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着眼自身优势,围绕让中原更加出彩,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资源利用、文旅业态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河南文化建设繁荣兴盛、旅游发展出新出彩,铸就新的辉煌。
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可移动文物177万件/套。然而,作为文化大省的河南却长期面对“有说头,没看头”的尴尬,如何破解这种局面?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和《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2021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意在“活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河南“有看头”。
河南郑州歌舞剧院打造的《唐宫夜宴》以及河南电视台推出的《洛神水赋》等创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节目屡次破圈,并被外交部多次推向海外;河南博物院开发的考古盲盒让游客挖“宝”上瘾,“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的西山万佛洞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前,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够看到1300年前这尊造像开凿之初的模样;洛阳博物馆推出的一款融入馆藏文物的剧本杀《洛阳东风几时来》,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晋归义胡王”金印、透雕龙纹玛瑙璧、金狮串饰等文物在剧中“活”起来……在如今的河南,传统文化正以恰当、有趣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积极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中华文明探源”“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专题研究,编制了《夏文化研究项目工作计划》《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工作计划》,相关7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进展顺利,双槐树“河洛古国”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特别是2021年10月举办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让河南的考古工作者心潮澎湃。
目前,黄河国家博物馆、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开工建设,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建成开放,为人们认识文物、了解文物提供了好去处。
传统的景区“潮”起来
每到春天,河南头部景区云台山风景区都会为游客奉上一场精彩的汉服文化盛会。礼秀、礼乐展演、中国风市集、国学课程、汉服相亲大会、魏晋风度汉服秀等百场特色汉服文化体验活动渐次登场。已经举办4届的“云台山汉服花朝节”以美学为引领,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重表现以竹林七贤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引来无数游人打卡拍照,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山水”的热潮。曾经依靠山水出名,如今依托传统文化出彩,云台山风景区的转型在河南并非个例。进入新时代,为适应大众旅游发展态势,河南旅游开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
10年来,河南省旅游业态结构不断优化,正在由自然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今年夏天,河南多地发展“夜经济”,推出多种消费措施拉动本地消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21个剧场,并不断创新夜场活动,如在暑期推出的新品“夜幻城”,游客在体验夜间幻城别样视觉景象的同时,还可以感悟河南文化的博大与厚重。特别是麦田景观广场上演的“文明之光”大墙投影秀,用文化故事活化中华5000年历史。
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在这个夏天也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龙虾节”、动物王国“焰火缤纷夜”、烟花秀、露营节等项目,不断给游客带来惊喜。8月6日,“夏日限定酷爽音乐节”在该度假区旗下银基乐海水世界上演,再次点燃狂欢热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推出了功夫体验、古都文化、黄河—丝路文明、中原山水休闲4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及大别山红军长征游、河南时代精神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河南在全国率先编制智慧化标准规范,并召开全国“互联网+旅游”论坛暨智慧旅游大会,文化和旅游部更是推广河南智慧旅游做法及相关建设标准。河南的研学旅游亮点纷呈,坚持“聚焦一条线(黄河)、突破两座城(开封、洛阳)、点亮几颗星(林州、新县、鹿邑)”,全省建成277个研学旅行基地、18个营地,开展437节研学课程,推出4条精品线路。
古老的戏剧“唱”起来
河南戏曲群众基础深厚,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宛梆、蒲剧、坠剧等20多个小剧种。
近年来,河南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实施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创作工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创作心态积极向上,创作生态持续优化。2016年,河南省委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按照“创作生产一批、加工提高一批、策划论证一批”的生产规律,在各项艺术资金的支持下,每年创作和加工提高的舞台艺术剧目在70台以上,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
豫剧《焦裕禄》《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香魂女》《常香玉》、越调《老子》、话剧《红旗渠》、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等作品在全国重要文艺评奖赛事活动中荣获佳绩,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奖项、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华大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被全国文艺界誉为“河南戏剧现象”。文艺赛事精彩纷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地方戏曲发展,河南连续举办4届中国豫剧节,全面展示豫剧的艺术水准、发展面貌和最新成果。
文艺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举办“春满中原·老家河南”“书香满屏”云阅读和河南省艺术广场舞展演、黄河流域九省(区)艺术摄影展等系列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全省3000多个免费开放的文化单位年均接待公众8860多万人次,970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年均接待观众过亿人次。全省文艺院团通过“舞台艺术送农民”“中原文化大舞台”“全省戏曲进校园”每年为基层公益演出2万场。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文旅系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旅游发展,持续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影响力,以“诗与远方”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丰厚滋养,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建设文旅强省的征程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