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家”服务模式最近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此前,该模式就写入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杭州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的意见》。
这个新型的岗位虽然设置时间并不长,但不断涌现出一批有想法、敢创新的年轻管家,他们带着一份对文化的敬畏及热爱,积极地投入到“文化管家”的行列中。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年轻的“文化管家”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本端记者采访了杭州的三位文化管家,向读者展示真实的管家生活。
“文化管家”陈颖斌:
拉起队伍建起群 文化场所不“空”了
▲ 新塘街道戏曲课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我们旗袍群里有百十号成员,一有开课通知,大家就接龙报名,不多会儿名额就抢光了!”浙江杭州萧山新塘街道霞江村村民朱娇娥是旗袍忠实爱好者,她口中的群是由文化管家陈颖斌创建的社团微信群。在陈颖斌的手机里,这样的群有20多个。
从2020年初“文化管家”上任到现在,新塘街道各类文化培训课程有300余课时,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组建基层文体社团20余支。对比如今线上线下活动的繁荣开展,难以想象,就在两年前,新塘街道的许多文化场所还处在“空壳”运转状态。
2020年1月,经过萧山区文化馆的“文化管家”培训,陈颖斌正式上岗。可面对眼前一栋刚建成投入使用的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文体中心大楼,他有些犯难,场地足够,可受疫情影响,群众无法正常开展文体活动。特殊时期怎样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呢?陈颖斌首先想到了当时火热的线上直播课程,并把这个思路上报给村社,幸运的是很快得到了支持。
街道承担线上直播开课的费用,“文化管家”承担课程内容设置和学员组织。陈颖斌加紧行动,联系到新塘街道打造的电商平台“云创直播小镇”,敲定了技术支持,又去社区找场地、解决设备和网络问题。为了保证现场音质,他甚至把自家的音响也贡献出来。万事俱备后,陈颖斌与镇街妇联和社工组成3人群,不知经过了多少轮直播试播、网络测速、视频调色等尝试,才搭建起一个有模有样的直播间,这就是此后为学员所称道的线上课程雏形。
“我还记得在基层文化管理员群里发直播邀请的那天,心总是悬着,时不时进群看一下人数,结果当晚累计进群231人,远远超出预期。过了3天,这个数字稳定在了568人。”陈颖斌回忆。建群只是第一步,综合入群成员的文化意愿和职业背景,他将教学内容分为舞蹈、戏曲、瑜伽、太极拳四大类,根据成员投票,对得票率最高的门类开设直播活动。最终,舞蹈教学登顶,直播课程持续了18周,累计观看人数近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在疫情期间开启的线上课程一直延续至今,还推广到现代舞、蒙古舞、古典舞等线下舞蹈课程,收获了大批来自各村社的粉丝。“自从有了‘文化管家’,村里的各种文化活动多起来了,我们到文体中心的频率高了,小区里的活动器材也用起来了,感觉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村民交口称赞。
要想持续办好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更多面对面、肩碰肩实实在在的互动。其间,组建一批接地气的文艺团队显得格外重要。陈颖斌从工作初期就注意“招贤纳士”,与街道各村社区联系,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和文化管理员推荐等各种方式,发掘文艺爱好者和社团文艺达人,并逐个登记信息和特长。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戏曲爱好者人数众多,而由于所在街道没有专门社团,很多戏曲爱好者会赶去20多公里外的靖江街道参加培训和演出,稍有意外就可能赶不上课程。于是,陈颖斌决心组建起“新塘街道戏曲爱好者群”,鼓励大家秀出“十八般武艺”。
“社团招募令发出后,来自全区甚至全省各地的86位戏曲爱好者报名了新塘戏曲社,其中有18名成员入选,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出头。说明戏曲在群众中有非常好的基础。”社团建起来后,群员纷纷把自己的唱段录音发送到群里,相互点评,群里每天都热热闹闹。为了提升社团专业性,陈颖斌还择优录取一部分学员进行戏曲小班化教学,邀请萧山区文化馆施兴娟老师,每周前来开展唱功以及台步形体等专业训练。
▲ 新塘街道文化中心合唱训练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如今的新塘街道,戏曲社、合唱团、旗袍队、腰鼓队、民乐团、摄影社、舞蹈队、书画社、文学社等文艺队伍全面开花,文艺队伍阵容颇具规模。其中,书画社开办了“墨香新塘”书画展,戏曲社、腰鼓队等队伍是街道文化惠民工程的“常备军”。
