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面展现新时代非遗保护新成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4  浏览次数:9897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展现“中国经验”,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诠释“中国特色”,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蕴含“中国精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擦亮“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展现“中国经验”,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诠释“中国特色”,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蕴含“中国精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擦亮“中国名片”……在山东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新作精品、特色表演集中亮相,将非遗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文化和旅游行业信心、促进文旅融合、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场  (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 格萨(斯)尔现场表演吸引观众驻足欣赏(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8月25日至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简称“非遗博览会”)在济南举办。本届非遗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设有“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4个板块,共有全国各地332名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除主会场展演活动外,还举办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演出、“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等分会场活动。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线上直播专场,云游活动,共享精彩。


▲非遗产品不断创新 (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  非遗博览会上,非遗产品备受欢迎。  王 彬  摄


不负总书记殷切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遗保护传承,赴地方考察时调研非遗项目、购买非遗产品、与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亲切交流。

近年来,全国非遗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努力弘扬非遗的时代价值、展现时代风采,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我国已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强化顶层设计,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

从江苏徐州香包到四川唐昌布鞋,从广东潮绣到陕西绥德石雕,再到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玛纳斯……在非遗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的多个非遗项目以图片、文字、影像和现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充分体会到总书记对非遗工作的关心关怀,了解各省(区、市)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典型成果。

▲ 徐州香包展位前,人流络绎不绝。  (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在上一届非遗博览会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的非遗产品当日就销售一空。这次参展,王秀英和家人专程开车,带来了更多产品,其中不乏葫芦样、心形、瓶状、大象外形等新款式。形状敦实淳朴、造型立体鲜活的香包很快就引来人们争相“捧场”。

83岁的王秀英,仍走在创新传承的前沿,与全家尝试了许多新的非遗传播方式。从2020年起,王秀英就让刚毕业的孙女孙歌尧学习制作传统香包,还跟着孙女做直播,面对镜头向全国人民介绍徐州香包和它背后的历史,邀请网友参与设计。“非遗传承有年轻人接力,我也不用担心了。未来,非遗一定会有新的发展。”王秀英说。

▲ 彭水苗绣展位前,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现场演示苗绣。苏锐  摄

这次参展,全国人大代表、彭水苗绣重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带的产品并不多,而将重心放在传播苗绣上。感受到观众的浓厚兴趣,她干脆将一幅苗绣长卷铺开,在现场当起了解说,借这幅心血之作详细介绍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分享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经验。“以前我们在村里开展苗绣技艺培训,都得靠劝,来的人不多,还都是头发花白的老者。现在大不同了,村民见到了非遗的带动效果,都积极报名参加培训。除了本地村民,许多大学生暑期也会来非遗工坊参与实践,进行研究。他们从中取得了一手调研资料,我们则收到一批新点子、新方法。这样一来,关注非遗的人更多了,非遗传承的覆盖面更广了,非遗传承体系更完善了,我们信心更足了,前进动力更大了。”李绍玉欣慰地说。

去年十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提出要帮助传承人加深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强化对所持项目知识、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把握,了解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变化、社会需求变化和国内外行业动态。

作为首批开展研培计划的高校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以传承人能力培养为导向,一手“牵”着非遗传承人,一手“牵”着设计师、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探索“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多样化方式,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在本届非遗博览会上,设计师李依蔓代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参展,带来的非遗万花筒、音响等产品格外引人注目。“我们与传承人一同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产品设计和制作与非遗深度融合,让业界看到非遗发展的更多可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非遗产品选择。”李依蔓说。


沟通南北连接东西 

非遗彰显“一河相承”文化共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流淌千载的大运河穿越历史,灿烂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来到“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板块,走过运河沿线8个省市的展区,欣赏运河沿岸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成果,如同一幅运河文化长卷在眼前徐徐铺开,穿梭其间,更能在整体形象、色彩运用和特色展演展示项目之中,尽览燕赵京津、齐风鲁韵、诗画江南的独特魅力,如同沿着运河作了一次深度文化体验游,展示了非遗在沟通南北、连接东西、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独特作用。

据介绍,为充分展现运河各省市的文化特色,“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板块引入主宾省市参与机制,邀请运河沿线山东以外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七省市担任主宾省(市)。

将鼓楼搬入展区的北京展区中国风浓厚,北京兔儿爷、京剧脸谱、景泰蓝制作技艺等北京特色非遗项目齐聚;太极拳、光山花鼓戏、仰韶彩陶制作工艺、唐三彩烧制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等河南非遗项目,以展示、展演方式呈现了中原文化底蕴;天津、河北和安徽展区内,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民俗等多个门类,体现丰富文化内涵。

 “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展区特设“浙江非遗GO”数字专题体验区,云平台聚合“展览+电商”两大专区。观众戴上VR眼镜即可深度观摩桐庐剪纸非遗技艺,亲身体验数字技术赋能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来到以“运河之心 齐风鲁韵”为主题的山东展区,许多观众被费县手绣、平度草编、博兴草编等指尖技艺吸引,纷纷驻足购买沂蒙民间特色手绣挂件、梅兰竹菊系列荷包挂件、草编包等兼具传承温度与时尚热度的非遗产品。

