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乐平实践”为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探新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05  浏览次数:11015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琤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这与“十三五”期间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一脉相承,为振兴传统工艺、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注入了新的生机。



▲ 乐平接渡镇子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新建的古戏台  陈 俭 摄



戏台是戏剧艺术的表演场所和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我国戏曲的发展和繁盛,同时也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珍贵遗存。在江西,一座人口不足百万、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竟遍布了458座古戏台——它,就是景德镇乐平市。

在乐平,古戏台集聚起一条产业带,推动了乡村振兴,城乡群众的戏曲需求日益满足,文化生活持续丰富。今日之乐平,巧夺天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古戏台营造技艺仍被视为珍宝,成为特色文化产业,由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美妙戏曲高腔已然“雏凤清于老凤声”,被一代代人传唱,成为城乡群众的生活日常;古老戏台也同时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讲台,不断焕发出新风采。


古戏台营造技艺带活一个产业

乐平是赣剧主要支派“乐平腔”的发源地。乐平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它源于南戏,形成于元末明初,与弋阳腔同为京剧的源头之一,是来源于生活的平民剧种。


乐平人民酷爱赣剧,逢年过节,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代代沿袭。赣剧在乐平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乐平城乡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


乐平人好戏,有民谣为证:“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离不开戏的乐平人,无论村坊大小、乡民贫富,每个村都会自掏腰包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戏台。由于民众喜爱戏剧,建造戏台演戏就成了他们代代相传的娱乐方式。


在乐平农村就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一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这背后是乡民“爱戏成瘾”的精神所求。正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戏迷,才使得这几百座古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锵。洋洋大观的乐平古戏台,不仅是宗族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场所,也形成了乐平人以戏会友、用戏待客的乡风戏俗。


伴随戏曲兴盛,古戏台建筑也日益精致繁华。一座古戏台的建造需要锯工、大木工、小木工、雕工(以木雕为主,也有砖雕、石雕)、泥工、漆工、绘画工等通力合作,而且这里的戏台多为古典牌楼式样,取穿斗、抬梁混合架构,再辅以抱檩、穿枋等,附加雕镂、敷金与彩绘,使得戏台“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在江南地区堪称一绝。乐平因此被誉为“中国古戏台之乡”“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2015年初,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民俗于一体的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项被誉为古代民间祭祀欢庆舞台“活化石”的传统工艺带活了乐平产业链完备的古建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在乐平注册成立的成规模古建企业有87家,有3万多名技艺纯熟的工匠,带动5万余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超50亿元,拉动产值近百亿元。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在业内独树一帜、名声斐然。


今年新开馆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多功能厅中,一座既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又能承担非遗项目演出任务的古戏台,正是由乐平市中乐徽派古建筑修复有限公司捐赠,这也是乐平古戏台从江西走向全国的一个缩影。


如今,乐平古戏台营造工匠已经抱团发展成产业集群之势,开拓了宽广的发展空间,成为乐平文化走出去的一张新名片。在贵州、浙江、上海、山东等地的诸多景区,乐平工匠营造的古建筑成为网红打卡地。


新时代争取更多发展机遇

进入新发展阶段,传承、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工艺,让工艺之美更好涵养人们的生活、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十部门发布的《通知》从加强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促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4个方面破解难题难点,不仅能进一步激发传统工艺本身具有的创造性价值,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力发展紧密结合,更能不断开创传统工艺传承工作新局面,为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力。



步入新时代的传统古戏台能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融入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传承发展古戏台的营造技艺,为高质量传承、保护传统工艺提供更多的经验和路径?乐平的实践,为传统工艺的振兴发展探索出一条路径。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院长王潞伟一直在调研山西省内的古戏台保护工作,当他看到乐平古戏台在保护传承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常演常新的青春活力时,颇为感慨,他表示:“一些得以修缮的国保、省保庙宇剧场,在修缮后虽然有专人看管,但往往大门紧闭,被纯粹地‘保护’了起来,以致完全脱离了民众,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为文物遗产的文化价值。乐平的实践让我看到了将这些珍贵的传统剧场建筑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实践与创新。”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多样化、审美多元化、艺术多维化强势推进,古戏台营造技艺必须以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生活,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创新,跟上时代潮流,走进大众视野,才能为自己争取发展机遇、注入发展活力、赢得发展空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建议:“做强做大古戏台营造产业,首先要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通过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乐平市已经有了几支稳定的古建修复队伍,潜力可期。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做到结构合理、队伍稳定、满足市场需求。针对工师、木工、雕工、石工、画工等各类古戏台技艺传承人,要实施传承人队伍分类建设。对领头企业,要重视自主品牌建设,规范使用‘乐平古戏台’这一共享品牌,解决无序市场竞争问题,维护并进一步提升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社会声誉。积极应用古戏台营造技艺营建寺庙、祠堂、牌坊、仿古民居、园林、仿古街区等,服务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以乐平为根据地,做大做强古建产业,辐射全国,乃至东南亚。”


古戏台焕发时代光彩

乐平的古戏台不仅是凝固的历史建筑,还是活态的时空文化。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任重而道远,既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也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古戏台是乐平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把古戏台融合到今天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时代光彩。



当下,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戏曲舞台也多了些“烟火气”,古戏台上的演出和活动正在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故事内容融入百姓生活。乐平市依托“古戏台”这一独特历史文化遗产,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探索基层理论政策宣讲新模式,组建“古戏台讲堂”宣讲团,把理论政策宣讲的现代“讲台”搬上传统“戏台”,不断向基层传播新时代文明主旋律。同时,乐平还整合遍布全市的万年台、祠堂台的历史文化资源,完成292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广场近400个,每年利用文化广场开展“送戏、送电影、送文化暨非遗下乡”300余场,举办乡村广场舞等各类文体活动600余场次,参与群众20万余人次。


在乐平接渡镇子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古戏台与村史馆、图书室、健身房、广播室等功能馆(室)一应俱全,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和群众积极参与的重要文化活动阵地。平时利用古戏台吸引乡亲看戏、观演的同时,实践站也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整合各类资源,盘活各类公共设施,常态化开展有内容、有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表示:“如何用好古戏台开展赣剧常态化实景演出,推广精品剧目网络化发布、传统元素产业化融入、非遗音像艺术化再现等,努力打造资源共享、传播共享、渠道共享的开放大平台,让乐平古戏台成为网红、爆款,赋予‘非物质’更丰富的物质表现形式,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特产’飞入寻常百姓家,乐平还要持续地创新和奋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