普通群众有了更多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更乐于从“灶台”走上“舞台”。不少居民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志愿者和建设者,参与了诸多特色文化项目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在这个良性循环中,以陈颖斌为代表的“文化管家”始终是中坚力量。“接下去是从有到优的道路,必定会更加艰难,我要做的就是投入当下的每分每秒,全力以赴,让更多文化场所热起来,让基层百姓乐起来。”陈颖斌说。
“文化管家”蒋媛:
要去看看基层的世界多大
▲ 在“文化管家”带动下,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学毕业20年后,蒋媛终于圆了自己的职业梦想:发挥所长,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现在,她是浙江杭州钱塘区一名“文化管家”。
“我在大学学的是歌舞表演专业,各个艺术门类都有接触。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不走专业路线,很多就进入了群众文化领域。”谈起毕业后的人生轨迹,蒋媛坦陈自己并没有像多数同学一样,一毕业就从事公共文化服务,而是大胆尝试不同选择。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出走”。
进入职场,蒋媛从老家杭州迁居安徽芜湖,进入电视台工作,一待就是10年,也做过房地产行业,蹚了蹚市场的水。难得的是,工作期间,蒋媛并未废弛歌舞表演方面的积淀,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艺术培训,在芜湖当地少年宫和艺术培训机构授课。艺术考级的火热带动艺术培训的需求,可以说,艺术特长的变现并不难,但她并没因此生出太多获得感。在蒋媛看来,买课和授课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行为,消费者花钱买结果,看重的是艺术考级的加持,她输出技巧和方法,只是众多培训教师中的一个。
“年轻的时候总要折腾,要去看看世界多大,但每走一步就会愈发清楚内心渴求。”回想起从事艺术培训的过往,蒋媛尤为感慨。
2020年5月,蒋媛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准备就近开设一家艺术培训机构,专做艺术教育。在与老友会面时,偶然间,蒋媛了解到“文化管家”的项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机制和新思路让我感到惊讶,没想到服务方式可以那样灵活,课程种类可以那样丰富,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更有一种梦想被点燃的感觉。”想到能让更多人了解艺术之美,不受标准限制地学习艺术技能,蒋媛内心升腾起一股激情,立刻就决定报名。
得益于多年从事艺术培训的经历,她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加之扎实的专业基础,蒋媛走上公共文化服务的道路十分顺利。2020年7月至9月,短短两个月内,从报名到被录取,蒋媛带着“文化管家”的新身份上岗。这次,回归艺术普及,她感到奋斗方向前所未有地清晰。
不过,尽管有所准备,蒋媛首次深入基层,还是对现实有些吃惊。受疫情和服务机制等综合因素影响,百姓对文化的需求度并不很旺盛,每次授课,大家的参与度并不高,经常有人缺席不来上课。要想把服务做到群众心里,还得从基础做起,摸清村民的真实想法。
为此,蒋媛时不时就去村里,一面向村社干部了解村里文化设施和资源利用情况,一面与村民聊天。渐渐地,村民跟蒋媛熟络起来,真正接受了眼前这位“上门免费送服务”的“文化管家”,上课缺席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当好‘文化管家’,第一步就是得把自己推销出去,让百姓认可自己,进而了解文艺,体会文化带给生活的变化。”蒋媛认为,种文化的过程是“文化管家”与百姓建立信任的过程,这跟市场层面基于利益的供需关系完全不同,需要服务提供者有更强的耐力、综合素质和主动性,懂得为他人造梦,去孵化每一个美好期待。
“这周有戏曲、舞蹈、合唱等课程,大家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报名!”现在,钱塘区的文化活动群热闹起来。村民从对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到主动要求加课,参与积极性大幅提升,日子也过得更有滋味。
为满足不同年龄段村民的需求,钱塘区文化管家还会与村社文化工作负责人定期开会,对接需求,一起商量课程设置。对生活品质有追求后,村民认识到专业老师前来教学的重要性,都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村里部分艺术团队还建立了自己的活动台账。
“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开展以来,基层文化场所一改往日闲置的情况,成了群众最喜欢的去处。“看着大家自信起来,更加讲求合作和奉献,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蒋媛成就感满格。她还向记者介绍,目前“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内容进一步升级,持续推进“个性菜单”分类课程配送行动、深化“一镇一品”品牌服务行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管家”柴燕丹:
拿出真心 老百姓会“宠”着你
