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到20世纪初大规模旧城改造,再到以公园城市统领的城市有机更新阶段,成都城市更新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体现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推动产业转型和旧城复兴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近日,记者跟随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活动走进成都市武侯区,在摘得2021年秋季“最美街道”第一名的“大学路”,实实在在感受到城市更新下,“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城市氛围。
前些年的“大学路”还未被列入到成都旅游必玩清单中。如今,在各大旅游网站,微博、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火热APP上,去到“大学路”打卡已成为“首选必备”。究其原因,除了其散发着独特的情调,人文核心及的“精气神”是人气高涨的“法宝”。
“大学路”因华西协合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而得名。100年前,“大学路”就出现在了成都。它曾出现在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荣杜易在1913年绘制的华西协合大学鸟瞰图中,也曾出现在1926年华西协合大学的地图中,是一条真正的成都老街。
2019年,武侯区正式开启了以“大学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华西坝有机更新的序幕。由武侯区区属国有平台公司武侯发展公司作为项目业主,通过EPC+O模式,对建筑进行局部改建、功能置换、修缮翻新,打造成城市文化新IP。期间,为了让市民能够近距离“触摸”到华西坝历史,在“一条街就是一座博物馆”设计理念下,用文字和照片细细梳理华西坝历史,打造“时光之河”,在人行道上形成可阅读、可互动、可体验的“街区博物馆”,引导过往群众在行走中了解、感知华西坝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地提升建设外貌,还要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商业、产业等业态融为一体。在此思路下,街区引入读本书屋、马尾咖啡等19个品牌,将华西坝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同时结合“筑巢引凤”工作思路,聚焦医美、大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打造“谈美空间”,推动医美大健康项目落地大学路。
如今,走在更新后的“大学路”,透过玻璃围墙,志德堂、万德堂、懋德堂等华西坝历史建筑群,映入眼帘;华西坝百年历史中的50个“第一次”,以铜牌的形式镶嵌在地面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重大历史事件镌刻在行人心中;一字排开的复古建筑,包含了书店、咖啡店、小洋楼餐厅、杂货铺等业态,整条街俨然成为一座人文气息满满的街道博物馆。
辉煌的华西坝历史伴随着城市有机更新,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学路,也打造出了成都城市新地标。不仅如此,自2020年9月被评为天府旅游名县以来,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武侯区还在产业布局、刺激消费、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等方面多管齐下。2021年,武侯区累计接待游客2608.95万人次,同比增长18.30%,实现旅游收入311.42亿元,同比增长22.63%,当地文旅经济正在发展“高速路”上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