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主旋律作品都被贴上了模式化、伟光正的标签,在一些观众眼里,主旋律作品一度是宣教性强、故事性弱、艺术感欠佳的代名词,从编剧、制作到选角上,很多只顾着“输出”制作方的表达,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受,由此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
值得欣慰的是,为了更好地贴近观众、贴近市场,近几年,主旋律舞台、影视作品都在尝试着转型,很多主旋律作品已经在创作上展示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主旋律作品“叫好”的声音越来越高,如何在精良制作上叫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得以解决。
为作品注入更多人间烟火气
在诸多艺术作品中,主旋律作品承担着讴歌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的宣教和传播正能量的使命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水平、品位的提升,过去创作主旋律作品的路径和口味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观演趣味。尽管大部分主旋律作品早已走出了前些年“手撕鬼子”“箭射飞机”等雷人剧情的阴影,转之以观照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但是摆脱主旋律作品给观众带来的刻板印象,对于创作方来说依然是不小的挑战。
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也在不断应时代和观众审美品位的要求而寻求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主旋律作品,人物形象不再一味地严肃刻板、中规中矩,而是有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故事情节也加入了更多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以往主旋律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手法被渐渐摒弃,并努力寻求改革与创新。
讲故事的能力应成为核心竞争力
对于主旋律作品的创作而言,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对史实的真实性要求极高,在这种前提下,情节的铺陈和人物的设定不能任由艺术虚构而无限演绎,创作者被限定在既定人物、既定史实的框架里,决不能罔顾历史真实而随意发挥。
主旋律作品要保证历史背景的严肃性,在创作上不能信马由缰,尤其是一些历史人物的塑造演绎,更需慎之又慎,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主旋律作品创作也有其灵活性,即在确保历史背景真实可信的基础上,虚构出非历史人物在那个时代的生活轨迹和命运变迁,通过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让观众产生深度情感共鸣,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题材上主旋律作品应该更真实可信,在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的塑造上也应该更接地气,避免为了突出人物形象高大上而明显脱离实际的狗血夸张桥段,让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讲故事的能力,应该成为主旋律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彰显时代精神,也应该成为主旋律作品责无旁贷的使命。
更多地使用平民视角,是主旋律作品打动普通观众的前提之一。讲述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日常生活折射时代变迁,显然比一味说教的效果来得更加润物细无声。
妥善起用流量演员助作品出圈
近几年,为了保证主旋律作品的上座率,影视剧、舞台作品都开始尝试引入流量演员,借流量演员的知名度,提升作品的关注度。
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视作品,用流量演员自带粉丝的效应,引流了相当多的观众群体。
事实上,主旋律创作与市场化运营并不矛盾。过去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只有质量不佳的作品才会在市场营销上大费周章。而在信息爆炸时代,再好的酒也怕藏在深巷之中,主旋律作品想要出圈,首先要提高作品的知晓度。当然,主旋律作品不能只为了流量而不顾口碑,善于起用一些社会公众形象好的正能量流量演员,有助于主旋律作品出圈又叫座。
稳存量扩增量,做好场景式宣传
当下,主旋律作品的受众已经不再局限于中老年群体,Z世代已成为主旋律作品最庞大的潜在受众,这对主旋律作品创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如何让创作更多地面向年轻一代。
这意味着主旋律作品在题材孵化开发、演员选择等方面都要更加注重观众感受,特别是年轻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和观演情绪。年轻观众审美趣味的高度和深度都是不容低估的,事实上,在碎片化信息俯拾皆是的时代,他们的观赏趣味正变得越来越挑剔。
面对这样年轻而挑剔的群体,主旋律作品还需在几个方面更下功夫:一是创作态度要更加科学严谨,以把观众当成专家的姿态去创排整部作品;二是故事情节要引人入胜,戏剧冲突不能过于简单,故事既要有历史的真实感又要能超越具体时代,强化特定故事情节的普遍戏剧效果;三是舞台背景、服化道等细节要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符合历史真实和故事逻辑;四是场景设置要精细考究,尽量还原,引导观众浸入式感受时代风貌和历史温度。
目前,主旋律作品已积累了相当一部分存量观众,很多作品在受众群体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下一个阶段,主旋律作品将要面对的是从叫好到叫座的转化率问题。上座率的提高,需要主旋律作品不断强化受众意识,注重观众体验,在加强对存量观众再次开发的同时,创排更多新类型、新模式、新概念的作品,吸引更多的增量观众走进剧场,走进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