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支合唱团队共1.3万余人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演出,农民文艺队登上市级舞台,外来务工者子女获得“百名市民小画家”称号……上海市民文化节为每位有艺术梦想的普通人创造、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2013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通过“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创新办节理念,打造了一个365天“不落幕”的群众性文化节。
2013年农历新年伊始,上海市首届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发出“英雄帖”,力邀社会各界成为举办主体,共办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各项活动。当时自行申请的举办主体包含了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也有外资企业加入其中。组织方对申办主体的资质、资源、经验、活动方案、服务保障、社会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后,最终确定了一批单位和机构具有活动举办资格。
▲ 上海市民文化节之“我们的节日”龙舟比赛
上海市首届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上海市相关委办局、各区县人民政府、人民团体、宣传文化系统相关单位等45家。主办方改变了以往文化活动资源分割、运作方式各自为战的情况,把全市各类分散举行的群文活动统一纳入上海市民文化节加以整合优化,构建起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门当时还学习借鉴了世博会的工作经验。
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300多家社会主体中,既有上海音乐厅、文化广场这样的专业文化机构,也有像经信委、“上海一圈”上海青年文化联盟、元祖西饼这样的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积极为他们提供资源对接、活动指导、统一宣传等服务,也正因如此,文化节得以顺利、成功举办。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分春、夏、秋、冬四季推进,365天“不落幕”,上演了“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大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的文化狂欢,推出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近5万项,惠及群众2000多万人次。舞蹈、美术、摄影、戏剧、收藏……有所爱好、擅长文化艺术的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原副馆长吴榕美陪伴上海市民文化节走过十年。她说,上海市民文化节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了上海所有的文化资源,像烹饪协会、收藏协会、手工艺协会的资源也得到统筹利用。
“举办市民文化节,就是为市民搭建圆梦的舞台。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方案我们讨论了8个月,改了36稿。”作为最早的组织者之一,吴榕美认为,发展公共文化最大的瓶颈和问题是统筹。公共文化是服务全体市民的,但很多文化资源比较分散,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和服务。当时上海市民文化节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
▲ 在上海市民文化节樱花节系列文旅活动中,孩子们画下心中的科创之城。 上海市群艺馆供图
上海市民文化节如今走过10个年头,实现了当初“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角”的目标。10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成为上海群众文化与全国公共文化的“金名片”。文化节坚持以文载道,助力市民的核心价值新凝聚;坚持以文化人,推动市民文化自信基础新增强;坚持以文驱动,促进城市文化氛围新呈现;坚持以文引领,牵引城市社会主体新活力;坚持以文铸魂,带动市民文化素养新提升。
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率先通过“听说读写”系列活动,在群文活动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017年,市民文化节开展活动逾6万项,广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得以逐步提高,城市文化氛围愈加浓郁;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以“云上文化服务日”的特殊方式启动,紧扣“我的小康我幸福”主题,提升活动品质,倡导健康生活。
王丽娜是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铁粉”,曾多次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各项赛事,有时候,家里祖孙三代一起去参赛。这些年,她和家人收获了上海市民文化节百强证书十几个。“我最早在2014年参加了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我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有这种类型的活动我都会关注。”王丽娜说,她还带上父亲、女儿一起排演过小品,希望通过参与活动,帮助女儿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对王丽娜来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吸引力是多方位的,“每年都有很多丰富的主题活动,参与门槛比较低,无论老少,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加,活动让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市民都有展示的机会,有时还有专业老师来指导,大家也能在活动中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
上海市民文化节把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交给各类社会组织,把表现和展示文化的舞台提供给各类群众文化团队,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角,让参与文化生活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吴榕美如今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像传统知识大赛,最后进入决赛的85%都是年轻人或孩子。”近期,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火“出圈”,一开启网络报名就被“秒杀”,这也反映出普通市民强烈的艺术需求。吴榕美期望,通过上海市民文化节能关照更多人群,让年轻人重新走进公共文化场所,让普通市民不仅能够得到艺术享受,还能够艺术地生活。