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4  浏览次数:7890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一辈子扎根在一片叶子里陈志强(手尚工夫茶业品牌创始人、武夷岩茶高级制茶工程师)“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

一辈子扎根在一片叶子里

陈志强(手尚工夫茶业品牌创始人、武夷岩茶高级制茶工程师)

“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去年3月22日,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讲话的舅舅杨文春,第一时间兴奋地向家人转达了总书记对武夷茶的殷切寄语。

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照亮了武夷茶前行路,也说到我们茶农的心坎上。

10年前,那时也是夏天,在焙火时,在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和60多度的焙茶间温度的环境下,原本就排斥传统工艺的我,把整个焙间一两百斤的岩茶焙烧坏了。父亲得知后,没有责骂我,和我进行了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那一刻,从爷爷陈水田到父亲陈珍加,数十年来,无论多苦多难依然坚守做茶的情景历历在目,触动了我的内心。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潜下心,虚心学习传统工艺。

为适应市场需求,我远赴广东学习潮汕乌龙茶工艺,将其结合武夷岩茶工艺进行创新整合,将传统焙火工艺与新工艺轻火茶相融合,研究出中轻结合的口感,得到了业界专家与市场一致好评。2015年推出的新产品,荣获天心村斗茶赛肉桂状元。这种口感风格也慢慢形成了现在岩茶以香、水、韵三者为一体的斗茶标准。

与此同时,我率先尝试武夷岩茶单株单制技艺,并在2015年首创武夷岩茶单株单制茶品“远香”,填补了武夷岩茶传承技艺中单株单制的技术空白。

2015年前后的一天夜里,刘国英带着陈德华等几位非遗传承人,对我的制茶技艺等进行指导。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小学生,我不断向武夷岩茶的十几位传承人和前辈请教学习,使得做青、焙火、拼配等许多工艺环节最难啃的骨头,在短时间里取得长足进步。

2014年我创办了武夷山市手尚工夫茶业有限公司,10年前的家庭作坊,发展为如今年产值6000万元、全国300多家门店,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茶文化推广于一体的规模企业,跻身武夷岩茶代表性品牌、武夷山茶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扶持品牌,还作为福建馆岩茶类指定用茶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接触非遗传承时,从传承人叶启桐老师身上感受到把一辈子奉献给武夷岩茶的情怀。正是叶启桐、刘国英等许多传承人和老一辈武夷茶人的引领,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武夷岩茶。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深知自己还需深入学习茶文化,掌握新科技,提升茶园管理、文化传播、市场推广、品牌营销的水平。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如今茶农的路子越走越宽。保障品质、稳定创新、品牌发展和公益事业成为企业不断壮大的重中之重。

随着新生代的加入,武夷茶奔涌着后浪的力量。他们带着互联网的新技术,掌握更多的科技手段,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新的认知见解。我想与他们一起共勉:永远不忘每一片茶叶赋予的使命、责任、担当。

(黄国勇 采访整理)


03

努力让文物绽放时代光彩

张伟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研究馆员)

        2003年,我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至今已快20年了。

进馆后,我被分配到原展览二部,在老同志的带领下做策展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筹备近现代基本陈列以及临时展览,日常工作主要是查找文物卡片,查看文物情况,编写展览大纲等。此外,我还参与了“邓小平百年诞辰展”第一部分的策展工作,做过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类展览等,这些工作为我做文物研究与文物策展打下了一些基础。此后,我还在办公室做过文秘,在人力资源部门参与机构改革工作,在博物馆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记得在我刚进馆时,和陈列部的老主任苏东海先生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谈话。苏先生教导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对文物要有敬畏之心,要沉下心来坐冷板凳”,这句话也成了我的座右铭。我深深感恩博物馆对我的培养,深深感恩博物馆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厚爱。

2020年,根据馆里的安排,我的岗位调整到藏品保管部,负责143万件文物的保管工作,主持开展藏品整理研究、藏品定级、智慧库房建设等工作。至今,已完成30多万件文物的搬迁整理工作,编写完成馆藏文物定级方案和定级标准,完成了2万多件文物的定级工作。

就在今年6月,我担任策展人,策划了“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这个展览的初衷,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好馆藏革命文物资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我们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家国情怀的讲话精神;精心鉴选了馆藏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饱含对家人、对国家热爱之情的遗书、手稿、家信等珍贵文献以及各类实物170余件,通过“革命理想高于天”等4个单元,来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心路历程与人格魅力,展示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展览自今年6月8日开展至今,受到多方好评,整个暑期也迎来很多学生的参观。

当我将李大钊先生的《狱中自述》手稿、金贞吉在监狱中编织的毯子、王若飞的衣服,还有陈毅安的家书放进展柜中时,一股热流从心中涌了上来,不能自已。我真切地意识到,这些革命先烈的遗物现在就活生生地捧在我的手上!

