惜舍弃成型技术,重新研发契合剧目创意的技巧。以海派杂技代表节目《跳板》为例,节目根据剧情拆解整合后,化入了“血战外围”中解放军为突破敌人火力封锁飞身炸坦克的壮烈场景,为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层层递进的剧情,目不暇接的技巧,最终托出的是一个主题: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致敬英雄的“丰碑”,杂技人“双创”的新突破——评杂技剧《战上海》


黄启哲

圆台上,10余位演员缓缓起身,以杂技技巧“集体造型”树立起一座肃穆的英雄铜像。这是无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英雄树起的丰碑,更是新时代杂技人用高超技艺致敬历史、致敬信仰的丰碑。

这是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创作演出的杂技剧《战上海》的尾声场景。其呈现也回应了长久困扰杂技界的问题:杂技能不能讲好故事,尤其是呈现有思想深度、有历史厚度、有情怀浓度的红色题材?

破题“杂技剧”创作迈出的关键一步

杂技在中国有着3000多年历史,但在很长时间里却被贴上“杂耍”“街头卖艺”的标签。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杂技院团在各地成立,使杂技在突破技巧极限和深化艺术内涵上有了质的飞跃,更成为与各国友好交流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使。进入新时代,中国杂技站在了是否向杂技剧迈进的十字路口,在积极探索杂技创新的潮流中,出现了《战上海》,也是上海杂技人作为发展创新先行者的文化自觉。

上海杂技团有数十年积累成为滋养创作的丰厚资源:《大跳板》《集体造型》等一批获奖节目,为叙事提供丰富的表现手段;深耕职业人才培育,充实了演出阵容;而长久以来对于表现人物、情感、故事主题的尝试,为刻画英雄人物提供了表演基础。《战上海》从成型到完善的过程中,令业界意识到,以杂技呈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绝不是“不可为之”。杂技本身所蕴含的突破极限、顽强向上的舞台表现力,与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能够产生强烈的舞台共振;同时群体性杂技技巧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有着可深入开发的潜力空间,于是有了剧中“血战外围”“雨夜飞渡”“铁骨攻坚”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华彩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战上海》没有停留在呈现杂技语汇有直接优势的正面战场较量,而是在紧凑剧情中刻画了地下工作者、民族资本家、进步青年甚至普通工人群众等多方力量,凭借超凡智慧和卓绝勇气协助人民解放军夺取最终胜利的过程,深刻体现出“解放上海是民心所向”的思想高度。

杂技“惊险奇绝美”的一次集大成展示

杂技剧《战上海》的推出,不仅颠覆了杂技“拙于叙事抒情”的大众既有认知,也以杂技“惊险奇绝美”的特点,在推动剧情、塑造人物和渲染情绪上,为舞台艺术带来新的惊喜、开辟新的探索空间。

这份惊喜,首先来自杂技最精华部分如《集体造型》《大跳板》等20多个节目技术的集成展示,与紧凑剧情实现了严丝合缝的对接,实现“技”与“剧”的相得益彰。如“血战外围”中的《大跳板》,就是上海杂技团的看家节目,曾荣获有“杂技奥斯卡”之称的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战上海》主创并不只执著于节目“炫技”,以多人连跳结合翻腾动作联动呈现,讲述解放军为突破敌人密集火力点,前赴后继传递炸药包的紧张情节。最后一位战士高举红旗一跃而起,稳稳落在另一战士肩头,象征解放军夺得战斗胜利。这为观众带来第一波观演高潮。

此外,主创为《战上海》专门新创编排了多种样式。如广受好评的“雨夜飞渡”,以梅花桩对应真实历史场景中的防撞桩,演员饰演的解放军战士在梅花桩上跳跃、潜行,敏捷避开敌人的火力封锁顺利渡河,配合多媒体与舞台声光电营造的雨夜紧张氛围,使观众对解放军勇渡苏州河这段真实历史有了沉浸般的体验。

如果说剧中以杂技的惊、险、奇、绝,展现了解放军在保卫上海中的艰苦斗争,那“绸吊”的运用则为杂技之美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绸吊”表达爱情浪漫已经在杂技中广泛运用。而当演员成为江华、白兰这对革命爱侣,身处不同战场隔空思念,借由“绸吊”展现着解放黎明前夜他们对彼此的牵挂、对和平美好明天的向往,无疑赋予这段原本仅有浪漫唯美的节目以更深沉的精神内核。可见,探索杂技叙事的过程中,红色题材也为杂技拓展出更厚重的观演体验与情感共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