最早听到“文化管家”四个字时,柴燕丹还是一名基层文化管理员。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通过杭州最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招聘考试,于2020年正式成为浙江杭州萧山区临浦镇“文化管家”。从工作了15年的乡镇文化站,来到全新的工作岗位,柴燕丹反复琢磨“文化管家”到底“管”什么、要“管”到什么程度。如今,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她逐渐摸索出了“文化管家”之道。
“管家就要担负起‘管’的责任,通过用心用情地‘管’,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活跃起来,我想这就是‘文化管家’与文化管理员的区别所在。”柴燕丹认为,如果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仅配合不担责,是难以做好服务的。
在基层,组织群众活动历来困难重重,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热情不高、资金困难等都是“老大难”问题。柴燕丹坦陈,以前做文化管理员时,碰到困难,有时觉得能应付考核就可以了,但现在大有不同,“文化管家”有明确的任务,有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梳理文体设施、团队建设等情况是必修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供相应服务是首要的工作目标。
在村里走访摸底时,柴燕丹通过线上、线下各个渠道确认了村民对运动的热情。于是决定策划一场涵盖多个项目的趣味运动会。果然,通知一发出就收到大家积极报名。“报名的村民中,年纪最大的是78岁的徐阿姨。她拉着我的手说,小柴,年轻时我可是踢毽子高手呢。这种被群众需要的感觉,令人很有成就感。”在柴燕丹看来,“文化管家”就应如此了解自己服务的村民,同时还要努力发动更多群众前来参与文化活动,体会参与文化活动的意义,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
与群众的密切接触夯实了基层工作的底子,公司平台的支持则是柴燕丹满满干劲的重要来源。“以前做文化管理员,在编制上虽然归属于乡镇文化站,但在业务上多是单打独斗。那时候,很难想象专业老师能按需来给老百姓系统培训,现在,我们‘文化管家’是一个团队,背靠强大的师资、演艺和创作资源。一周一次的例会,既是团队集中学习的时间,也是管家们互相交流经验的空间,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好点子大家一起分享,如果工作推进不力,公司还会了解情况,再提出新要求。”柴燕丹介绍,按需定制的模式深受百姓欢迎,在打造临浦“一镇一品”项目——越歌《西施魂》时,就邀请了公司的新青年歌舞团专业老师前来帮助编排。每次教学,本来一个半小时的课时,常常会延长到两个小时或更久,之后学员还对照着上课视频回家练习。最终,村民的精彩演出收获了阵阵掌声。
谈及活动组织,柴燕丹还与记者分享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柴燕丹照例早早到达排练厅做准备,突然一阵牙疼袭来,让她忍不住捂着脸。这时,一位队员便来询问情况。当要开始排练时,柴燕丹突然发现人数不对,过了一会儿,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然后冲进来两个浑身湿透的人,一个手里拿着花椒白酒,说泡了一年多,对牙疼特别有效。另一个接着说,涂完花椒水要把这碗粥喝了,别饿坏了!“当时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再多的言语都无法表达我那时的心情。我想‘文化管家’要真正走到老百姓身边,真心服务群众,百姓一定会这样‘宠’着你。”柴燕丹动情地说。
“文化管家”想要做得更好,还需要不断创新,要有充足的社会实践,找到匹配群众需求、凸显地方特色的创新点。作为“文化管家”的柴燕丹一直扎根基层,不曾停下脚步,时刻保持对群众的热爱、热心和热情。“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就跟百姓的精神生活质量挂钩,我的奋斗就是为了让群众文化活动获得质的飞跃,助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柴燕丹说。
专家评“文化管家”:
推升社会力量专业水平 增强复合服务能力
当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成为发展目标,当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为“高配”体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可见、可感、可衡量。面对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这一关键命题,浙江杭州推出的“文化管家”项目给出了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其中尤以杭州萧山区的实践最为典型。
针对近年来基层文化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组织力不强、创新性不足、专业性匮乏以及活动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文化管家”项目以供给侧为切入点,按照“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会文化机构按照服务清单、以基层文化场馆为阵地”的方式,向群众提供贴身式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化的形式搞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理顺体制机制的堵点,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育文化”“秀文化”的转变,让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满足群众需求。