工作至今,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能够在博物馆工作,尤其是能够在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的国家博物馆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能够有机会触摸千年的文物,能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熏陶,这是多么难得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啊!

如何更好地向观众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大任务。今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亲切回信,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很振奋,且备受鼓舞。总书记在信中指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为国家博物馆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指明了工作方向。

今后,我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不为繁华易匠心,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情怀,用专业与坚守诠释岗位的责任与担当,深入掌握保管技能,潜心钻研冷门绝学,力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让更多的珍贵文物在新时代释放出最大能量,绽放出最美的时代光彩。


给观众“讲故事” 请观众“看电影”

杨秉坤(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者)

我的爷爷、我的父亲都特别喜欢传统文化,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对学习历史文化就有浓厚的兴趣。我是北京人,自幼生活在西四。可谓是近水楼台,故宫和国博的前身革博、历博就成了我学习历史的最佳场所。

因为从小常去博物馆,所以对北京各博物馆发生的细微变化都非常敏感。应该是在2004年后,我发现一些博物馆多了很多不穿制服的讲解员,一问才知道是文博志愿者。这之后我也多次接受志愿者的讲解服务,我发现他们的讲解不拘泥于讲解词,各具特色。

2010年,我和妻子到宋庆龄纪念馆参观,一位来自北师大的学生志愿者接待了我们,他的讲解生动有趣,我和他也相谈甚欢。参观后,妻子开玩笑地说:“你这么喜欢博物馆,又喜欢给我讲历史,你也去博物馆做志愿者多好啊!”2012年当看到国博的志愿者招募信息我就毅然报考,幸运地成为一名志愿者,而这一干就是10年。

我们希望能给观众一瓢水,那我们就要储备一桶水。做志愿者工作的辛苦,往往不是在给观众讲解的时刻,而是每次展览讲解前的准备工作。为准备展览的讲解工作,我们会自发结对学习、准备。

记得2016年在准备“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和“罗马尼亚珍宝展”时,我和志愿者同事王燕斌结对学习。那时每晚我们都要通电话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周末我们甚至彻夜长谈。对于每次展览,我们还会自费购买很多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书籍来阅读。这些书籍其实都不便宜,但我们觉得物有所值。我们付出时间、付出金钱,十年如一日地为观众无偿服务,都是因为一个字——“爱”。我们爱文博、爱文化,爱将文博知识分享、传递给观众。

从2012年至今,我参观了这10年间国博几乎所有的大型展览。我最喜欢的是“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此外,2014年的“丝绸之路文物大展”、2018年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展”、2019年的“虎嫈:新时代·新命运”等展览也都让我至今难忘。这些展览不仅肩负历史文化宣传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从这些展览中我由衷体会到今天祖国的繁荣盛景、百姓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也让我对我国走进新时代的文化大发展充满自豪之情。

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郭晓凌曾这样比喻博物馆展览布展理念的发展:“过去博物馆办展览重在陈列精品,轻视展品背景和内涵的介绍。现在博物馆办展览就是在‘讲故事’,观众看展览就是在‘看电影’。”对此,我深以为然。

展览除了要讲故事,更要讲好的故事,讲符合时代发展的故事。这些故事要能启发国人的思想,坚定国人的自信,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积极作用。作为一名志愿者,今后我会时刻督促自己,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刘源隆 采访整理)


04

提供多元服务和产品 提升游客参观体验

李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员)

2005年,我开始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到现在已有17个年头,主要负责遗址地参观的实地讲解工作。我所在的文化弘扬部一共有300多人,是目前全国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系统中规模最大的讲解服务团队之一。为了更好地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服务,除中文之外,讲解员都掌握一门外语。目前,有中文、英语、日语、法语、德语和韩语6个语种的讲解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敦煌研究院每年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依托于“数字敦煌”的成果,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循环播放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两部影片时长均为20分钟,每场可容纳200名游客。通过影片,不熟悉莫高窟的游客会对莫高窟的历史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还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一些平时不对外开放的精品洞窟。观影完毕后,讲解员带游客到实地参观洞窟。

这一年,我们实现网上预约参观,这样就可以按不同时段做好游客的分流工作,既保证了游客的参观质量,也最大限度缓解了莫高窟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通过总量控制、网上预约、数字展示、实地看窟这样一个开放管理的新模式,更好地服务游客。

2014年之后,我们开拓了社教工作和研学板块,开设了“敦煌文化驿站”讲座,目前共举办了24期。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

