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航拍图
挎上自制的布篮子,带上剪刀、水壶、干粮,骑上电三轮或毛驴,王金庄人早早地就上山了……进入8月以来,太行山上的花椒陆续成熟,河北涉县各地迎来了花椒采摘季。蓝天白云下,梯田层层叠叠向上延伸,田里的谷子正在结穗,石堰边上红艳艳的花椒挂在树上格外好看。
与南方的梯田不同,北方的梯田为雨养农业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最为典型。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不仅种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和花椒,还有小米、玉米、大豆、黑枣及其他农林产品。几个世纪以来,依靠这套系统,农民不仅维持了生计,也留下了壮丽的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14年,“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耕智慧缔造“天梯”奇迹
▲ 涉县王金庄旱作梯田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具体包括山顶茂密的森林和低矮的灌丛、沿山势蜿蜒盘旋的石堰梯田、山谷的传统村落以及河流和河滩地,集中分布于县城东南部的井店镇、更乐镇和关防乡三个乡镇,涵盖46个行政村,总面积204.35平方公里,其中井店镇王金庄片区最具规模,也是石堰梯田的核心片区。
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贺献林介绍,石堰梯田利用平面改变陡峭的山坡,修建就地取材,用太行山上的石头筑起堰,修整后的土地不仅有效保持了土壤,进而维系农田水分。为更有效控制梯田的土肥流失,人们在石堰边沿种植花椒树,花椒树的根系延伸与盘绕不仅能够显著增强石堰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够蓄土保墒、减少水土流失,收获的花椒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举头尽见山峰峙,着足曾无尺土平”是这里的生动写照。土地来之不易,王金庄人惜土如金,村民王林定已经在山里耕种了大半辈子,每次干完农活后,都会把鞋底、农具上的土刮干净留在地里。这个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习惯,见证了农人的智慧和坚韧,也缔造了这个“天梯”奇迹,使得遗产系统千百年来活态传承。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还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旱作梯田农耕技术,不仅通过犁、耙、翻、锄的工作方法,实现雨季集雨、旱季保墒;还根据地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集雨蓄水体系,包括水库、塘坝、水窖、水井、水池、水柜等。
▲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雪景图
贺献林表示,旱作梯田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性,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展现出壮丽多彩的生态与文化景观,其在生计、生态、文化、景观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价值。
“种子银行”把“根”留住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也面临着现代农业和城镇化进程的威胁和挑战,随着山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不少梯田面临荒废,很多农作物老品种也一度濒临失传。
▲ 涉县梯田“种子银行”管理人员在对种子进行登记
2018年,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成立,并在王金庄成立志愿者团队。201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涉县农业农村局指导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对王金庄传统作物品种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归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民“种子银行”。
金灿灿的“金皇后”、乳白色的“白马牙”、泛着青色光的“青谷”和黄谷、红谷、毛谷……在涉县王金庄“种子银行”陈列室里,装着不同品种种子的玻璃瓶整齐地摆在架子上。
“当地群众的梯田适宜种什么都可以来‘种子银行’借种子,等有了收成以后再还回来种子,比方说借一斤种,就要还一斤半。”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的志愿者刘玉荣现在负责“种子银行”的管理工作。她表示,“种子银行”的成立有效地保护了梯田上的老种子、老品种,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截至目前,该“种子银行”共收集梯田系统种植管理的农业物种涵盖26科57属77种植物,农作物传统品种171个,不少老品种种植年数在30年以上。同时,为确保“老种子”的活态保护,种子实行定期更换和田间种植,一般作物每两年更新一次,特殊品种一年更新一次。
此外,涉县农业农村局选址王金庄道峧沟200多亩梯田作为“老品种提纯复壮试验田”,探索适应王金庄的农家种在地保护与利用途径;“种子银行”还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联合当地电商提供销售渠道,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文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 王金庄梯田石堰边儿红艳艳的花椒 王虎林 摄
王金庄片区作为花椒的核心产区,当地政府于2006年在片区内的拐里村建起了拐里花椒交易市场。井店镇党委书记赵志刚介绍,目前该市场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集加工、仓储、物流运输、销售于一体的花椒交易中心,不仅将当地花椒销往全国各地,还引入重庆、四川等省的优质花椒进行交易。
近年来,随着太行山高速的建成通车,沿线村庄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花椒等农产品生意越来越好的同时,乡村旅游也火了起来。
赵志刚表示,依托旱作石堰梯田和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积极打造太行梯田大峡谷,通过挖掘石头文化、毛驴文化、饮食文化,建成了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王金庄研究院和梯田展馆,推出集林果、药材、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新模式,通过发展梯田生态游、毛驴体验游等休闲旅游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片区内的刘家村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景秀丽,每年夏秋两季,区域内季流河道清水四溢,河溪遍布、瀑飞泉涌,风光宜人。当地镇政府充分发挥刘家村依山傍水、花椒满山的自然优势,集中打造“山间民宿游”“花椒采摘游”等业态。
“村里已建成风格独特的民宿小院20多个,建成登山步游道3000多米,旅游基础设施等也相继完善。”刘家村旅游管委会主任郭芳艳介绍,目前,游山水、坐游艇、采花椒、住民宿已成为新常态,刘家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村、“网红打卡地”,被誉为“太行小漓江”。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既美了环境,也富了乡亲。如今,长达几十里的山沟,串起王金庄、刘家、大洼、后河等一个个美丽的乡村,展开了一幅流动的小康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