“总体上看,缺乏合格的承接主体,是目前制约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所谓合格,主要包括承接主体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它直接关系着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承载着新机制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的信誉。”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认为,杭州萧山区“文化管家”的示范引领价值,在于探索了提升承接主体专业水准和服务能力的可操作、可核查、可复制的实现方式。“文化管家”模式的可借鉴之处,是形成了提升承接主体专业水准和服务能力的全要素链条,并且嵌入了方法、标准和路径。具体来说,人员招聘年轻化、专业化是严把入口关;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培训体系是为管家持续赋能;“1+4”工作制度是管家常态化的集思广益、交流互鉴过程;“管家六件事”是核心能力要求;考核体系和奖励机制是正向激励措施。
“文化管家”较为完善的管家队伍形成、培育、实践和激励机制,建立了提升承接主体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跃上新台阶,老百姓也从改革发展中获得了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王全吉认为,“文化管家”实施主体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包括专业队伍的稳定性和运营服务的灵活性、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等层面。而要让有资质、有能力的文化管家尽快熟悉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现状、发挥最大作用,还需政府实实在在的投入。“政府不仅要在经费方面给予保障,还应注重资源配置、培训方式、考核机制等的协同推进,根本上是要探索出适应公共服务现实要求的社会化参与规范,实现各个项目有序发展。”王全吉说。
对此,不少社会化运营团队负责人深有体会。仔细分析“文化管家”这类项目,不难发现,运营商与有着公共文化服务经验的从业者两相结合,是比较理想的团队结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进得来”“摸得清”才能“做得好”。“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明确效能目标,避免简单地购买‘人力资源包’,而应强化购买‘复合服务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与社会力量达成管理默契,避免直上直下的管理惯性,而应探索双赢互利、服务为民的合作模式,以此为原则构建考核评价体系。”一位业界资深管理者告诉记者。
深究“文化管家”的成功经验,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认为,首先,各地党委、政府要加强统筹,深化组织领导、政策指引、资金扶持、平台支撑、智能管理的系统性“放管服”改革,从“文化管家”这一新组织、新机制入手,聚焦乡村基层高效整合政策、设施、人才、资源、技术多重因素,切实提高面向乡村基层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者,党委、政府需巧心谋划,采用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方式,未雨绸缪地培育能够承担“文化管家”职能的社会专业力量,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吸引优质文化企业进入,鼓励优质文化企业以其文化积累和经济实力为依托,向镇、村派驻文化管家,把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源源不断输送到乡村。此外,各地党委、政府还要悉心指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特别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基层文化服务,虽然优质社会专业力量介入是关键,但党委、政府指导、管理和支持是根本。“在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当下,‘文化管家’的‘杭州样本’从更好履行党委、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更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高质量发展,更有效以乡村基层为重点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方面,为全国提供了诸多有益启发。”巫志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