“别看是一顶小小的虎头帽,需要绣两万多针,得十几天才能完成。”山东省级非遗项目费县手绣代表性传承人说。

▲ 充满沂蒙风情的费县手袖挂件  (受访者供图)

▲ 观众选购费县手绣挂件  (受访者供图)


费县手绣深植于沂蒙文化土壤,一针一线展现着沂蒙地区的民风民俗。受家庭影响喜爱研究传统技艺的卞成飞,深知像撮针绣、打籽绣这样的传统针法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为了将这种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传承好,卞成飞走遍了费县大大小小的村落,向心灵手巧的老人学习传统手绣的针法,希望在反复实验后能够把古老针法接续下来,创新出更多刺绣表现手法。

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终于迎来非遗发展新局面。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非遗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卞成飞有机会在更多平台展示费县手绣的魅力。同时学习其它地区优秀的手绣技法,并将其巧妙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手绣技艺。目前,卞成飞原创设计制作的手绣作品有24大类1000多个品种。依托手绣技艺,卞成飞还在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社区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实训基地,采用“培训+传承”的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将费县手绣这一传统技艺传承好的同时,培训带动1500余人就业创业,年产值800多万元。

▲ “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北京展区 (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 “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河南展区(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水韵江苏”展区整体空间设计运用“飞檐”“海棠花窗”“月洞门”等园林特色元素,将刚强雄浑的楚汉文化与清新柔美的吴文化有机融合,展现大运河江苏段沿线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建筑风格。入得其间,首先看到位列四大名锦之首的“云锦”。因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锦纹绚丽、格调高雅,云锦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特贡”之物,故有“寸锦寸金”之说。眼下,在非遗博览会上,人们只需几百元就可将一件精美的云锦文创产品带回家。南京云锦研究所品牌部经理何冠奕介绍,为让更多人了解云锦,传承人也在积极“上新”,这次带来的云锦卷轴和云锦剪纸都是“亲民版”,很受欢迎。


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赋彩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地区设立非遗工坊近1400家,在各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群英像 (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板块,将中西部省(自治区)成果显著、带动作用强的46家非遗工坊“搬进”非遗博览会,立体展示了以非遗为切入点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生动呈现了非遗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成果。

活动现场,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的“让妈妈回家”计划令人印象深刻。截至2022年6月,该工坊累计培训绣娘1200余人,签约带动4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人,累计使绣娘增收600余万元,发放贫困户分红30余万元,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行动目标。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的负责人之一石巍介绍,近年来,工坊除大力发展苗绣外,还开设了茶园,以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为抓手,带动解决乡镇就业问题,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的中青年返乡。“非遗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潜下心来,乡村建设者扎下根来,一个个村落富裕起来。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石巍说。

以山上的枯木、倒木等为主要原材料,经过灵巧的手工“变废为宝”,一幅白狼林俗树皮画就从指尖诞生。就是这样一项技艺,让一方百姓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脱贫攻坚延续到乡村振兴,从带动几个人到200人以上,从过去几百元到现在几千元的收入,非遗保护传承给大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我们还在其他乡镇、街道开设培训班,让更多的居民、贫困户掌握非遗技艺和脱贫本领。”树皮画非遗传承人谢彩云介绍,现在树皮画工艺的技法已突破200种,相关产品覆盖生活、办公、服装、家装、酒店装修等各个领域,私人定制占比也逐年增加。

“实现脱贫后,我们更加重视活态传承。一方面与各大院校合作,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群的艺术水平和呈现能力。同时,我们还与其他非遗项目密切联系,融合掐丝珐琅、草编等其他技法,为树皮画注入活力,以资源共享和平台共享提高产品质量,让非遗通过市场走进人们生活。”谢彩云说。

谢彩云还透露,这次参展当天就已与山东当地非遗传承人达成了一项合作,计划为后者定制一款树皮画包装礼盒。

▲ 寓意吉祥的霍州花馍 (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霍州亲手做了一个枣花年馍,又在团圆花馍上点了一颗红枣,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记者在霍州花馍展台看到,一个个用花馍做成的人物形象、花卉果实、飞禽走兽组成民俗工艺品,十分吸睛。“在我们当地,霍州花馍不仅是一种非遗美食,还是一项致富产业,主要是带动农村妇女增收。在旺季,每人大概能增收2万块钱。”霍山年馍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巍巍介绍。