201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莫高窟,这让全院上下备受鼓舞,敦煌研究院在平台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发力,做了大力度的改革和创新,推动敦煌文物各项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为持续挖掘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创新传播方式,文化弘扬部逐步推出“我在绵阳说敦煌”“海上敦煌文化月”“霓裳佛国 摇曳唐风——走出来的敦煌壁画”“方寸之美”“世界遗产与青少年”“莫高梦——泥坯典藏”“遇见敦煌色彩”等诸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教活动,制作出品“出发啦!敦煌”和“神奇敦煌开讲啦”等音频课程,都受到广泛好评。

近年来,家长们愈发注重孩子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现在正值暑假,家长带孩子参观的身影比比皆是。有的孩子长期在国外上学,家长们觉得看一次不够,就多次地带孩子来参观,感受敦煌的魅力。7月末,我们文化弘扬部还特别组织了200多名敦煌本地高考学子,开展“我在家乡说敦煌”的文化活动。活动通过观看数字电影、游览实体洞窟、参观院史陈列馆、聆听文化讲座等多样的方式,帮助这些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子深度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敦煌文化融入他们的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一个个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火种”。很多同学表示,自己在学有所成之后要回报家乡,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中,加入到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弘扬中。

今年7月,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二期)开工。其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超大量游客的接待能力,丰富旺季超大量游客的参观内容,为游客展示多元的敦煌文化,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感。此外,在文创产品的研发上,会更加注重年轻人的喜好。为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敦煌研究院不断开拓进取,为游客提供专业性、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


从普通游客变成敦煌文化传播者

凃聪颖(深圳游客)

早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书籍中看到敦煌莫高窟的介绍,令我印象深刻。2004年我在法国读书的时候,曾在吉美博物馆参观了一次敦煌主题的展览,展示的主要是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带走的众多文物,那次展览让我产生了一种要“梦回莫高窟”的冲动。我会经常梦到壁画中的飞天,现在也收藏有当代艺术家创作的飞天主题的艺术作品。

2009年9月16日,我终于走进魂牵梦绕的敦煌,虽然当时的管理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和科学,但走进洞窟的那个瞬间,我依然被震撼了,那种“一眼千年”的感受似乎让我穿越了千百年的过往。

当时看了十几个洞窟,其中包括莫高窟第158窟涅槃窟,里面的卧佛涅槃像,双目半闭,唇含笑意,释迦牟尼祥和、从容的微笑让我非常感动,第一次体会到眼泪流下来、我却全然不知的感觉。我似乎看到不同朝代的画匠在这里绘画、塑像的身影,为我们留下这千古经典。

回来之后,我就一直关注敦煌,找各种渠道搜集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资料,后来通过敦煌研究院在2016年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和2020年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看到了很多洞窟的图片资料,跨越时空在“云”端尽情欣赏,对敦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莫高窟的“铁杆粉丝”我非常欣喜,现在每天都会打卡“云游敦煌”。文化不断洗礼着我们这一代人,我觉得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一定会从这些文化历史的遗迹中点亮人们对于中华民族认知的内容。

2019年,我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一幅《药师经变图》,站在画像前我百感交集,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璀璨夺目而感到骄傲,也因为它所在的博物馆不在中国而感到遗憾。

今年7月,我带孩子来到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了介绍莫高窟文化历史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这是一道很好的“佐味菜”,加强了游客对于莫高窟的了解和期待,尤其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将一些不对外开放的特窟高清呈现,美轮美奂。

之后我们跟随讲解员去看洞窟,他们的导览声情并茂,对于历史文化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我非常惊叹于他们宽广的知识面。讲解员告诉我,他们会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把石窟的历史文化艺术包括不同朝代的演变等内容讲明白,解答游客的各种疑问。

“我们会自己写讲解稿,讲解员所讲的内容大同小异,但表达方式各有特色。”讲解员告诉我。

此次敦煌之行更加明确了我对敦煌文化的热爱。目前,我在深圳做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接下来会在深圳策划有关莫高窟主题的展览,敦煌文化会成为我未来要做的事业。我有一种使命感,要为敦煌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努力。

(李荣坤 采访整理)


05

基于文化 发展旅游

周延霞(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管理部部长)

壮美三峡,始于奉节。更准确地说,是始于雄奇的瞿塘峡和厚重的白帝城。半个世纪前,基于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重庆市奉节县开始打造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并于日前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1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作为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管理部部长,我认为这是对奉节实行文旅融合发展的肯定,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奉节及三峡旅游行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走上管理岗位前,我是白帝城的导游。白帝城·瞿塘峡曾是中国第一批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最早向海外推荐的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10年前,白帝城启动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程,这10年里,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完成景区形象和景区接待能力的提升,对景区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汇编与完善,建成归来巷与邵家巷等新业态区,智慧旅游各项工作全面升级。