每个非遗工坊都有非遗传承人带动村民居家就业的实例,每个受益的村民都是乡村振兴的根基。

远远看去,蟋蟀、蝴蝶、螃蟹、蜗牛栩栩如生……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非遗工坊前,人流络绎不绝。不多会儿,草编动物摆件就需要补货。而这家工坊的特别之处还在于研学体验。在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下,该工坊联合学校,根据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习特点,设置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把传统的“非遗进校园”做成了“乡村体验课”。年纪稍小一些的孩子能从手工制作中体验非遗的乐趣,了解动物习性和植物类型,增进与乡村的亲密接触;年纪大些的学生则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系统了解羌族草编的发展历程,体验非遗产品的设计制作,提高文化传承的参与感。

目前,该工坊通过“研学体验+教育基地”的模式,已经带动了当地留守妇女和残疾人20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增收近万元。“关键是让不同人群加深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吸引不同社会力量深入乡村,大大增加了乡村振兴未来建设者的基数。”该工坊负责人认为。


一茶通人和 以茶问世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制茶技艺自成体系,饮茶习俗至今生生不息。由一片茶叶开启一段旅程,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板块,沁人心脾的茶香就是向导。

以“和”为核心,该板块围绕40余个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非遗代表性项目,从茶路、制茶、传承3个方面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播,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心灵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讲述了茶作为中国名片,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路3条贸易线,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竟然是《梦华录》原版!”“中国的点茶比现在流行的抹茶历史悠久多了!”茶百戏的展区不断传来观众惊呼,体验“点茶”者已经排起了长队。作为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点茶技艺在两宋时期已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对当地饮茶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福建省非遗项目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介绍,近年来,因其参与性强的特性,茶百戏在推动茶产业、旅游业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传承茶百戏的重要意义在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这也是我坚守传承下去的原因之一。”章志峰说。

▲ 充满力量的千两茶“花卷踩制技艺”  (非遗博览会主办方供图)

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的追求。在湖南千两茶展区,边品口感甘醇的茶,边观赏原生态的怀化“茶山号子”展演,为充满力量的千两茶“花卷踩制技艺”展示喝彩,感受舌尖与视听的多重震撼;在蒙古奶茶展区,茶香与蒙古族长调民歌将人们的心神带往辽阔的草原。行至瑶族油茶制作技艺展区,人们还可在传承人的现场展示中,感受边“打油茶”边聊家常的瑶族习俗。此外,福鼎白茶、武夷岩茶、铁观音、普洱茶、德昂酸茶等全国各地的特色茶叶也齐聚展会现场,让市民在观展的同时体验各地茶文化。

雅安藏茶展区,非遗传承人甘玉祥提起毛笔、饱蘸墨汁在茶叶包装上写下“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几个字,与旁边书有“中国非遗,兄弟友谊”字样的藏茶砖形成呼应,传递出“藏茶汉饮”的传承思路。出生于边茶世家的他,秉承父辈对藏族同胞的特殊感情,经过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将边茶品种从2种增加到50余种,并将“边茶”改名为“藏茶”,提出“藏茶汉饮、边茶内销、粗茶细作”,拓宽了雅安藏茶的发展思路。此次参展,甘玉祥除带来“康砖”和“金尖”两个经典品种外,还特意选了“甘弘”这款第三代茶品,根据茶叶品类、等级、克数摆出层次,供观众选购。

“这次非遗博览会可真是开了眼界,茶叶有那么多种,又能听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值得多来几趟!”这次逛展,济南市民吴先生专门买了几样自己没见过的茶叶,还详细问了地域习俗和饮茶方法,打算回去跟同为茶叶爱好者的朋友们分享。

非遗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高。

本届非遗博览会活动内容丰富,成效显著。主会场之外,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等学术活动,聚焦行业发展重点话题,信息含量大,探讨层面深,赢得业界广泛关注;“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演出、“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等分会场活动,从多个维度解码非遗传承新视角,备受群众喜爱。同时开设的线上直播专场,进一步扩大传播面,提高活动影响力,由泉城向全国,掀起非遗热潮。

会场内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上,业界专家学者、非遗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着眼非遗系统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学科建设、工作方向、认知方式、路径探索以及机构职能定位等多个角度审视非遗发展现存问题,提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应关注的方面。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则聚焦非遗传播和策展,由业界专家学者和非遗一线工作者参与,深入分析了非遗策展的价值定位和发展背景,将理论探究与案例展示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提出提升非遗展览和传播水平成效的建议。

广场上沉浸体验引得观众纷纷打卡。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本届非遗博览会还设置了多处分会场。济南明府城柒坊巷街区自8月25日起举办的“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现场展示苏绣和汉绣非遗刺绣服饰,让人们直观感受指尖技艺的精妙之处。当晚,柒坊巷街区特设汉服拍照打卡体验场景,以高清LED屏展示“古风古韵”“小桥流水”“千里江山”“金戈铁马”4种背景。同时,现场还为游客免费提供100套汉服,并配备10名化妆师及男女更衣室,让市民与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各色非遗美食也走进济南当地多家酒店,让泉城市民在家门口体验舌尖上的非遗,品文化盛宴。

此外,本届非遗博览会还通过视频直播、展示、解说、互动等形式,将活动亮点、特色传播出去,让全国人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