现在的白帝城以诗词、三峡和三国文化为核心,践行着文旅融合,推动着文旅发展。随着《中国诗词大会》落定,白帝城一次又一次推陈出新,筑起刘禹锡竹枝词雨花墙,排起诗词创意表演,让景观与文化、场景与氛围相互融合;联袂张艺谋导演打造诗词文化体验式实景演艺《归来三峡》,演出以天地为舞台、以山水为幕布,采用高新技术,在三峡的雄浑与妩媚中,再现“行到三峡必有诗”的盛景;开发“夔探白帝”沉浸式体验项目,并通过声、光、电等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围绕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及三峡环线,推出长江三峡豪华游轮、赤甲一号内河游、瞿塘峡深度游、画舫游、“巅峰双峡”游等项目,形成丰富的水上三峡游线路。

为进一步推动景区管理工作提质增效、提升游客服务及管理水平,10年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还聚焦于智慧旅游的建设,从项目启动到现在,已经架设微数据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建设智慧系统,实现自助购票、游客流量监测、环境监测与分析等。未来,景区还将深化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应用,完善智慧旅游节点布局,以及深挖智慧旅游体验项目,力求实现景区智慧旅游的市场化。

和白帝城一同走过的数十年里,我也见证着它的发展和蜕变。曾经,我们只能通过讲解和聆听,来触摸历史;现在,我们仿佛穿越于千年之间,亲自和过去对话。曾经,闭塞的交通成了外界了解白帝城的阻碍;现在,高铁的开通,打破我们之间的距离。为了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景区在6月20日至7月20日推出乘高铁免费游的政策,据统计,单月共接待游客近6万人,环比2022年5月20日至6月19日增幅近400%。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下一步将规划建设诗歌朝圣步道,打造中国诗歌绕不开的地标;继续整合资源,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对我来说,将更加聚焦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希望通过不断改善景区的硬件条件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来让白帝城的文旅成绩更加亮眼。


沉浸体验 穿越千年

罗小成(重庆市酉阳县游客)

我来自重庆市酉阳县,是一名喜欢诗词的朝九晚六上班族,一直以来对诗情画意的奉节、雄伟俊美的瞿塘峡和蕴藏着无数瑰丽诗篇的白帝城充满想象与期待,2019年,想象终被实现,那段穿梭于古今的时光也被我封存至今。

“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瞿塘峡为何会连诗人都自认难以描摹?也许等你亲自领略过它的险峻,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瞿塘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的。峡中还汇集了夔巫古栈道、盔甲洞、摩崖石刻、悬棺、夔门古象馆、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一幅大气磅礴的瑰丽画卷,不负世人对它“山水画廊”的称赞。

位于瞿塘峡口的白帝城见证了无数风起云涌,装满了无尽百态人生,我们最开始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而认识这里,听过导游的讲解,却更加感动于发生在这里的刘备托孤的故事,白帝城也因此更增添了几许悲壮。

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夔门,其中“赤甲山”的山体让人惊心触目。它通体红褐色,垂直于长江之上,宛如一道正在打开的石门。

行程的最后,我看着蓄水后变得平缓沉稳、内敛端庄的长江,不禁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念出了声。导游问,何至于如此感叹,我只惋惜于没有早日来访。

作为一名爱好文化和旅游的基层工作者,对近年来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颇为关注,让人自豪的是,重庆全城推进文旅融合的进程高效且高质。就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而言,除了展现永久刻画在石碑、牌匾、亭台楼阁上的诗词,还开发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夔探白帝”剧本杀、竹枝舞表演等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不得不说,穿上汉服的那一刻,如同穿越千年,和李白撞了个满怀。若是当时有酒,必定吟诗一首。

以夔门、瞿塘峡、白帝城为背景,以中华诗词为主线的实景演艺《归来三峡》,采用高新技术再现诗词创作意境,让观众在如幻如梦的唯美诗意中,领略长江三峡壮美的自然景观、巴渝大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诗城奉节浓厚的文化底蕴。

两年过去,从网络媒体中获悉,经过旅游项目开发、智慧旅游系统等一系列的提质升级,这里已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果有机会,我想再去体验一次古今的穿梭和融合了科技的文旅产品。

李白在这里朝辞白帝,轻乘扁舟,一腔豪情万重山;杜甫在这里细听春雨,闲赏黄鹂,登高远眺长江水;刘禹锡在这里拂着杨柳,闻郎踏歌,妙笔传达少女情;苏轼在这里面朝大江,遥想公瑾,以古鉴今酹江月……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的山水景观和人文历史深度融合,这里的诗情画意和热情好客都让我印象深刻。未来,随着郑万高铁的开通,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感动于三峡的景观与人文,感动于三峡大坝这一人类伟大的水利工程,感动于坝区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本端实习记者 张 欣 采访整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